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思考 請閱讀以下關于碎片閱讀的一段材料,并思考:這給你什么啟發(fā)? 知乎作者采銅關于碎片閱讀,提到如下觀點: · 一部智能手機在手,我們時間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 每天五彩斑駁信息如潮水般涌來,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 · 我們耐心越來越少,總是被標題吸引,打開正文后匆匆兩眼又馬上關掉; · 每天翻新的網絡熱點,無外乎性、謊言、奇聞和窺探,到第二天就被我們忘得一干二凈; · 我們幻想在一篇網文中尋找“干貨”,希望發(fā)財致富、人生輝煌的不傳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盤托出,沒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騙了點擊; · 我們總是在找更多資源,搜索、下載、囤積然后閑置,錯把硬盤當成自己的大腦。 Q1:什么是碎片認知? A: 1、碎片認知(Isolated knowledge),指的是: 碎片、孤立、沒有整合到知識體系的知識點。 這是一個類比概念。碎片是指完整東西破碎后的零塊,通常發(fā)揮不出完整東西所具備功能。例如,一個水桶破碎后,就裝不了水。 類似的,一個人掌握的如果只是碎片認知,就難以將這些認知變現出價值。以學校學習為例,掌握一些孤立知識點,不要說解決實際問題,可能連習題也解不出來。 2、碎片時間加劇碎片認知。 在智能手機時代,時間碎片化問題突出。如前置思考中采銅所言,我們時間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讀友們不妨想一想,我們一天要拿起手機多少次。每拿起一次,就是分割時間一次。 為適應碎片時間閱讀習慣,信息和知識傳播相應也做調整。例如,文章篇幅通常較短,壓縮信息量和知識量,降低認知負荷,以便于讀者在3到5分鐘之內就能讀完。 這種刪減必然付出完整系統(tǒng)代價,例如為什么、何時何地怎么用、與其它知識點聯(lián)系等不可能兼顧,就容易導致讀者所獲得的只是碎片認知。 表面上看起來,一個人短文章、短視頻等可能輸入很多,但由于掌握的只是碎片認知,最終卻難以輸出,變現出價值。于是,不難理解,很多人就出現類似以下困惑:為什么我刷微信抖音,看了這么多,知道那么多,卻依然沒有什么變化? 今天的詞條,精讀君簡介碎片認知,供讀友們參考,提高知識體系建構能力。 Q2:怎樣理解碎片認知? A: 1、調整輸入策略。 關于碎片認知這個議題,我們首先要評估,自身碎片認知問題有多嚴重。以下3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定性做個測量。 Q1:面對抽象程度高一些的長文章和圖書,你會感到畏懼嗎?你能持續(xù)專注讀幾個小時長文章或者書籍嗎? Q2:每讀一篇文章,你大致能說出文中有多少個關鍵概念?這些概念與你知識體系哪些概念有關,應該放在哪些位置上? Q3:你能用多個視角、多個層次,去分析一個概念、一個現象或者一個問題嗎?還是說,一般只有一種觀點? 如果對于上述問題,你沒有多大把握回答,可能意味著,你自身還沒有形成有序知識體系,需要重視碎片認知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時間碎片化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減少碎片化程度。通過時間管理,可以將時間化零為整。 也就是說,通過做減法、合并等,保障自己每天有若干個整塊時間。在此時間內,安排深度閱讀或者做最重要事項。 我們來考察畫家齊白石的做法。少年時,齊白石對國畫產生興趣,但因為缺少系統(tǒng)練習,一直無法入門。 直到二十歲的一天,齊白石在一個主顧家里干活時,發(fā)現《芥子園畫譜》這本經典國畫教科書。