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執(zhí)功利名, 浮云過處萬般輕。 寵辱兩忘貴自身, 與道通神心自寧。 【原文】 寵辱若驚(好似驚怕),貴大患若身(貴重大患看得像身體一樣重要)。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底下的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莫大的禍患)者,為(因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悟讀】 涵養(yǎng)沖虛便是身世學(xué)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所謂的凡圣之別,凡人往往是用念頭,有強烈的主觀,執(zhí)著于實有,執(zhí)著于眼前,思維是二元對立的;而圣人往往是天地視角,本心用事,有分別卻不分別,風(fēng)輕云淡,自在自如。正如莊子所言,“圣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老子本章指出了“寵辱若驚”的名利觀。受辱固然不好,而受寵也會盈嬌寵而敗,故謂“寵辱若驚”。 世人皆求寵。百姓向官家求寵,下級向上級求寵,到了皇上的位置,還要向老天爺求寵。未寵之時,低三下四,誠惶誠恐;即寵之后,搖尾乞憐,患得患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寵與辱,其實皆是人格受到傷害的問題。 人最大之麻煩,其實就是自己的身體;身體最大之麻煩,是心為形役。其實,身體也好,外物也罷,皆是虛無??伤兹送鶠樯眢w之奴。 “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太看重小我,太執(zhí)念小我,即為大患。佛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著了我相,著了我身,則四相全生,萬相全有,則名四苦,名一切苦。離一切相,則名一切樂,亦名極樂。 面對人生之風(fēng)風(fēng)雨雨,道家追求的是無我和風(fēng)輕云淡。在道家看來,無我無身,寵辱一如。 本章老子還強調(diào)了“貴身”的思想,即不胡作非為,不恣意妄為。一個貴身的統(tǒng)治者,是謂大我,可以寄托天下。 “人生悠悠,不在一朝一夕;歲月漫漫,總有一起一落”。眾生總是有著豐富之情感,容易受到環(huán)境以及事情結(jié)果的影響。唯有生命的智者,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家馬洛斯有一個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在這一理論中,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層: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其中,前四層關(guān)乎外界。最高層即自我實現(xiàn)之需要,則源自于內(nèi)心。 人和萬物之最大區(qū)別在于人類有心靈生活。人生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是我們內(nèi)心對生命的滿足感。人之最高滿足,不是從外界獲取的,而是得自于內(nèi)心。 其實,在生命的認(rèn)知上,中西方文化差異還是較大的。西方文化非常強調(diào)自我與征服世界,東方文化則重視天人合一,身心和諧。 “天地與我并生,我與天地合一”。此中華先圣們?nèi)谌牍撬柚非蟆?/span>也許,蕓蕓眾生擺脫不了紅塵,卻可以多一些天地情懷。 “倦倦紅塵似水流,悠悠天地永無休。拈花一笑心常寧,天地往來復(fù)何求”。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可以期待。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