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曾說過:“若將藝術視作一種療愈,便能為人生許多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殘疾人作為特殊群體,不僅需要關愛,也同其他人一樣,內心世界豐富,對精神生活滿懷追求。 然而,因其自身經歷與所處環(huán)境的特殊性,內心常感困惑壓抑,亟需精神慰藉。 藝術療愈作為心理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能讓藝術療愈對象在體驗過程中,借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感與沖突展現(xiàn)出來,并于體驗中獲得精神的舒緩與滿足。 自 2023 年起,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扶弱助殘的傳統(tǒng)美德,探尋扶殘助殘的全新路徑,鄂州市新航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新航線社工)創(chuàng)新性推出殘疾人藝術療愈活動。 活動一經推出,便獲殘疾人服務對象的高度關注與踴躍參與。 截至目前,已開展殘疾人繪畫療愈小組活動 12 期,手工藝品制作療愈小組活動 16 期,歌舞療愈小組活動6期,一對一上門輔導 830 人次,舉辦書畫比賽 2 次、手工藝品展出 4次。該項服務助力眾多殘疾人走出情緒低谷,逐步融入社會。 ![]() 一、藝術療愈的理論基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求依不同層次逐步發(fā)展,低層次需求滿足后,人們便會追求更高層次需求。此理論在社會學、管理學和心理學等領域廣泛應用。同理,當殘疾人的物質需求得以滿足,便會追尋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藝術療愈作為心理治療的手段之一,以藝術體驗與創(chuàng)作為媒介進行治療。 與傳統(tǒng)心理治療相較,藝術療愈借助非語言的象征形式呈現(xiàn)潛意識中隱匿的內容,患者不易產生抵觸,更易接受,利于真實信息收集; 不受患者語言、年齡、認知能力及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限制;治療開展不受地點與環(huán)境制約,可靈活采用單獨或集體的形式;能讓患者以正當方式全然釋放毀滅性能量,緩解焦慮,升華心靈;藝術治療的測驗可多次運用且不影響診斷的精準性。 此外,藝術本身有助于個體覺察自身無意識中的認知,從而產生獨特的治療效果。 ![]() 社會工作精選好書,快快拿下↓↓↓ 二、殘疾人藝術療愈活動的探索歷程 新航線社工在對殘疾人的入戶探訪中發(fā)覺,伴隨社會的發(fā)展與生活水平的提升,殘疾人在物質需求滿足的情況下,對精神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比如,有的鐘情繪畫,有的喜愛音樂,有的對手工饒有興致。鑒于此,經深入調研與科學論證,并在鄂州市殘聯(lián)與鄂城區(qū)殘聯(lián)的大力支持下,鄂州新航線社工的殘疾人藝術療愈服務項目正式啟動。 1.以下人群和病癥更適宜藝術療愈 (1)不善言辭者或身患疾病者。 (2)對言語治療存在抵觸者。 (3)懷疑自身有口吃或表述不清問題者。 (4)患有某些較為隱匿心理疾病者。 (5)對藝術興趣濃厚或較為敏感者。 藝術療愈橫跨藝術與心理兩大領域。 在藝術治療關系中,個體借藝術媒介將意念具象化,通過體驗與創(chuàng)作釋放不安情緒,澄清過往經驗,傳達心理訴求,洞悉難以言表的心理世界,經外化、宣泄和認知過程,達成身心治療的成效。 為此,新航線社工整合社會資源,聘請專業(yè)藝術療愈教師,并結合實際狀況為殘疾人服務對象設計出如下藝術療愈方式。 2.在此以繪畫藝術療愈方式為例 (1)繪畫涂鴉,通過繪畫進行自我介紹或介紹他人。 (2)用繪畫講述故事,描繪一件近期令自己不悅或愉悅之事。 (3)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 (4)開展團體繪畫,團體成員均可在畫上創(chuàng)作,展現(xiàn)集體作品的效果。 3.同時制定畫療的操作流程 (1)構建互信關系 輔導教師積極且真誠地關注殘疾人服務對象,營造支持性、包容性的治療環(huán)境,向服務對象說明繪畫作品是用于溝通的工具,與畫作優(yōu)劣無關,降低其對繪畫藝術體驗的敏感性,消除焦慮,全力與其構建良好的互信關系。 (2)組織繪畫藝術活動 ①自主性繪畫。即繪畫的主題和內容由服務對象自主決定,輔導教師不做限制。 ②規(guī)定性繪畫。輔導教師設定特定的繪畫主題,或給定部分繪畫內容,要求服務對象在給定內容范圍內完成補充,例如畫人物圖像、自畫像、家庭畫、樹木人格圖及房樹人測驗等。 (3)分享與交流 繪畫活動結束后,輔導教師運用指導語激勵受助者闡釋自己的作品,讓輔導教師分享受助者的作品,并與之展開對話。例如:畫作中的人物是男是女?年齡幾何?是朋友、親戚還是其他人?畫圖時想起了誰?他在做什么?他在何處?他在想什么?對這個人有何印象……等等。 (4)評估與診斷 輔導教師結合服務對象的繪畫作品以及對話,對其心理問題予以評估與診斷。對繪畫作品的分析涵蓋整體風格分析和局部細節(jié)分析。對繪畫作品的畫面布局、色彩運用、筆觸線條、意境表達等進行系統(tǒng)分析診斷。 (5)治療與轉變 輔導教師結合傳統(tǒng)的談話療法,如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行為主義療法等,與繪畫療法相結合,重在喚醒殘疾人內在的心理力量。通過其認知的轉變,促使殘疾人服務對象的心理朝著積極方向發(fā)展。 ![]() 三、殘疾人藝術療愈的實踐成果 自藝術療愈項目實施以來,成效顯著,超乎預期。先后有 170 余名殘疾人積極參與,為殘疾人朋友帶來了精神上的舒緩與心靈上的滋養(yǎng),備受歡迎,贊譽不斷。 1.殘疾人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2.助力殘疾人樹立信心
3.優(yōu)化殘疾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4.協(xié)助殘疾人塑造整合型人格
![]() 四、殘疾人藝術療愈成功案例分享 1.開展殘疾人繪畫培訓活動案例 針對每一位對繪畫有興趣的殘疾人服務對象,新航線社工均安排具備美術教學資質的社工上門交流心得,輔導作畫。 通過培訓輔導,使殘疾人能夠借助畫筆,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展現(xiàn)出來。 同時,在繪畫過程中,于心靈、情感、思想層面充分釋放負能量,進而緩解壓力、宣泄情緒、調整心態(tài)、修復心靈創(chuàng)傷、填補內心空缺,獲得滿足感、成就感與自信心,最終達成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 2.開展軟陶制作活動案例 組織鄂城區(qū)汀祖殘疾人之家的 25 名殘疾人,共同開啟一場別具一格的“沉浸式”軟陶手工體驗之旅,親身感受軟陶制作的藝術魅力。 軟陶是一種用于創(chuàng)意造型的優(yōu)質材料,屬低溫聚合黏土,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塑性和粘性,集陶土、紙黏土、雕塑油泥、橡皮泥的優(yōu)點于一體,色彩豐富,外形似橡皮泥,定型后類似塑料,具備生動的造型能力。 活動中,陶藝指導教師為殘疾人全面細致地講解軟陶手工制作流程。 殘疾人學員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歡聲笑語中,經師生共同努力,軟陶手工雛形逐漸顯現(xiàn),再經燒烤,一件件軟陶作品更是形神兼?zhèn)?,引人矚目?/span> 此次活動為殘疾朋友們搭建了難得的心靈治愈平臺,提升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讓他們向美而生,真正享受到生活帶來的自信與快樂,營造出和諧、幸福的氛圍。 ![]() 3.個人繪畫療愈案例 其一:呂某(化名)的驚人轉變。殘疾人服務對象呂某,長期獨自躲在房中,不與他人接觸,精神萎靡。在參加幾次繪畫療愈課程后,精神狀態(tài)煥然一新,信心倍增,充滿活力。連她上小學的女兒也受其正能量影響,積極要求與呂某一同學習繪畫。她們還時常將書畫作業(yè)發(fā)至老師的微信朋友圈,請老師點評。 其二:徐某(化名)走出陰霾。年輕小伙徐某,肢體殘疾,行動不便,整日郁郁寡歡,閉門不出。徐某的母親也情緒低落,愁容滿面。 新航線社工通過上門探訪,了解到徐某對繪畫興趣濃厚,便攜繪畫教師到徐某家中,為其講授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繪畫課。徐某迅速投入學習,沉浸于藝術的海洋。 徐某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并開始與大家敞開心扉交流。看到兒子的可喜變化,徐媽媽感慨萬千,欣喜地說:“多謝新航線社工,你們幫孩子解開了心結,走出了陰霾?!?/span> 后續(xù)階段,新航線社工將持續(xù)開展殘疾人藝術療愈活動,讓殘疾人感受內心的寧靜與自在,回味兒時的歡樂時光;借藝術寄托自身的夢想與信念,領略生活的光明與美好。 通過美妙的心靈之旅,為每一位殘疾人參與者帶來全新體驗,為他們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為飛向美好未來插上神奇的翅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