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48年,遼沈戰(zhàn)役的硝煙彌漫,國軍為何選擇在塔山與東野展開殊死搏斗,而不是直接迂回繞過? 是戰(zhàn)略上的失誤,還是另有隱情?塔山這片土地,見證了多少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又隱藏著怎樣的軍事秘密? 在這場決定命運的戰(zhàn)爭中,雙方指揮官的博弈和決策,究竟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 ![]() 塔山之困:一馬平川的'險要之地'塔山,這個名字雖帶'山',卻既無山也無塔。 它不過是錦西和高橋之間的一個百戶小村,東臨渤海,西側地勢漸高,最終形成一個海拔僅兩百多米的小丘——白臺山。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地方,卻在1948年的金秋十月成為了遼沈戰(zhàn)役中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要地。 ![]() 東北野戰(zhàn)軍(以下簡稱東野)的防線,從渤海東海岸一直延伸到白臺山山腳,橫跨約8000米。這片開闊平原,在軍事上可謂是易攻難守。 當奉命前來阻擊國民黨軍隊的東野第四縱隊(以下簡稱四縱)12師官兵看到這片地形時,無不面露難色。12師的指揮員們最初打算將防御重心放在白臺山上,利用高地優(yōu)勢火力封鎖塔山村。 ![]() 他們的想法是,即便敵人攻來,也可以憑借火力優(yōu)勢進行壓制,同時從兩翼迂回包抄,最終消滅敵人。 至于塔山村本身,他們原本只打算派兩個連隊警戒,畢竟主力就在后方。 然而,東野首長對這個計劃并不認同。他們深知,自國民黨軍增兵葫蘆島后,形勢已變得岌岌可危。尤其是國民黨侯鏡如兵團距離錦州僅咫尺之遙,塔山能否頂住敵軍的進攻,儼然成了整個戰(zhàn)役的關鍵。 ![]() 東野首長一向秉持'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原則。在他們看來,必須將所有風險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才能放手一搏。因此,塔山的防御成了他們最大的憂慮。 在看過四縱的部署計劃后,東野首長當即指出,以'運動防御'的方式進行阻擊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不在塔山村做重點防御的思路更是大有問題。 ![]() 他們擔心,一旦兵力和火力占優(yōu)的敵軍不計代價強行突進,塔山防線必然會出現漏洞,進而影響整個錦州戰(zhàn)役的走向。 事實證明,東野首長的判斷無比正確。在隨后的戰(zhàn)斗中,國民黨軍在塔山一帶投入的火力之猛、攻擊強度之大,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 誓死守塔:東野的鋼鐵意志在東野首長的新指示下,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和四縱司令員吳克華迅速調整了防御部署。他們將防御重點從'守山'轉變?yōu)?守山必守村',大大加強了對塔山村的防御工事。 同時,他們積極動員部隊,提出了'死守陣地'、'與陣地共存亡'等口號,誓要將塔山打造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 ![]() 四縱12師的戰(zhàn)士們開始日以繼夜地構筑工事。他們挖戰(zhàn)壕、修碉堡、布置地雷,將這片平坦的土地變成了一座座堡壘。 每個戰(zhàn)士都明白,他們就是塔山的脊梁,必須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東野首長給四縱發(fā)來電報:'我要你們像釘子一樣,釘在那里,嚴防死守。'這句話很快成為了激勵全體官兵的口號。 ![]()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塔山雖無塔,四縱就是山'這句話在戰(zhàn)士們中間廣為流傳,成為了他們堅守陣地的精神支柱。 與此同時,國民黨這邊也沒閑著。為了能突破塔山防線,他們同樣做足了準備。 除了闕漢騫的54軍兩個主力師外,蔣介石又抽調了原屬新6軍的暫52師,以及范漢杰麾下的暫57師、侯鏡如麾下的151師,共計5個師的兵力,全部交由闕漢騫統(tǒng)一指揮。 ![]()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命令海軍司令桂永清調集軍艦至渤海海岸,準備利用艦炮對東野陣地進行狂轟濫炸。蔣介石本人更是親臨葫蘆島前線,對部隊進行訓話,并留下了督戰(zhàn)官監(jiān)督攻打塔山、援助錦州等一系列行動。 就這樣,雙方都做好了充分準備,一場驚天動地的攻防大戰(zhàn)即將拉開帷幕。 ![]() 困獸之斗:國軍的進退兩難1948年10月10日凌晨,戰(zhàn)斗打響。國民黨軍隊首先對塔山東側的打漁山發(fā)起突襲。 由于東野在此處的防御確實較為薄弱(當時只有一個班,且防御工事尚未完全到位),國軍暫62師的一個營很快就占領了這個位置。 然而,他們的得意并沒有持續(xù)太久。打漁山地處海邊,地勢低洼。 ![]() 隨著潮水上漲,大部分地方都被淹沒,國軍一下子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有些士兵甚至不得不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成為了東野炮火的活靶子。 