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橋礎(chǔ) 王正方 字數(shù):5134字,閱讀時間:約13分鐘 ![]()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提出了“千古完人兩個半”的觀點,他把中國歷史上圣人中的幾位圣人,稱之為“千古完人”。他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千古完人”,他們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半個則是曾國藩。 王陽明去世500年,當今在華夏大地上,知識界和商界掀起了研讀“陽明心學(xué)”的熱潮,認為“陽明心學(xué)”是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是治療當今社會癌癥的一劑良藥。 作為“千古完人”王陽明的逸聞軼事頗多,在此,我們僅采集數(shù)則以饗讀者。 公元1472年10月31日,即明成化八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紹興府余姚縣的一個官宦之家。 據(jù)說,其母親鄭氏身孕王陽明足足有14個月,大大超過一般常人。鄭氏分娩時,王陽明的祖母夢見天神抱著赤身孩童駕著祥云飛馳而來,同時伴有吹笛敲鼓的喝彩聲。 天降神童,王氏家族喜出望外。祖父王倫給這個神童取名叫王云。 不過,小王云的身上并未出現(xiàn)任何神奇,而且一直到了5歲還不肯開口說話。 也許正如傳說中的貴人語遲吧! 有一天,一位高僧路過王家,小王云突然穿堂而出。高僧看到他之后,端詳了好一陣,認為天神駕祥云抱孩童而來,此乃天機。喃喃嘆道:好個孩兒,可惜取名云,天機怎可泄露? 祖父遵照高僧指點,給王云改名為王守仁,取自《論語》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意思是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故取名“守仁”。 神奇的是,從那天之后王守仁就開始說話了。之后他開始勤奮誦讀四書五經(jīng),并能舉一反三,其領(lǐng)悟能力讓人驚嘆。 王家祖上世代為官,王陽明的六世祖王剛,曾在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的手下當官,位及四品。這件事當時轟動了浙江余姚這個小城。 讓全城轟動的事繼續(xù)出現(xiàn),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王守仁9歲,其父親王華高中狀元,續(xù)寫了王家在余姚的傳奇。 第二年祖父王倫帶著王守仁入京與狀元郎團聚,祖孫倆在途經(jīng)金山寺的時候,當?shù)厝顺鲇趯γ说某绨?,宴請祖孫倆人。 酒過三巡,大伙興起,讓王倫賦詩一首。王守仁看著祖父正在遲疑之中,半天沒有做出應(yīng)答,忍不住代祖父賦詩《過金山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樓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人驚嘆,難以相信這是出自一個10歲孩童之口,懷疑王守仁是否提前把詩背好的。 這時有人提議,讓王守仁以眼前的山光美景再作一首詩。 只見小小的王守仁毫無懼色,脫口吟誦道:《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個十歲小孩竟然有這等詩意和豪氣,眾人聽后,紛紛贊口不絕,稱道他日后的成就一定在其父親之上。 到了京城,父親把王守仁送到京師的學(xué)堂學(xué)習(xí),王守仁勤奮好學(xué)善思。有一次在課堂上,他問先生何為天下第一等大事。先生笑答,“讀書登第耳”,像你父親一樣考取功名。王守仁卻意趣不同,說道,依我看,天下第一等大事,乃是做圣賢。 當時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四尺孩童,將來會真的兌現(xiàn)他夸下的??凇?/span> 王守仁又逐漸迷上了兵書,而且心得滿滿。幾次想上書皇帝,獻上平定邊疆之亂的計策,但都被父親攔了下來。 