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雒城往事貫古今?作者:川漢

 成平 2024-07-04

圖片

圖片

作者   川漢

MIAN ZHU WEN XUE

圖片  圖片 

圖片

雒城往事貫古今

廣漢設(shè)縣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稱雒縣,縣城雒城乃“蜀省之要區(qū),通京之孔道”的川西交通咽喉,從漢代到明朝,絕大多數(shù)時期,都是廣漢郡或漢州治所(古代官府駐地稱為“治”),管轄縣級政區(qū)幾個到十幾個不等;東漢時期,是管轄西南地區(qū)九個郡(含廣漢郡)的郡治。

圖片

▲城樓下的石碑
雒城始建于鴨子河北岸,東漢末期改建在南岸。沿房湖公園西南有幾百米古城墻,在仿古重建的城樓下有塊石碑,寫明這城墻是國家級重點文物;城門邊鐫寫“古雒城,始建于東漢時期”,反映的都是南岸的雒城。
北岸舊城史稱“廢雒城”。嘉慶《漢州志》的《古跡志》在“廢雒縣”篇介紹:“今治北一里許------今廢,瓦礫猶存”;在“黑塔”篇說:“今五里巷即廢雒縣。故居民往往掘得遺磚,皆有佛像”。該書《漢州志補遺》所載孟邵《雒城磚考》說:“今五里巷左右敗瓦磷磷,入地尺許,是曾立城市也”。
“爭蜀者必爭廣漢”,古雒城控川陜要道,屢遭戰(zhàn)亂破壞。
公元184年(東漢末期),綿竹縣馬相等聚眾數(shù)千,殺了縣令李升;又攻破舊雒城,殺死州刺史郤儉。劉璋之父劉焉新任益州牧,剿滅馬相。雒城受損嚴重,是將州治移往綿竹的重要原因。

