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在天下歸, 往而不害民樂隨。 淡乎其味道樸貴, 五谷雜糧是真味。 【原典】 執(zhí)(守)大象(道),天下往(歸依)。往而不害,安平泰(平和安寧)。 樂(音樂)與餌(美食),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盡)。 【悟讀】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 此傳統(tǒng)文化的三味之說,平淡無奇,卻蘊含著美好生活之真義。 生活中,人們總是有著太多太多的想法和追求,唯獨不能放下的便是“放下”。于是,眾生之已有,諸如錢財、名利、地位……也就成了一道道枷鎖,一座座大山,桎梏著他們,壓迫著他們。 嚼菜根而得真味者,必是淡定執(zhí)著之人,必是寵辱不驚之輩,必為涵養(yǎng)道德之士。 佛語有“開悟”一說,即對生命與宇宙本體之認識,明心見性,又曰“見道”。 “圣賢渡人,強者自渡”。現(xiàn)實生活中,“別人的一百個開悟,往往不如自己的一個頓悟”。 “道術(shù)法器”,是道家傳承中的四個層面,它們依次影響著世人之生活甚至是命運。 本章之主題是,“萬事萬物,皆歸于道”。在此前提下,老圣人進一步闡明了“道”之功用和吸引力。 “執(zhí)大象,天下往。”一般而言,象為形象、圖象、氣象,與理相對。象非“道”所獨有,萬物皆有其“象”。此處之大象,為大道之象。 所謂“相由心生”,積善之人吉相長,積惡之人兇相生。得道高人,有多深之道行,或許難以知曉,但人們一定可以見到他們鶴發(fā)童顏、仙風(fēng)道骨。有道之士,即“執(zhí)大象”之人,天下之人心景仰之。 周文王統(tǒng)治下的西歧以道德治國,無為而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賢能、平民百姓紛紛前往?;蛟S并不明白文王有多深之道德,但他們知道跟著文王,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道”之真義,無色、無味、無聲、無形,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平淡而無窮,往往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淡者,淡泊,恬淡。淡泊以明志,平淡見天真,大羹必有淡味……古往今來,國人對于淡,可謂是情有獨鐘。“以淡為貴,恬淡為上”,亦是老圣人之重要生命思想。因為這個淡的范疇與道是息息相通的。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可謂是“千古平淡之宗”。 人生如花,淡者最香,雅者自貴。美麗的皮囊終將逝去,有趣的靈魂方能永恒。 “樂與餌,過客止”,世人貪圖享樂,迷戀美好之物,于是在通往道之路上止步。 通過對比,老圣人是想告訴眾生,音樂與美食,作用畢竟是有限的,無法與道用之無窮無盡相比較。 “道心即生活”。一壺茶,一袋煙,閑情偶寄云水間。看看云,望望天,無憂無慮掛心田。淡中覓趣,道之所歸。 其實,尋道,就是在點點滴滴尋常生活間,就是在青青翠翠美麗天地里。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