王守仁十七歲,父親決定讓他跟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yǎng)和(從四品)之女諸氏成婚。 正當家人在南昌積極籌辦婚禮之際,王守仁卻閑游至鐵柱宮道觀,跟一老道談經(jīng)論道,因太投入,居然連自己的婚禮都忘了。王、諸兩家派人四處尋找這個新郎官,最后只好推遲舉辦婚禮。 婚后,王守仁帶著妻子回到余姚老家,但他并沒有忘記自己要成為圣賢的偉大志向。王守仁多次出入佛寺道觀,探討佛學(xué)道學(xué)。后來在會稽山陽明洞內(nèi)修建了一間小屋,在此小住參禪,并以此洞陽明作為他的號名。 他后來所創(chuàng)立的陽明心學(xué),雖然屬儒家的一個學(xué)派,但也融合了很多佛家道家的東西。 王陽明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八歲參加殿試,獲得第十名的好成績,進入官場,先后歷任刑部主事(正六品)、兵部主事,還曾擔任過山東鄉(xiāng)試的主考官。 公元1505年15歲的朱厚照繼位,為明武宗。朱厚照沉迷于玩樂,縱容宦官當權(quán),以劉瑾為首的“宦官八虎”在朝中一手遮天,作威作福。 公元1506年剛正不阿的言官戴銑上奏,告發(fā)劉瑾的罪行,結(jié)果反被劉瑾誣陷入獄。王陽明出于正義,上書為戴銑求情,惹怒了劉瑾。劉瑾找了個由頭,將正六品的王陽明廷仗四十大板,然后發(fā)配到偏僻的貴州龍場當驛丞。在官秩中驛丞是不入流的,沒有品級,主要負責掌管驛站中的儀仗、車馬、迎送等勞役。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也受到牽連,被趕出北京,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 王陽明離京赴龍場上任,錦衣衛(wèi)一路在途中跟隨,準備伺機兇殺。王陽明知道劉瑾在追殺自己,便設(shè)計了脫身之計。 當行至錢塘江邊,王陽明留下衣服、鞋子和一首絕命詩,偽造投江自盡的假象。實則搭上了一艘商船,終于金蟬脫殼。 錦衣衛(wèi)以為王陽明真的死了,欣喜若狂地回到京城向劉瑾復(fù)命。 王陽明脫險后,途經(jīng)南京,先去探望了父親,然后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進,于公元1508年初抵貴州龍場。 ![]() 貴州龍場土地貧瘠,環(huán)境惡劣。他和三個隨從因為水土不服,紛紛病倒了。王陽明親自劈柴挑水煮飯,照顧病情更加嚴重的隨從。病情好轉(zhuǎn)之后,他們開辟荒地,自己耕種,并教當?shù)厝舜蛲僚髟旆可?,教化百姓,受到人們的愛戴?/span> 王陽明經(jīng)歷了官場的黑暗,被追殺時死里逃生,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他感到功名利祿都是虛幻縹緲的,榮辱得失更沒有意義。他不再執(zhí)著于身外之物,傾心埋頭讀書,試圖參透圣人之道,尋求生命的真諦。 在龍場的一個山中,王陽明砌了一口石棺,經(jīng)常躺在棺中冥想。他認為,此時阻礙自己悟道的最后關(guān)卡,就是對生死大道的參悟。天地寂寥,身體疲憊,但他精神卻愈發(fā)清澈。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午夜,石棺中的王陽明,突然睜開眼睛,大喊道:道在吾心,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這便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喊出那句話的意思是:心即理,心是整個世界的本源,是感應(yīng)萬事萬物的根本。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從自己的心中生出的,情緒不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自己的心態(tài)和對事情的看法。任何事物只有人類意識參與時,才會起變數(shù)。世間所有問題都是心的問題。人雖然有著種種的欲望,但那都是正常的,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人性,是不可能長久的。