四縱12師抓住這個機會,對被困在'孤島'上的國軍發(fā)動了猛烈進攻。在大炮的轟擊下,國軍傷亡慘重,幸存者也只能狼狽撤退。東野隨即加強了此處的防御,徹底堵死了國軍從這里突破的可能性。 ![]() 這次失利讓國民黨軍隊意識到,要想突破塔山防線,恐怕只能選擇正面強攻了。 于是,他們開始對塔山正面防線發(fā)起猛烈進攻。然而,面對東野構筑的堅固防線和將士們的頑強抵抗,國軍的進攻一次次受挫。 幾天的激戰(zhàn)過去,54軍軍長闕漢騫既沮喪又焦急。雖然投入了大量兵力和火力,但東野的防線依然固若金湯,寸土未失。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錦州的形勢越發(fā)危急,闕漢騫心急如焚。 ![]() 命運的轉折:一個被否決的計劃1948年10月12日,隨著侯鏡如率領援軍抵達,國民黨軍隊召開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會議的目的是聽取闕漢騫的戰(zhàn)況匯報,并為下一步行動制定新的策略。 在會上,闕漢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正面突破如此困難,不如繞過塔山,從白臺山以西的丘陵地帶迂回到東野的后方。 ![]() 這個計劃雖然路程較遠,且地形崎嶇,不利于大規(guī)模軍隊和重型裝備的通過,但在當時的形勢下,卻可能是打開局面的唯一辦法。 然而,這個建議很快就遭到了否決。否決的關鍵人物是蔣介石派來的督戰(zhàn)官羅奇。羅奇堅持認為,憑借國軍的兵力和火力優(yōu)勢,拿下塔山只是時間問題,沒必要舍近求遠。 ![]() 羅奇之所以如此自信,主要基于兩個因素:首先,他的老部隊——有'華北趙子龍師'之稱的華北獨立95師已經抵達葫蘆島,隨時可以參戰(zhàn)。有了這支精銳部隊,他認為突破塔山指日可待。 其次,如果能從正面攻破塔山,羅奇就有了在蔣介石面前邀功的大好機會。相比之下,繞行的方案雖然可能更安全,但卻難以彰顯個人功勞。 ![]() 為了說服闕漢騫接受他的意見,羅奇不僅搬出了蔣介石的名義,還表示要親自指揮95師從正面進攻。面對來自上級的壓力,闕漢騫最終只能無奈接受。 就這樣,國民黨軍隊錯失了可能改變戰(zhàn)局的良機。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下達作戰(zhàn)命令后,羅奇還特意安排了一天的休戰(zhàn)時間,帶著95師的軍官們實地考察地形。 這一決定無形中為東野四縱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使他們得以進一步加固防御工事。 ![]() 塔山之殤:勝敗已定的終局10月13日,戰(zhàn)斗再次打響。然而,盡管國民黨軍隊投入了更多的兵力,發(fā)起了更加猛烈的進攻,但東野將士們依然堅如磐石,死守陣地寸步不讓。雙方在塔山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zhàn),每一寸土地都染滿了將士們的鮮血。 高玉寶,一名來自四縱35團的年輕通訊員,親身經歷了這場慘烈的戰(zhàn)斗。 ![]() 他回憶道,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團長對他們說:'同志們都吃飽了吧!這可能是我們一生中的最后一頓飯。刀槍無眼,上了戰(zhàn)場,就跟著我可勁兒沖鋒!' 在戰(zhàn)場上,高玉寶目睹了許多令人心碎的場景。他看到戰(zhàn)友們?yōu)榱俗钃鯏橙说倪M攻,不惜以身殉國。有的戰(zhàn)士腿被炸斷,卻仍然奮力將自己的斷肢砸向敵人。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在那個年代卻是再尋常不過的血腥現實。 ![]() 然而,就在國民黨軍隊拼死猛攻之時,錦州方向的炮火聲漸漸稀疏了。 這意味著,東野主力很可能已經攻下了錦州。到了10月14日下午,盡管羅奇和侯鏡如心有不甘,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繼續(xù)進攻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權衡再三后,侯鏡如最終下達了撤退的命令。至此,持續(xù)了5天的塔山阻擊戰(zhàn)以東野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zhàn)役不僅粉碎了國民黨軍隊馳援錦州的企圖,也為整個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結語塔山阻擊戰(zhàn)的勝負,不僅僅取決于雙方將士的勇氣和戰(zhàn)斗力,更體現了軍事決策的重要性。 東野指揮員的審時度勢和堅定決心,以及國民黨軍隊內部的矛盾和決策失誤,共同鑄就了這場戰(zhàn)役的結局。 這場戰(zhàn)役再次證明,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上,正確的戰(zhàn)略選擇往往比單純的兵力優(yōu)勢更能左右戰(zhàn)局。塔山之戰(zhàn),不僅是一場軍事較量,更是一場智慧的較量,值得我們深思。 ![]() |
|
來自: 小飛俠cawdbof0 > 《解放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