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窯賦》里說:“世事翻來覆去,須當周而復始?!?/p> 萬事萬物,從出現(xiàn),到蓬勃,再到凋敗,消失,沒有人可以阻擋。 小時候總以為,家庭是永恒的,父母一直無所不能,就算我們要天上的月亮,也會想辦法得到。 直到我們很老了,才發(fā)現(xiàn)家庭一直在運動,就像稻田里的稻子,一茬接著一茬。 年年歲歲稻谷香,歲歲年年人不同。 父母走了,來年的稻田,仍舊是綠油油的,只是種地的人,換成了兒女。 終于明白,家庭是一場輪回,不過是一代人送走一代人,身不由己。 01 等兒女孝順了,父母就很老了。 作為父母,肯定希望自己的兒女很孝順,給點贍養(yǎng)費,多一些陪伴。 那些看到輪回的父母,卻不是這樣的。他們并不期待兒女的孝順。因為兒女很孝順的時候,就意味著“父母真的很老了,走不動了,吃喝拉撒都要麻煩人了”。 不指望兒女孝順,就說明父母還健康,一切都能自理。甚至是父母可以遠行,去兒女所在的城市,看一看,幫忙帶娃,做點家務。 若能一輩子都“幫助”子女,那該多好啊。這樣的想法,有些另類,但慢慢琢磨,卻令人欣慰。
她的母親有九十多歲了,患有老年癡呆,說話顛三倒四,也不認得人。 因而,龍應臺想盡辦法去陪伴母親,對母親奇怪的話,不厭其煩地回答。 孝順的踐行,固然感人,但真正觸動人心的,是“母親燈枯油盡”,子女不得不考慮如何安排后事。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次次送別,最后子女送父母離開——一別永別。 若是可以,陪伴的孝道,來得晚一些,也少一些。薄情,卻也真情。 02 等兒女謀業(yè)了,父母就退休了。 太多的父母,喜歡說:“孩子,等你有工作了,我們就好了?!?/p> 想一想,一家三口、四口,都有工作,家庭哪能不旺盛。月收入可以達到兩萬吧。 現(xiàn)實卻告訴我們,一家人都有工作的日子,不多。因為父母即將退休了。 不管一家有幾口人,能夠好好工作的人,是有定數(shù)的。 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里,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位鄉(xiāng)鎮(zhèn)郵遞員。 他每天行走幾十里路,去送信。 然后用微薄的工資,養(yǎng)活了妻子和兒子。 當兒子也能工作的時候,他很開心,但也很憂傷——兒子的工作,就是接替他的位置,繼續(xù)去鄉(xiāng)鎮(zhèn)送信。 那會,很多單位,還存在“頂職”的做法。也就是說,上一代人要安排子女工作,就是上一代人讓出崗位給子女。 現(xiàn)在,不能“頂職”了,但是從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子女有工作了,父母和退休的距離,也就靠得很近了。工作的輪回,依舊存在。 03 等兒女成家了,大家就要分家了。 當兒女長大了,父母就想盡辦法安排他們去相親。 兒女有了對象,就催促結婚。 看起來很美好的事情,其實挺傷感的。 作為女兒,一旦結婚,就多半去了婆家生活。大喜的日子,就是女兒和父母分別的日子?;蛘?,是女兒跪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日子。 作為兒子,看起來結婚之后,以自家為主。事實上,兒子多半有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也是漸行漸遠。不得不承認,有了媳婦忘了娘。 好端端的一個家庭,因為兒女結婚,變得“支離破碎”。有了大家和小家的區(qū)別。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的家,兒女的家,變成了并列的關系。 04 父母走了,兒女就只剩歸途了。 不管兒女多孝順,父母如何幫助子女,注定是要永別的。
沒有了父母,但是家庭仍舊存在。 此刻,兒女真正當家做主了,變成了擋在孫輩和死亡之間的簾子。把父母做過的一切,都重復一遍。 生死的輪回,對于家庭來說,最為傷感。 有多少游子,一旦失去了父母,過年就不知道去哪里才好;過節(jié)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沒有人打電話問候了,也沒有人在村口等候。 沒有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牽掛,似乎是輕松了一些,其實是增加了幾倍的惆悵。 父母不在的故鄉(xiāng),回去了,也是掃墓,留下一行淚;回不去了,那就把童年的記憶,都扯斷了。怎么做,都是為難的。 05 龍應臺說:“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 兒女們,若你是父母還在,就多一些陪伴吧,別等生死輪回過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這沒有做,那沒有說。 父母們,別坐等兒女孝順,多一些時間依靠自己,多一些對兒女的哺育。吃虧,也是福氣。 一家人,相處的時間,看起來很多,其實不多。 以后,每一次告別,都深情一點,別把多情的話,藏著掖著;每一次擁抱,都久一點,別總是來去匆匆。 看起來永恒的家庭,不過是每一代人,都買了一張單程票,奔赴情感的終點站。 車輪滾滾向前,一圈又一圈。 家庭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