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常常深陷于人性的迷宮之中,卻難以看清其真實的模樣。 先來說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吧。其實啊,這本質(zhì)上就是一場實力與底線的試探。就像在古代的宮廷斗爭中,皇子們?yōu)榱藸帄Z皇位,明爭暗斗,互相揣摩對方的實力和弱點。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幾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都想成為太子,他們不斷試探對方的勢力范圍和父皇的底線,以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而人類那種欺軟怕硬、慕強欺弱的天性,從古至今從未改變。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親情、愛情、友情在金錢、利益和權(quán)力面前,有時也會變得脆弱不堪。 比如在戰(zhàn)國時期,各國為了爭奪土地和資源,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例子屢見不鮮。說到出賣好友,這可是一件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出賣好友的好處一來是方便,二來是熟悉,所以我們得格外小心。 陌生人或許難以摸清我們的底細,而好友卻可能因為利益的誘惑輕易地背叛我們。就像呂布,他先后背叛了丁原和董卓,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惜出賣對他信任有加的義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可能沒有傷害別人的想法,但你怎么能確定別人不會對你不利呢?對于和自己有矛盾的人,千萬不能心存僥幸。比如在三國時期,曹操對劉備一直心存戒備,而劉備也時刻警惕著曹操,不敢有絲毫松懈。 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中,到處都有小人與偽君子,要想應(yīng)對他們,沒點手段怎么行?小時候?qū)W到的那些東西,大多是教我們?nèi)绾闻c好人相處,可生活中并非都是好人。就像明朝的嚴嵩,結(jié)黨營私,陷害忠良,正直善良的人如果沒有手段,只能被他欺壓。 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毫無原則的老好人。如果想做一個有用且正直的人,就得比奸人更有智慧和策略。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明白這個道理,最后只能碌碌無為。人性是復(fù)雜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惡的一面。它并非取決于人本身,而是與利益息息相關(guān)。 好人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也可能會心生惡念。比如清朝的和珅,原本也是一個有才華的官員,但在權(quán)力和財富的誘惑下,逐漸走上了貪污腐敗的道路。善良是需要手段的,沒有手段的善良,只會被人利用。比如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東郭先生的善良沒有原則和手段,最終差點害了自己。 判斷人性的善惡,利益的大小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在沒有利益沖突時,人性往往表現(xiàn)出善良的一面;當涉及到利益,人性就可能變得自私;而當利益足夠巨大時,人性的丑惡就可能暴露無遺。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人與人之間本質(zhì)上大多是利益關(guān)系。在利益的驅(qū)使下,關(guān)系疏遠的人也能緊密合作;一旦利益受損,親人之間也可能反目成仇。 就像在《紅樓夢》中,賈府興盛時,眾人圍繞;一旦衰敗,樹倒猢猻散。別輕易指責別人的缺點,比如有人罵男人好色,有人罵女人物質(zhì),有人罵官員特權(quán)。這些指責往往是片面的,因為人性的訴求歸根結(jié)底是利益和欲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多數(shù)人口中的道德和原則,在利益面前常常不堪一擊。一切關(guān)系的破裂,往往是因為利益的失衡。就像生意場上的合作伙伴,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合作關(guān)系很容易破裂。 你自身的價值至關(guān)重要。沒有價值時,對別人再好也只是討好;有了價值,對別人好才是施恩。人性是很奇怪的。你每天給乞丐 10 塊錢,突然給 1 塊他會罵你;每天給 1 毛錢,突然給 1 塊他會感激。這說明人性往往記仇多于感恩。 有錢時親戚是親人,沒錢時親戚可能只是有血緣的路人。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人性的復(fù)雜無法用簡單的詞匯定義,但利益和欲望是其核心。長久的感情都建立在價值互換的基礎(chǔ)上?!巴段乙蕴?,報之以李?!? 人首先考慮的總是自己的利益。遇到事情要先分析利弊,然后再做決定。人的行為受物質(zhì)依賴感、精神依賴感和自我依賴感驅(qū)使。精通人性的人善于利用這些,讓別人為自己服務(wù)。掌握人心的規(guī)律,調(diào)節(jié)對方的滿足感,才能讓人長期為自己所用。 總之,人性是復(fù)雜多變的,我們要讀懂它、順應(yīng)它、駕馭它,而不是抵觸、指責和抱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從容,更加智慧地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