作者 楊賀卿 (寫于2022年11月) ![]() 一 秋日里,錫伯河和一支箭河兩岸,明凈的秋水之濱,各種樹木高低參差、色彩斑斕。 遠山近水,風煙俱凈,滿眼清澈,唯有飄飛的葉子美如春花,非常有質感。尤其是我家小區(qū)前街路旁那些銀杏樹,葉子紛紛飄落下來,滿地金黃,營造出無限浪漫的氛圍,也預示著歲暮的開始。 山河忽晚,人間已冬,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2022年11月4日,午間小睡醒來,瀏覽微信,我被原國林先生拉進“克旗散文大賽評獎群”里??磥碓?jīng)兩次推遲的評獎活動不得已改為線上舉行了。 克什克騰旗融媒體中心組織的“黃崗杯·綠水青山鄉(xiāng)村行”征文活動,共編發(fā)了57名旗內(nèi)外作者采寫的紀實散文148篇,洋洋40萬字,覆蓋克什克騰旗13個蘇木鄉(xiāng)鎮(zhèn)124個嘎查村。真可謂山河披錦繡,盛世寫華章。 不能不為活動的組織者們真誠點贊:是一幫有情懷的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讀著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如品香茗,飄逸著淡淡的幽香,似那揮之不去的淡淡鄉(xiāng)愁。又如陳釀開壇,散發(fā)出濃濃的故土情懷,浸透著化不開的濃濃相思。 翻開這些叩響心扉的文字,沉浸在作者描繪的故鄉(xiāng)的時空歲月里,仿佛一位才華橫溢又溫柔熱情的導游,帶著我走進故鄉(xiāng)13個蘇木鄉(xiāng)鎮(zhèn)124個嘎查村,娓娓講著每一個嘎查的鮮活故事。 讀著美文走故鄉(xiāng),難得疫情中一次高質量故鄉(xiāng)山水之旅,是免費的精神大餐,如咀甘嚼鮮,回味無窮。 雖足不出戶,心已故鄉(xiāng)之中。 二 克旗美景天下聞名,這不容置疑。 如果你編輯一本赤峰風光畫冊,十幅圖片沒有五六幅是克旗的,那你肯定沒選準。這不是我對家鄉(xiāng)有偏愛,而是家鄉(xiāng)本來就是內(nèi)蒙古的縮影。草原、高山、河流、湖泊、石林、冰臼、草甸、森林、疏林、沙地……別處有的她都有,別處沒有的她也有。就是這樣霸氣和自信,嫉妒不得,不服不行。平日里,各類媒體一介紹赤峰或內(nèi)蒙古,代表性的景觀里一定有克旗。每每如此,心里便生出一種莫名的自豪。 “綠水青山鄉(xiāng)村行”征文,自然要帶你欣賞這些美麗的景色。 《紅山子鄉(xiāng)敘事》頗富張力的語言表達、行云流水般的敘述風格,以“淺流小河集群、祼子植物集群、喬木集群、蟲蟻集群、鳥獸集群”的速寫,勾勒出大自然的美麗??滴跣袊颢C的傳說,更增加了“蛤蟆壩”神秘色彩。文末一句“高山大川好風光”更是對克旗風光的直白贊美。 《春風又綠達日罕》中敘述,亮子河、貢格爾河、沙里河,還有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來河,宛若銀線穿珠,將達里湖還有崗更諾爾、多倫諾爾姊妹湖穿在一起。 《青山引》中古老的木石匣河自黃崗梁北麓大東溝流出,形成世外桃園般的“十三道灣”。還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暮橙诵钠堑陌⑺构D石林。 《烏蘭布統(tǒng)的游牧時光》承載著你所有的浪漫和夢想,還有詩和遠方。 《浩來呼熱之“源”》這樣描述席慕容頂禮膜拜長跪不起的源水頭:“在峽谷純凈的細沙里,泉水悄悄地滲出,無聲無息。開始是涓涓細流,接下來是涔涔小溪,再接下來是淙淙流水,又接下來恍若溝渠,直到匯成浩瀚大河——西拉沐淪?!?/p> 而《對話潢源》又是這樣一番景象“晨光照耀下的沙滹里,珠花噴涌,瑞氣升騰,香津潺潺,溪流淙淙,三五十丈以外,便可賞粼粼碧波、聞呤呤水語。” 