圖片

▲寧死不降的雒城守將張任(復(fù)制于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

公元213年,劉備領(lǐng)軍進攻南岸新雒城,遭頑強抵抗,軍師龐統(tǒng)被射死城下。諸葛亮從荊州趕來援助,在連接新舊雒城的金雁橋附近擒獲張任,攻下雒城。戰(zhàn)事歷經(jīng)年余,雒城再遭重創(chuàng)。
唐朝末期的公元886年,四川地方割據(jù)勢力互相攻戰(zhàn),遂州刺史鄭君雄引兵攻陷雒城,進攻成都。不久軍閥王建造反,攻破鹿頭關(guān),奪占雒城。雒城兩次攻破,城內(nèi)外慘遭戰(zhàn)禍。
925年,后唐大將李紹?。ㄋ谔刈澹久笛有ⅲ┓磁?,從劍閣南下川西,占領(lǐng)雒城,“叛據(jù)漢州,州無城塹,樹木為柵”。孟知祥等布陣金雁橋,縱火燒柵欄,再次攻破雒城。
926年,蜀地統(tǒng)兵大將孟知祥、董璋先后反叛后唐。后來爭權(quán)奪利,反目成仇。932年,董璋打敗孟知祥,攻陷雒城。
993年(北宋淳化五年),青城縣(今都江堰市)李順帶農(nóng)民軍席卷成都平原,“成都不守,綿、邛、彭、漢州、永康軍悉陷于賊。”雒城再遭慘禍。
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正月,益州武將王均造反,朝廷派兵鎮(zhèn)壓,王均作戰(zhàn)失利,次年退守雒城,設(shè)置城樓抵抗。雷有終派兵燒毀城樓,攻占雒城。
史載:“宋元交鋒,漢州屢被兵燹(像野火一樣焚毀)”。1240年(南宋嘉熙時期),蒙古元帥窩端攻占成都,押著降將北上勸降,雒城守軍出城作戰(zhàn),三千人全部戰(zhàn)死。蒙古軍隊攻打三天,攻破雒城。嘉慶《漢州志》之《忠義志》記載:“城破,死者十萬余家”(應(yīng)該包括城外百姓),“權(quán)州事”(代理州長官)劉當(dāng)可、州判邵復(fù)、雒縣縣令羅君文等眾多官員被殺;該書《政績志》記載,郭延浚到任漢州刺史時,雒城一片廢墟,“兵燹之后,廳舍、橋梁、城寨悉毀”。
明朝初期,1371年(明洪武四年),傅友德率領(lǐng)明軍攻入四川,雒城守軍和后蜀援軍先后戰(zhàn)敗,“遂破漢州”,雒城被攻占。
1644年3月,張獻忠攻入廣漢,“屠漢州,被害最虐,漢州士民盡驅(qū)至城西斬之”,“明年復(fù)屠”。明將楊展率軍追擊到廣漢,見尸骨累累暴露荒郊野外,就收葬于城西,稱為萬人墳。
 雒城屢遭破壞,戰(zhàn)亂結(jié)束后,或在和平時期,因財力增強或社會動亂等原因,就無數(shù)次重建或改建、修葺。遺憾的是,流傳下來的廣漢地方志,僅有《歷代漢州志》所載清代和民國前期情況,此前情況不明?,F(xiàn)簡述于后。
明洪武四年(1371年),撤銷雒縣,由州直管,雒城成為州治。嘉慶《漢州志》在《城池志》中記載:“洪武五年,指揮(明代州的最高軍事長官)柴虎筑建土垣,圍(城墻周長)五里,高一丈八尺(6米,兩層樓高),池(護城河)深五尺(近1.7米),建四門,設(shè)三所”。
92年后,“天順八年(1464年),知州李鼎、判官王瑛重修?!奔螒c《漢州志》載知州李鼎著《漢州重修城圖記》:州城“歷年既久,舊址僅存”。清末編著的《四川通志》之《輿地》,在《城池》之“漢州”篇證實:“舊無城,明天順中,知州李鼎、州判王瑛始筑土城?!背菈Ω叨?,李鼎自書為“城高二十尺”,比嘉慶時期高兩尺(增近0.7米)。
“33年后,弘治十年(1497年),知州萬璽重建東北門”。
因多種原因,以上幾次筑城,城墻均為土夯,不是磚砌。14年后的“正德六年(1511年),按察司簽事郝琯始甃(音zhou,砌之意)以磚石,高一丈八尺,周二千七百四十一丈(城墻周長9.1公里,比洪武時期的城墻增加近一倍),計九里七分(彼時計量不同)。建樓五座,池深八尺(近2.7米),比洪武時期加深3尺(1米),闊一丈五尺(5米)?!?/span>

