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一千個哈姆雷特現(xiàn)象適用于所有文本,但并不是說不能區(qū)分出有價值與無價值、恰當與不恰當、膚淺與深刻。這段話,常常被用作考題,讓學生模仿寫作。最鮮明的模仿點是“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結構。按照這樣的句式結構寫兩句話,沒有任何難度,關鍵是為什么寫出來的這些句子總沒有魯迅文字的內涵呢?魯迅先生這段文字的內在邏輯是一個降維語序。“不必說”與“也不必說”引導的兩句寫了七種景象,這七種景象與“單是”所引導的“泥墻根一帶”的景象相比,孰美?顯然,那七種景象遠比那“泥墻根一帶”要美得多,那七種景象構成的是百草園的主體。是百草園的主體景觀,但為什么魯迅先生不詳細描寫這些景觀,而用降維的思維方式,把它們置于高處,反而用心描寫處于“單是”“泥墻根一帶”呢?其實只要想一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敘事對象魯迅先生當時還只是個小學生,就可明白,百草園對他的價值是能給他帶來無窮的“趣味”,準確地說是童趣。從下面的描寫文字可以看出,“泥墻根一帶”主要是好玩。油蛉低唱,蟋蟀彈琴,這是童話一般的世界,用童語表達童趣;“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這里的趣味不在蜈蚣,而在“翻”字。“翻”字表達出兒童少年的魯迅對世界的好奇,表明泥墻根一帶是他探尋世界的樂園。寫斑蝥,緊緊抓住兒童頑皮的特征,寫按住斑蝥脊背讓它噴煙霧的樂事,而寫拔起何首烏的根來尋找人形的何首烏的事,則更突顯了孩子的童稚趣,他們相信傳說、神話,而且親身驗證,當然,這種驗證必然是失敗的,而正是這些失敗的驗證才屬于天真爛漫的兒童特征。對覆盆子的品嘗,簡直是品嘗珍品了,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玲瓏可愛,透出內心無比的珍愛;又酸又甜,甚至能想象出魯迅把覆盆子放進嘴里時的表情,既刺激又開心,不僅如此,還帶著鑒賞的口吻和眼光,“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當一個孩子沉浸在這種獨特的享受之中的時候,還有什么比這更幸??鞓返哪?!因此,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百草園對于魯迅先生來說,之所以是一處能滿足兒童樂趣的兒童樂園,主要就在泥墻根一帶。因此,魯迅先生,寫前面七種景象,主要是從“園”的主體視角來敘事的,這七種景象的主要職責在于體現(xiàn)——美!美是一種感受,美不能把玩,因此,碧綠的菜畦強調的是視覺美感;光滑的石井欄呈現(xiàn)的是觸覺的舒適感;高大的皂角樹,表達的是整個身體處在百草園大樹下的體感;而紫紅的桑椹,透著熱烈,點燃了兒童內心世界的情緒。這些描寫主要從整體上寫百草園的景象之美,傳達出兒童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狀態(tài)。因而,閱讀這些文字,應該好好體味這些感受,應該閉上眼睛想一想,那碧綠的菜畦里是韮菜,是芹菜,還是什么菜;那光滑的石井欄,摸上去是涼涼的、滑滑的,魯迅有多少次騎在這石井欄上玩耍;魯迅多少次在那高大的皂角樹下抬頭仰望,感到自己太渺小了,由此而感受到世界之的廣闊遼遠,等等,等等,魯迅在傳達一種感受。“也不必說”所描述的三種情境確實是動態(tài)描寫,但是我們要引領孩子們體會這個動態(tài)里含著怎樣的趣味,“鳴蟬”在長吟,聽鳴蟬的人呢,小小的魯迅在干什么,他正俯在石井欄上靜靜地聽;“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個“伏”字就是動態(tài)嗎?不,這里寫的恰恰是靜,是靜止不動的黃蜂,肥胖,寫其拙樸可愛,而“伏”字則寫出他的憨態(tài)可掬,這背后的魯迅是喜滋滋的;同樣,“輕捷的叫天子”之所以會忽然竄向云間去了,恰恰是魯迅慢慢地靠近了。這三種景象背后是凝神傾聽的魯迅,是欣喜駐足的魯迅,是悄悄起來被叫天子驚喜了的魯迅。我們必須借助這些文字,讓這些感受復活,把文字所承載的內容浮現(xiàn)出來,這樣,文字與讀者才能漸漸融為一體,文字的意蘊與形式才能被閱讀者吸納而內化。不然,即使知道魯迅先生用了很準確的動詞和形容詞,知道他用了視覺和觸覺,又有什么用呢?閱讀者還是身在文字之外,得不到這段文字的營養(yǎng),當然也難以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有人常常這樣來解釋,考試就是這樣考的,你說這些有何用?確實目前的考試命題還存在著知識化、模式化的弊端,但是不能因為命題本身的弊端而教孩子最爛的語文,不論是在職的教學,還是課外輔導,只要是教師,就應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就應該追求更飽滿、更有生命力、更有品質的教學,而不是一味地俯就那些爛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