在這些散文中,我們不光知道了久負盛名的西拉沐淪河和她的一級支流白岔河,還認識了木石匣河、薩嶺河、西拉沐淪河右岸支流葦塘河、靜靜的滋養(yǎng)著這一方凈土的東都坤兌河、懷都坤兌河、錫林河、碧柳河、格日河、還有灤河“源頭”吐力根河…… 關于山,除了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梁、阿斯哈圖、大青山外,更有幸結識了大光頂子山、王八蓋子山(嘎拉德斯汰山)、形如倒立紅色壇子的烏蘭布統(tǒng)峰、元寶山、天橋山、平頂山、貢格爾草原的五指山以及大黑山…… 這便是克旗的山和水。 這一片土地上,有婷婷白樺,悠悠碧空。有無邊草原,大河奔流,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吹靡娚?,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青山腳下,綠水之畔?!白诳活^上,一抬頭就能看到滿山的粉杜鵑,走在路上,雪白的山丁子花和乳白色的榛子花花瓣就會飄落到頭上,河灘里的蒲公英花、田埂間的野罌粟花、山坡上的稠李子花總能緩解人們的勞碌和憂煩?!边@是《白云深處炊煙鳧》給我們描繪出的世外桃園般的圖景。 想起去年回老家,走到母親老屋東側的場院,竟有七八只顏色鮮艷的山雞撲棱棱飛向北邊的樹林子。這些以前只有在山林里才看到的禽鳥,一點都不怕人,竟然進村入戶,堂而皇之把人類的居住地當成了自己的領地。由此看來“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沙鍋里”的克旗民謠所言不虛。 鄉(xiāng)親們告訴我,每近黃昏,成群結隊的狍子站滿漫甸的梁崗子,成為當?shù)氐囊淮缶坝^。有時候,也鉆進莜麥地偷吃莜麥穗子。我的記憶中,這種情況以前的幾十年都不曾發(fā)生過。 《溝里人家》講,有一人家,發(fā)現(xiàn)一只才落生的狍子,抱回家當孩子養(yǎng),給這只小狍子起名“撿兒”,養(yǎng)大后又像嫁女兒一樣送“撿兒”歸山。“撿兒”還時不時回“娘家”看一看。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溫馨感人。 “綠水青山”是本次征文突出的敘事主旨,值得稱道。 閱讀這些清新的文字,同樣也增加了我們的見識。 比如,關于“遼出砥石”,白岔川曾是商民族的發(fā)祥地,商先民長期活動在一個叫作“砥石”的地方?!绊剖钡降自谀哪?,多少年來未得到結果,《塞罕壩下第一村》告訴我們:在白岔河上游的一個叫“三姓莊”的地方。蒙古名為“霍特必勒”,“霍特”為城的意思,“必勒”為磨石。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網(wǎng)絡上很火的網(wǎng)紅打卡地宇宙地鎮(zhèn)“很黑村”,“很黑”啥意思呢,《風景這邊獨好》解釋清楚了,蒙古族方言把群山環(huán)繞的一片低洼平地描述為“很黑”“肯扣兒”“肯肯兒”。 那個地方為啥俗稱為“黑石灘”,為啥有“天盛店、福盛號、劉家店”等商業(yè)性極強的地名,蒙古族奶食品有包括胡乳達、阿爾查、圖德、楚拉、嚼口在內(nèi)的26種樣式,莜面有“苦力蛋、瓦壟子、貓耳朵、大王、蒸魚子、煮魚子”幾十種做法,這些,也能在這些文章里找到答案,豈不是非常有趣兒。 三 最美風景故鄉(xiāng)人。 文學是鮮活的,征文中講述的故事也是鮮活的。這些故事,濃縮了鄉(xiāng)情,充滿土滋泥味,散發(fā)著青草山花的氣息,而故事的主角是人。 征文中以速寫手法勾勒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的是革命年代的歷史人物,有的是改革建設時期的典型代表,他們是時代精神的縮影,這些最可愛的人,哪怕平凡如泥土,也構成了人世間最美的風景。 這是一片烈士鮮血浸染的土地。 趙芝瑞,經(jīng)棚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1947年6月17日在五區(qū)南場同土匪激戰(zhàn)中壯烈犧牲。為紀念趙芝瑞,解放后五區(qū)更名為芝瑞人民公社,現(xiàn)為芝瑞鎮(zhèn)。 