向心外之物中去尋求真理,尋求圣賢之道,那是錯誤的。應(yīng)始終堅持本心,不以得失而動心。 接著,王陽明又提出應(yīng)當“知行合一”,強調(diào)意念與行動的自然融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幾年之后,又提出了“致良知”,他認為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內(nèi)心本性。每一個人都有良知,都有圣心,這是心靈最真實、最有價值、最純凈的部分。他的這三條核心思想,是“陽明心學(xué)”的精髓,構(gòu)成了“陽明心學(xué)”的基礎(chǔ)。 后來,王陽明四處講學(xué),他的弟子將他的學(xué)說整理成《傳習(xí)錄》,類似于孔子的《論語》。 王陽明的心學(xué)是對當時處于權(quán)威地位的程朱理學(xué)的極大挑戰(zhàn)和破壞,終結(jié)了三綱五常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讓人們不再局限于程朱理學(xué)所設(shè)定的道德框架。有人說陽明心學(xué)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因此,這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王陽明遭流放貴州期滿,被調(diào)往江西廬陵縣任知縣,后來又升任文選清吏司員外郎。 公元1516年,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推舉下,王陽明被提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正四品,巡撫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四地。在承擔剿匪重任時,他展現(xiàn)出令人稱奇的軍事天賦。 面對蜂擁四起數(shù)量眾多的水匪,王陽明手中兵力不足,他借來數(shù)十艘商船,插上官旗,冒充官船,敲鑼打鼓一字排開,氣勢逼人,給水匪們造成極大心理震懾。 然后王陽明對匪徒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承諾只要繳械投降,一概不追究責任,一年多時間,各路匪患被成功清除。王陽明獲得了“狡詐專兵”的稱號。 王陽明剿匪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捕獲了一個盜匪頭目。這個頭目甚是囂張,叫囂說,之乎者也,道德廉恥我聽夠了,要殺要剮任憑你們。 王陽明說道,我今天不跟你講這些道理,天太熱,咱倆把上衣脫了再審案吧。 這個盜匪被捆得難受,當然喜歡這個建議,兩個人都把外衣脫掉。 王陽明又說,怎么還這么熱?咱們把內(nèi)衣也脫了吧。 強盜又依了他。于是王陽明和強盜頭目都在公堂光著膀子。 王陽明這個時候又提議說,要不然咱倆把褲子也脫了吧。 強盜愣了半天,又依了王陽明。 沒想到此時王陽明又說,罷了罷了,為圖個輕松自在,咱倆把內(nèi)褲也脫了吧。 強盜此時使勁搖頭說,使不得,使不得。 這說明他內(nèi)心還是有羞恥感。這時王陽明開始因勢利導(dǎo)審理,終于降伏了這個盜匪頭目。 王陽明在軍事上最大的成就,是數(shù)年后的平“寧王之亂”。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孫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 王陽明接到朝廷平叛命令時,正在江西吉安。兩年來剿清大部分匪患之后,王陽明已將兵符上交兵部。此時,憑借他身邊僅有的兵力,要平息寧王叛亂,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危機時刻王陽明展現(xiàn)出他的用兵智慧。他冷靜分析了朱宸濠可能的進攻路線,一旦朱宸濠沿長江一路往北打,南京肯定是難保的。南京一丟叛軍勢如破竹,北京方面應(yīng)對起來就更難了。 為保住南京,王陽明使出疑兵之計,到處散布消息稱朝廷早已獲悉寧王想要造反,已經(jīng)派出了8萬邊營與京營,會同南贛、湖廣、兩廣的8萬大軍,組成了16萬大軍,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 接著又使出反間計,暗地給寧王的幾個謀士寫信,讓他們勸寧王朱宸濠發(fā)兵攻打南京,這樣朝廷就可以趁寧王后方空虛,滅了他的老巢南昌。 