圖片

▲仿古修建的西門城樓

此次筑城,歷時37年,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知州劉琮、判官王東周修葺復(fù)完。匾其門,東曰'覺嶺延春’,南曰'山川環(huán)秀’,西曰'雄臨天府’,北曰'沱水呈祥’,東北曰'連峰獻翠’”。可惜那時的城樓沒有圖樣流傳后世,今房湖公園西面仿古建造的西門城樓,只是按照猜想仿古而已。
明末清初,雒城遭受戰(zhàn)亂摧殘,城樓城墻摧毀殆盡。嘉慶《漢州志》記載:在明朝嘉靖時期整修223年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州徐稔、松潘廳同知錢溥奉部領(lǐng)帑(音“倘”,國庫錢)”銀33574兩,“分段承修?!薄俺情T名,東曰朝陽,南曰薰鳳,西曰迎爽,北曰承恩?!毙陆贸潜让鞔蠓s小,城墻周長1553.3丈(5.2公里),縮3.9公里;墻高1.6丈(5.3米,其中墻垛長1.3米、高0.6米),比明代低0.7米;但護城河寬度與水深與明代相同,各為5米、2.7米。東、南城樓基寬3.5丈(11.7米),進深2.5丈(8.3米),西城樓基寬4.4丈(14.7米),進深2.7丈(9米);面對鴨子河的北城樓基寬5丈(16.7米),城樓進深2.9丈(9.7米)。城四周有引水洞五座、上城馬道四處,每座城樓建造放置器物的堆房一間。
據(jù)1999年底出版的劉南松等人編寫的《房湖涉趣》之“古城墻遺跡”篇,現(xiàn)存古雒城城墻,是清咸豐年間(1851年后),由知州劉英選主持重建(修建情況不詳)。西城墻面磚因風(fēng)化嚴重,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重新粘貼,表面積僅原磚幾分之一。但西、南兩面城墻整體保持原貌,沒有遭受天災(zāi)人禍的破壞。
古代官府修建城池,不是為了完善城市配套,為城鄉(xiāng)居民服務(wù),而是作為御敵防匪的軍事設(shè)施,嘉慶《漢州志》稱為“官軍備御”。李鼎著《漢州重修城圖記》記載:“天順癸未,盜起安岳等處------廣漢亦被擾------皆預(yù)操民兵,修城池,以為預(yù)備之計。”《廣漢縣志略》之《城池》篇記載:“咸豐初,滇匪犯境【據(jù)查,清咸豐十年(1860年),有云南盜匪等三次進犯中興(今三星堆鎮(zhèn))、金輪、連山等鎮(zhèn)——本文注】,知州劉蕸亮相城垣之坍塌者,更增高一尺余,四門置千斤閘,添設(shè)炮臺十余座。今仍其舊(即至民國中期,城墻依舊未變)”。只有修建東北角城門,連接金雁橋和小北街,是為便民。嘉慶《漢州志》之《政績志》,贊揚知州萬璽“察州治形勝為省垣屏藩,且軍民屯集,開小北門以便進退。又疏堰通舟,貿(mào)易交集,由是郡稱貨海(商貿(mào)繁榮,貨物豐富,多如大海之水)?!?/span>
雒城內(nèi)外,是廣漢風(fēng)景名勝集中的地方。首見乾隆《漢州志》的“漢州八景”中,“西湖夜月”、“泮鯉呈祥”、“柏擁仙宮”、“桂香禪院”都在城內(nèi),“金雁晴瀾”在金雁橋上,“卜臺示印”在“廢雒城”坪橋河南岸,“石犀古跡”在坪橋河沉犀橋及兩岸,只有“東嶺朝霞”在城東面幾十里外的連山。

圖片  ▲金雁橋下“金雁晴瀾”(見嘉慶《漢州志》)


乾隆五十四年,城東南角新建“奎星閣”(又稱“魁星樓”),“漢州八景”去掉“石犀古跡”,增加“奎樓文筆”。

圖片

▲“奎星閣”(抗戰(zhàn)時期拍攝,選自《影子之城》》

城內(nèi)建筑,清代以前沒有記載。清乾隆、嘉慶兩朝《漢州志》附有《城池圖》。

圖片

▲乾隆《漢州志》中的《城池圖》

從圖上看,乾隆時期州城略呈橢圓形,東西略長于南北。南北正街各有兩座牌坊,城內(nèi)主要建筑有22處。
圖上畫出的17處,除臨西街的廳署、州署,多為寺廟,有文廟、關(guān)帝廟、開元寺、土主廟、城隍廟、萬壽宮、韋陀堂、老君觀、梓潼宮,還有張氏祠、黃氏宗祠、湖廣館、南軒院、學(xué)署等。在《封域志》“街道”篇里,有牛王廟、玄妙觀、火神樓、對講道堂、圣母宮、巧圣宮、川主廟、瘟神廟、王氏宗祠。城外還有觀音閣、龍神祠。