潘書聲,1945年被組織分配到熱河經(jīng)棚工作任三區(qū)區(qū)長,1947年3月帶領干部戰(zhàn)士到上頭地開展工作,被土匪包圍,壯烈犧牲,克什克騰人為了紀念他,把三區(qū)命名為“書聲鄉(xiāng)”。 紅色故里華興村賡續(xù)紅色血脈,打造綠色家園。二十世紀70年代時任華興大隊副書記的崔貴軍,現(xiàn)已是80多歲的老人,講起當年植樹造林過程,仍是激情滿懷。 76歲高齡的老黨員李金樹,是當年推進五分地村架子山工程的老支書,老人家精神矍鑠,深深的皺紋里埋藏著當年奮戰(zhàn)禿山野嶺的故事?!吧綄敶膊莓斚?,一塊干糧一瓢水”是植樹艱辛的真實寫照?!度蹮o聲惜細流》里講述,閆平,二十世紀60年代,當時的書聲公社人人皆知的植樹造林傳奇人物。他把水泉變成花果山,又在大黑山新建了一處花果園。受聘書聲農(nóng)中講授植樹造林技術,桃李滿園,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p> 封山禁牧,退耕還林,一代接著一代干,一銑一鎬荒山植綠,無數(shù)的干部群眾灑下勤勞的汗水,才換來了今天的草木葳蕤、秀美山川。 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了,才有那茫茫林海無邊無際。才有那“七八月份,韭菜花和野生蘑菇的采摘季節(jié),采不盡的韭花,拾不完的蘑菇”的綠色草原。才有那“渾善達克沙地上的珍稀植物荇菜、盤龍參、大花杓蘭、芍藥、桔梗、甘草……年年歲歲、花開似錦,才有那杜松、山杏、沙榆、白樺、青榛、黃柳、檸條、沙棘、蒙古櫟、茶藨子……蒼翠蔥蘢、綠滿西拉沐淪大峽谷?!?/p> 依靠秀麗的自然風光、蒙古族風情,大力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不僅舉辦“銀冬駝文化節(jié)”“冬捕節(jié)”“駝文化節(jié)”“興畜節(jié)”等傳統(tǒng)活動,又開發(fā)了諸如馬術演藝、彩虹滑道、低空飛行、花海等新型旅游業(yè)態(tài)。綠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銀山。 《鴻雁故歸鄉(xiāng)》中的蒙古族青年在外面拼搏幾年之后,經(jīng)深思熟慮,考察過市場之后又回到了家鄉(xiāng)必留太,踏上了大學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之路。 《又見山里“紅”》的海燕姐,擔任上柜村黨總支委員、婦聯(lián)主席、計生專干、溝門組黨支部書記等職務,是深得村里干部群眾信賴的大忙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里林林總總的大小事務,一天到晚總是忙得不可開交。這是一位有責任心的基層干部的常態(tài),也是眾多基層干部的縮影。 四 家鄉(xiāng)的變化日新月異。 基礎設施提升了?!队篮现小防锝榻B,上世紀七十年代,該村一個葛姓年輕人得了急癥,因路不好走,馬車的輪胎卡在冰窟窿里,耽擱了治療,八個小伙子翻山越嶺,一路小跑抬著病人去醫(yī)院,汗水濕透了全身,也沒能挽回年輕人的性命。 如今村村通了柏油路、水泥路。暢通的道路,架起了與外部大世界聯(lián)系的橋梁,也拓寬了鄉(xiāng)親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去年我開車回老家,從赤峰出發(fā)一直到“北漫甸”前進村東營子,全是平坦的柏油路,風馳電掣,好不愜意。 生產(chǎn)方式改變了。鄉(xiāng)親們再也不用“臉朝黃土背朝天”地摟鋤溝子,再不用撅腰瓦腚地手工割莊稼。從春種到秋收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機械化,這極大地解放了生產(chǎn)力。