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自大走麥城, 闖王驕奢夢斷京。 多少臺榭曾奢華, 無限權貴總敗盈。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報應)。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善用兵者)有果(成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循道)早已(消亡)。 【悟讀】 事能知足心常愜, 人到無求品自高。 《道德經》以“道德”為綱宗,闡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意味深奧,涵蓋萬物。 “以水喻道,以兵喻道”,老子善于運用形象思維來引人明道,本章看似論及用兵之道,實則借兵喻道。 如何“以道佐人主”,老子強調,“佐人主者”,依道而行,不以兵逞強于天下。這就承接了上一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的內容。 “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焉。”取得了預期戰(zhàn)果后一定要適可而止,勿驕、勿矜、勿伐、勿得已?!?/span>以慈用兵,唯道是從”,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后,自以為了不起,逞強斗恨,盡調荊州之兵與曹軍決戰(zhàn),結果被呂蒙抄了后路,敗走麥城,留下了千古教訓。 “下等人爭強好勝,上等人知強守弱”。從根本而言,為而執(zhí)之,違背了道法自然之總綱。 人生之諸多痛苦,皆源于自我認知之偏差。世人總是自覺不自覺的活在了他人之眼中或嘴上,處處攀比,斤斤計較,徒生了許多之糾結和煩惱;真正的生命強者,內心強大,總是活在自己的自信及自己的世界里。 但凡為人,皆有爭強好勝之心,此內心之不服輸精神,乃積極之人生態(tài)度,亦是人類進步之基。然而,爭強好勝,必須有度。凡事爭個輸贏,見人比個高低,則為人類之心理疾病。即便爭贏獲勝,危機定然四伏。此等現象,社會家庭,比比皆是,處處可聞。 老圣人在《道德經》中強調,“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真正的道,循環(huán)更替;真正的道,柔弱處下。 本章老圣人表面大談其軍事理論和戰(zhàn)爭思想,最終還是落實到其核心之思想,即“其事好還”四字。 “其事好還”,是言兵事不能輕動,因為這一次發(fā)動了戰(zhàn)爭,下一次戰(zhàn)爭就有可能落回自己身上;且戰(zhàn)爭為兇險之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其事好還”,也就是天道之循環(huán)。 昔魏武侯曾尋問李克,“吳國何其強大,為何速亡?其理安在?”李克答曰,“吳之亡,亡在其強。”接著李克用戰(zhàn)爭之巨大損傷予以了佐證。魏武侯說,“甚是有理。那么,屢戰(zhàn)屢勝,又如何避免滅亡呢?”李克告曰,“老子說,功成名逐身先退,此真正之天道。”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一切果皆由因而出,一切因皆依果而生,因果之間,互為關聯(lián),互為轉換。故老圣人教給世人“果而勿矜、勿伐、勿驕、勿強”這一重大生命哲理,因為“一矜、一伐、一驕、一強”,定然又生出許多無休無止之因果業(yè)鏈。 物壯則老,是謂事物雄壯強大之后,必然走向衰老,體現物極必反之道理。“是謂不道”,老子警示世人須依道而為,居安思危。枯老者,坐不行道,則會早早地走向消亡。 “君子宜凈試冷眼,慎勿輕易動肝腸”。圣人與凡俗之差,其實就在于能否依道而行,貴柔守雌。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