圖片

▲“城隍廟”鐘鼓樓(抗戰(zhàn)時期拍攝,選自《影子之城》

圖片

▲“關(guān)帝廟”(抗戰(zhàn)時期拍攝,選自《影子之城》

圖片

▲嘉慶《漢州志》中《城池圖》

六十多年后,嘉慶時期的雒城變化較大:全城輪廓近似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東北面通金雁橋的城門消失了,但金雁橋的廊橋特征卻很顯眼;東面呈弓形,城門突出;西門北面、北門西面城墻明顯外突,西北角近似魚嘴。跨街牌坊從四座增為九座,其中東街原無牌坊,現(xiàn)出現(xiàn)兩座,北街從兩座增為六座。標(biāo)有名稱的主要建筑從十七處增為三十三處,新增建筑仍以寺廟為主,還有二十多處未標(biāo)名的大概是店鋪、居民住房。對比乾隆《城池圖》,新增的有龍神祠(原在城外,難道移址重建)、牛王廟、藥王廟、三元宮、天后宮、廣惠宮、元妙觀、南華宮、巧圣宮、武圣宮、圣母宮、文昌宮、川主廟、二帝宮、五瘟堂,還有書院、公館、奎閣、廣署、汛署、倉廒和教場。
上述兩部《漢州志》在“古跡”篇記載,城內(nèi)還有祭祀綿竹名人楊繪、宇文邵、張浚的“漢州三賢堂”,位于學(xué)宮前。《繩鄉(xiāng)紀(jì)略》記載,乾隆時期,城內(nèi)還有祭祀被冤殺的秦惠文王兒子蜀侯(蜀郡的王侯)惲的“蜀候祠”。兩處祠堂的建造時期和位置均不詳。

圖片

▲抗戰(zhàn)時期西城樓(選自肖易《影子之城》)

從1860年至1949年的89年間,沒有修建雒城的記載。從保存至今的抗戰(zhàn)時期西城樓照片,可知城樓尚完整,已能看出破損跡象,但其余城樓情況不明。

圖片

▲抗戰(zhàn)時期的城樓和城墻(選自肖易《影子之城》)

關(guān)于城墻,各段遭遇很不同:房湖公園西南面,因系公園圍墻,得以保存至今。至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公園北面原體育場西邊幾百米和東門往南大部分地段,墻體基本完整,部分地段還有大面積墻磚;西門往南、南門往東這兩段城墻,墻體已不完整,墻面不見墻磚,墻上有狹窄小路,但很少有人來往,顯得偏僻荒涼;北面鴨子河邊金雁橋附近的城墻,在1950年初,還是預(yù)伏解放軍居高臨下痛擊國民黨叛軍的依托,此后與西門和東門北面的幾段城墻,陸續(xù)被拆毀、推倒,到六十年代已不見蹤跡。
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開始的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shè)、房地產(chǎn)開發(fā)熱潮中,除公園圍墻,古城墻全部消失,唯有古稀以上老人,依稀記得往日容貌。
平原地區(qū)的古城都有護城河,從兩幅《漢州志》附圖看,各段護城河與城墻的距離不同:北面的鴨子河是天然屏障,在城東北角離城東去;西、南面的護城河,是利用從鴨子河分流后的獅子堰改造而成,自城西北幾里外往東南流至西城門后,沿城墻往南再轉(zhuǎn)東。乾隆時期東面沒有護城河,鴨子河與南面護城河在東城門外不遠處匯流,形成三角地帶。嘉慶時期,東面增修了護城河。護城河上都有橋,東、南均有橋無名,西橋為有欄桿的石拱橋——桂花橋,北橋即“金雁晴瀾”所在的石墩木樓廊橋金雁橋。
今天,鴨子河穿城而過,護城河變?yōu)槭袇^(qū)風(fēng)光帶;其余護城河道,西面古城墻外沿中山大道有幾百米長,南面城墻外沿九江路有百米左右,但寬度都不足古護城河的一半。東面河道在民國時期就被填埋;西、南面部分河道,在房地產(chǎn)開發(fā)中被預(yù)制板蓋住,上面不是房屋就是街沿,明河成為陰溝。
今日之雒城,無論鴨子河南岸的古雒城,還是北岸的“廢雒城”,高樓直插云霄,街道南北縱橫;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大街小巷,人流如潮。雖然老川陜公路經(jīng)過的坪橋河兩岸,還有部分舊街巷沒有多大變化,仍可窺見往日的寒酸,但不可否認,古城歷經(jīng)滄桑,雒城翻天覆地,展望未來美景,必定日新月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