一戶種好幾百畝地也不成問題。 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了?!逗J諾日福祿長》里所描述的“每到冬季,白毛風是這里的???,牛羊凍得流鼻血,點煤油燈、喝過濾出羊糞蛋兒的雪水、出行步攆或者騎馬……”的日子徹底成為歷史?!恫d振興》敘述的“常年沒有油水兒吃,年輕人的飯量大得出奇,一頓飯一個人吃一四盔子苦力蛋,是司空見慣的事。一片臘肉皮是一年熬菜的油腥兒和烙餅、烙烙糕兒的蹭鍋油……”成了遙遠的傳說。 綠蔭懷抱的白墻紅瓦農(nóng)家院,不僅有菜園、果園還有花園。吃得是綠色食品,享受著現(xiàn)代化的生活。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網(wǎng)上購物、賣貨、無人機放牧、灑農(nóng)藥……這在以前你想都不敢想。農(nóng)村牧區(qū)人的生活品質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里,“聰慧的阿密爾大學畢業(yè)后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她要把自己的家鄉(xiāng)推介給全世界,網(wǎng)絡與電商給了她絕好的平臺。阿密爾的直播引來了大量的游客,也給嘎查的每一戶人家?guī)砹松虣C?!?/p> “牧民敖其爾夫婦搞起了牧家樂旅游,游客住蒙古包,喝奶茶,吃手把肉,聽傳統(tǒng)的蒙古族民歌,參與奶食品制作,體驗蒙古族婚禮,當一回蒙古族“女婿”,揮動長鞭當一天牧羊人……家家戶戶也利用閑置的房屋、蒙古包開起了民宿,牧歌悠揚,馬奶酒醇香,游客對馬背民族充滿了無限的激情與向往,牧人的生活日常成了城里人眼中的詩與遠方?!?/p> 五 真情是散文的生命。 本次征文的50多位作者,有的是土生土長的克旗人,有的是生活在外鄉(xiāng)的克旗人,有的是最了解克旗的外鄉(xiāng)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克旗這片土地的摯愛。這體現(xiàn)在他們飽含深情的敘述中?!罢Z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字里行間蘊含著真情實感,帶著情感去描繪人事風物,才會感人至深,讓人產(chǎn)生共鳴。征文中佳作連篇,精彩不斷,有思想、有溫度、有品位。 總而言之,這是一次成功的征文活動。 當然也有缺點和不足:有些篇什略顯單薄,沒有具體介紹某一蘇木鄉(xiāng)鎮(zhèn)或嘎查村的歷史沿革、來龍去脈、突出特點,所介紹的重點內(nèi)容也未必準確,這是采訪不深入造成的,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之嫌。這些篇什如能在成書之前再豐富一下才不會留有遺憾;遣詞造句方面也存在問題,雖微塵瑕璧,但也應引起足夠重視,不能犯這種低級錯誤,這關系到成書的質量,在編輯的時候更應仔細些用心些;《克什克騰信息》報所刊載的每篇征文文末,都有對此地的基本情況介紹,成書時應予以保留,讓本書具有快速了解克旗的向導功能。另外,建議每篇文章應附上本地地圖一張,每篇至少插入兩張具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圖片。 以上文字,與其說是對本次征文的點評,倒不如說是對作品的賞析或讀后感更準確些。百四十余篇散文,卷帙浩繁,雖也一一認真拜讀,但學識水平所限,難免掛一漏萬、以偏概全,不妥之處,還請作者和方家不吝賜教。 結束本文初稿的時候,窗外已是大雪紛紛。2022年的第一場雪如約而至。 “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深入地了解故鄉(xiāng),還真得找個機會親自去走一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