齊白石如獲至寶,向書主借來。 他像描紅一般,把原畫一筆一筆勾描在竹紙上。就這樣勾畫半年,畫成十六冊,才悉數描完。接下來五年,齊白石靠這套勾描出來的《芥子園畫譜》做木雕,并在閑時反反復復臨摹。 如此一來,齊白石打下畫畫底子,在當地出了名,引來名畫家收他為徒。有了專業(yè)指導后,齊白石畫技更上一層樓,終于成為一代國畫大家。 發(fā)現一本好書,花半年時間抄下來,又花幾年時間學這一本書,這是信息缺乏時代一個年輕人的學習方法。 如果抽象來看,齊白石學法是,發(fā)揮搜商,尋找優(yōu)質、成體系學習資源,然后安排整塊時間,持續(xù)學習、思考和實踐。 也就是說,根據時間是否碎片,我們可以將時間分成兩類:碎片時間和整塊時間,采用不同輸入策略。例如,碎片時間獲取碎片認知,整塊時間獲取系統(tǒng)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量化反饋,如果碎片認知占比過高,就可以調整權重,安排更多時間獲取系統(tǒng)認知。 例如,減少短文章閱讀數量,增加圖書閱讀數量;培養(yǎng)每天整塊時間系統(tǒng)閱讀習慣,每天早上或者睡前安排半小時專心閱讀;將時間化零為整,減少時間碎片化程度,為自己打造更多整塊時間。 如果有些時間碎片無法歸整,通過刻意練習,也可以獲取系統(tǒng)認知。例如,在等公交等碎片時間,也可以用電子閱讀器讀書,讀幾頁算幾頁,雖然效果可能不如整塊時間閱讀好,但因為輸入的是體系知識,也可以緩解認知碎片化問題。 總的來說,應對碎片認知,首要是調整輸入策略:優(yōu)先獲取體系知識,保障整塊輸入時間,培養(yǎng)碎片時間閱讀體系知識習慣。 2、整理知識體系。 優(yōu)先輸入體系知識,只是減少碎片認知概率。例如,讀一本教科書,知識成體系,學完之后可能也只是獲得碎片認知。 為獲得系統(tǒng)認知,我們要明確學習目標:要構建什么樣知識體系?要滿足學習、工作和生活自己哪方面需求?否則,漫無目的地在信息和知識海洋中瀏覽,東看一眼,西看一眼,留下的只是碎片認知。 以福爾摩斯為例,其職業(yè)是偵探,其知識體系構建是圍繞成為優(yōu)秀偵探而進行。有讀者整理過福爾摩斯知識結構如下: 解剖學知識——準確。解剖學知識福爾摩斯雖然掌握不全面,但準確掌握必要部分,避免破案誤判。 驚險文學——廣博。福爾摩斯視野開拓,知道各種匪夷所思害人方法,破案時才能及時發(fā)現線索、大膽假設并有效推導。 英國法律——充分。偵探只是手段,福爾摩斯目的是,讓兇手得到應有懲罰,這就需要充分法律知識。 化學知識——精深。破案大量需要化學相關知識,福爾摩斯系統(tǒng)掌握。 植物學知識——不全面。福爾摩斯雖然不夠全面,但足夠使用。 地質學知識——有限。福爾摩斯目的很明確,學習破案會用到的實用地質學知識。 政治學知識——淺薄。福爾摩斯是專業(yè)人士,對于政治不感興趣。 文學知識——無。福爾摩斯不是文藝青年。 像福爾摩斯這樣,一旦獲得和自己知識體系有關碎片認知,例如出現一種新毒藥、一種新犯罪手法,就能快速整合到自己知識體系中。原因就在于,福爾摩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知識體系,既有知識體系已經掌握哪些,還缺什么,新認知碎片與既有知識體系哪些部分有關,能夠填補知識體系中哪些缺陷。 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知識體系,已經掌握什么、缺什么,就不知道去獲取什么,整合什么。獲得一個新認知碎片,也就難以整合。由于重要性低、使用頻度低,基于遺忘機制,這個新認知碎片很快就會被拋之腦后,就好像沒看過一樣。 因此,我們要注意明確需求、整理自身知識體系,具體可以考慮正向和逆向結合做法。 正向做法是,想象自己要向一位剛到地球外星人介紹其一無所知特定領域,需要寫出一本書給對方閱讀。整理這本書章節(jié)結構,就是正向整理知識體系過程。 逆向做法是,圍繞這個特定領域,運用搜商去選書和收集資料,進行主題閱讀,再對這些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以此修訂你寫的書,這是逆向整理知識體系過程。 