王陽明再設(shè)計把書信的內(nèi)容泄露給寧王,讓寧王猜疑手下。寧王因心存疑慮,按兵不動了大半個月。 這樣王陽明便得到充足時間擴充軍隊,征調(diào)軍糧、制造兵械船只。他在周邊地區(qū)廣招義軍,補充了七八萬人。 王陽明發(fā)出檄文說,我們是正義之師,此乃勤王救國之戰(zhàn),戰(zhàn)勝有獎,戰(zhàn)敗有名。經(jīng)過王陽明這一番提振士氣,這些雜牌軍士個個斗志昂揚。 十幾天過去了,寧王探查得知朝廷根本沒有派兵增援,回過神來,隨即率6萬叛軍,沿長江一路往東北方向進攻,直逼安慶,窺伺南京。 王陽明考慮,如果直接救援安慶,勢必要跟寧王的6萬精銳部隊廝殺,這8萬平叛義軍是臨時組建的,沒有任何戰(zhàn)斗經(jīng)驗,勝算不高。 相反南昌此時守備空虛,可以一戰(zhàn)而下,寧王一旦發(fā)現(xiàn)老巢被攻,肯定會回兵救援。這樣安慶之危不但可以被解除,而且由于回兵在來回奔襲的路上疲憊不堪,如果在途中設(shè)伏,朱宸濠一定會大敗。這招就叫“圍魏救趙”。 后來局勢發(fā)展也確實如王陽明所料,寧王朱宸濠回兵救援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zhàn)。 此時王陽明又施展心理攻堅的大絕招,他令人用木片竹片制作了無數(shù)免死牌,投入鄱陽湖中。上面寫著一句話:只抓朱宸濠一人,其他脅從者只要持有此牌投降,即可免死。 結(jié)果造成叛軍人心動搖,軍心嘩變,朱宸濠被生擒。 短短30多天,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謀反在王陽明的運籌之下,灰飛煙滅了。 四百年后的辛亥年,四川保路運動中“水電報"(水上木板傳單),應(yīng)該就是效法了王陽明的做法吧。 王陽明是個文官,帶兵打仗卻屢戰(zhàn)屢勝,在明朝真是絕無僅有。放眼整個中國歷史,也是極其罕見的。 然而,王陽明面對的現(xiàn)實卻無比殘酷,當他在前方帶領(lǐng)將士浴血奮戰(zhàn)之際,后方佞臣卻在算計他。 明武宗朱厚照率領(lǐng)1萬多人準備御駕親征,剿滅叛軍。隊伍行至北京郊外,收到王陽明的“擒獲宸濠捷音疏”。朱厚照看了捷報,非但沒有嘉獎王陽明,反而要他把寧王重新放回鄱陽湖,自己再抓一遍,以顯示帝王的威武。 王陽明堅決反對,他認為放虎歸山,朱厚照是否能夠擒拿住寧王,實在是沒有保障。 他冒死抗旨上書,請求親自赴京獻俘,但朱厚照仍一意孤行,堅持自己再抓一遍寧王朱宸濠。 一些奸佞之臣,散布謠言,稱王陽明早就與寧王有勾結(jié)了,否則一場蓄謀已久的謀反,怎么可能讓王陽明不費吹灰之力就瓦解了呢?奸佞還拿出王陽明在“反間計”中給寧王謀士的書信作為證據(jù)。 王陽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無奈之下,王陽明忍辱重新改寫了戰(zhàn)報,向皇上呈報“重上江西捷音疏”,把擒獲寧王平定叛亂的功勞都記在皇帝和佞臣們的名下,這才讓朱厚照心滿意足的班師回京。 公元1521年,年僅30歲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朱厚聰?shù)巧洗笪唬菫槊魇雷凇?/span> 當時“陽明心學(xué)”已在民間廣泛傳播,王陽明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威望。明世宗繼位不久,為籠絡(luò)人心,穩(wěn)定了皇位,加封王陽明為“新建伯”,這是可以世襲的爵位。 明朝200多年中,只有三個文官獲封伯爵,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王陽明的這個爵位是中看不中用的,因為封爵圣旨上明確寫了這么一句話“然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 鐵券是免死金牌,是明朝皇帝給大臣的最高嘉獎。 然而王陽明的爵位既沒有鐵券,也沒有歲祿。足見,明世宗給王陽明封爵應(yīng)該是民意所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