例如,你在研究自律這個議題,你假設自己要出一本關于自律的書,列出章節(jié)框架,包括自律定義、不自律類型、不自律原因、對應解決方案等。 在寫作整理過程中,你容易發(fā)現,自己已經掌握什么,還沒掌握什么。后續(xù)在閱讀時看到一種不自律原因,不在你了解范圍,你就知道這個新認知碎片值得你整理。 3、更新知識體系。 當我們整理某個特定主題知識體系后,后續(xù)在閱讀這個主題相關文章或者圖書后,我們就很容易判斷:新的閱讀材料中,哪些是此前整理知識體系中已經包含的?哪些是還沒有包含的?哪些是更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修訂知識體系舊有內容? 一旦需要增補、更新,我們就要提醒自己,及時整合、更新到既有知識體系中。如果這些新內容是在碎片時間內獲取,沒有辦法當下整理,那么我們可以先收藏起來,后續(xù)再連接到既有知識體系中。 在學習曲線中,精讀君提到,典型學習過程包括5個環(huán)節(jié):獲取、閱讀、整合、應用、反思。其中,“整合”是承上啟下環(huán)節(jié)。只有做好整合這一步,才能有效解決碎片認知問題。 所謂及時整合,精讀君建議是,最好當天整合;如果當天不能,當周內要完成整合。 在讀書筆記中,精讀君提到,錢鐘書先生讀完書后,只留讀書筆記,書要么還,要么給別人。這就是錢鐘書先生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方法。 在智能手機時代,很多人讀到一篇感覺有收獲內容,就只是用微信或者用印象筆記之類工具收藏,然后了事。精讀君敢打賭,90%人不會再看這篇收藏。為應對這個問題,可以參考類似錢鐘書先生做讀書筆記方法,將收藏文章盡快整合,然后就可以把文章刪掉。 對于這個過程,有些讀友們會覺得,做讀書筆記、整合知識體系比較費時。對此,精讀君有兩點建議: 一是,提高閱讀質量,整合知識體系,優(yōu)先級高于閱讀速度、閱讀數量。沒有質量的速度或者數量,沒有多大意義。前置思考中提到,齊白石把《芥子園畫譜》揣摩透,雖然數量只有一本,卻產出高質量成果。 二是,當熟練掌握整合方法后,可以盡可能精簡。原因在于,如果知識體系主要是給自己用的,用關鍵詞提示自己,自己能看明白并回憶起來就可以。如果后續(xù)需要輸出和分享,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看的高度精簡版本,另一部分是這個精簡版本展開后所需要內容。 例如,《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的詞條,是要分享給讀友的內容,屬于展開部分,通常在3000字到5000字之間,才能相對完整闡述1個詞條,也就是1個概念。 如果精讀君自用,則會高度精簡,例如,包括本條在內的16個詞條,精讀君自用精簡版本畫成概念地圖,是類似如上圖解。雖然這些概念,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之間連接不只這么多,但作為自用精簡版本,提示作用已足夠。 在詞條的最后,精讀君要提醒的是,不同認知碎片也不同。 以精讀君通識詞條為例,也是認知碎片,其特殊性在于,盡可能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知識類型,雖然微小,也有系統(tǒng)。《精讀君通識詞典》宗旨是:每天一個認知積木,持續(xù)精進終身成長。之所以稱為認知積木,一者是因為其微小但完整,二者是需要讀友們后續(xù)自行整合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 后置思考: ①精讀君通識詞條的系統(tǒng)性,通過什么來體現? ②每讀完一個詞條,你怎樣整合到知識體系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