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幫媽媽們疏導孩子瘋狂玩游戲,讓原本就焦慮的家長更加的崩潰和情緒失控。
于是在情緒失控之下,對孩子玩游戲的恐懼也持續(xù)放大。
媽媽的情緒失控和焦慮感,也讓孩子玩游戲更加沉迷,然后媽媽循環(huán)焦慮和崩潰。
一時間,讓我覺得無解,總覺得哪里出了問題,讓原本已經(jīng)很清晰的邏輯變得模糊和失序。
在媽媽情緒穩(wěn)定時,幫助厭學孩子走出來的方法都實行得很好:跟孩子處好親子關系,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聲,一方面讓孩子釋放情緒,另一方面讓媽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幫助孩子找回一些價值感和自我認可度。
這些是緩解孩子情緒內耗和讓孩子重獲自驅力的根源和捷徑,可是媽媽的高頻崩潰,會讓原本狀態(tài)好一點的孩子又打回了原形,同時還封閉了孩子剛打開一點傾訴的心。
于是,一切又回到了原點,親子關系開始沒那么和諧,玩游戲也更加肆無忌憚。
昨晚,我輾轉反側,想著要怎么扭轉眼下媽媽高頻崩潰和情緒失控的僵局呢?
首先,媽媽崩潰的根源?
我把這幾天媽媽崩潰的觸發(fā)點關聯(lián)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學習。
只要媽媽看見孩子在玩游戲,焦慮就自然發(fā)生了。另外,看到孩子沒有寫作業(yè),或者沒有認真聽課,或者說要寫作業(yè)但一字未動。
這時,媽媽們焦慮就會不請自來,耐心也會被消磨殆盡。
媽媽們,通常用的方法是忍著不說,然后忍不住爆發(fā)一次,從情緒焦慮到情緒崩潰,到和孩子關于玩游戲,不學習的沖突。
我也在思考,對媽媽的情緒疏導的重心,眼下不是要怎么幫助孩子回到自驅力,而是要幫媽媽緩解此時的焦慮情緒。
因為我發(fā)現(xiàn),即便我當時疏導了媽媽的情緒,媽媽懂得了孩子玩游戲是要么因為煩躁,內心苦悶和缺乏價值感,要么完美主義的自我高要求之下的情緒內耗。
雖然內耗的原因各有千秋,但結果出奇的相似。
一看到孩子玩游戲,原本情緒穩(wěn)定的孩子再也無法做到淡定了。此時,媽媽急于找一個法子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卻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失控情緒和焦慮成了新的問題。
媽媽在焦慮之下,是無法幫助孩子的,甚至還會加速孩子的厭學和沉溺游戲。
其次,媽媽為什么循環(huán)焦慮?
媽媽們都有著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著三觀很正的教育理念,也有反思自己和快速理解的能力,可是焦慮卻像成一個螺旋狀的漩渦。
冷靜下來時,或者說被迫讓自己憋著不說時,說服自己忍著,靜待花開。
可是,這些理智和自我勸說在看見孩子不寫作業(yè)的那一刻,所有之前被暫時平復的情緒都不管用了。
我想說的是,忍不是忍不住的,即便忍得了一時,也會在某個節(jié)點集中爆發(fā),那個時候會口不擇言,會把積攢在心中的不滿全部宣泄出來。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會在心里二次給自己貼標簽:我真糟糕,媽媽原來是這樣想我的?她從來都沒相信過我,也沒有肯定過我。
當孩子覺得自己越來越糟糕時,當孩子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配得到愛時,就會愈發(fā)擺爛,將自己縮回游戲的空間,尋找一絲安慰。
很明顯,媽媽是孩子重獲自驅力的突破口。而媽媽想要幫助孩子走出內耗,走出厭學,要做到“無為而治”。
也就是退后一步,“不追馬而種草”,不總是關注和盯著孩子學習和寫作業(yè),把重點放在關愛自己和修復情緒以及緩解焦慮上。
媽媽們太急于解決孩子問題的迫切,反而讓崩潰的自己成了新的問題,看到媽媽難過和崩潰,孩子更加內疚和自責,于是玩游戲更加沉迷。
最后,如何走出焦慮?
走出情緒,走出焦慮,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最主要的一步是后退,不再眼里只有孩子。
后退一步的目的,不是放棄孩子,而是先去關愛自己的身體,呵護身體,這樣媽媽就有心力去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
這時的情緒不是忍,不是逼著自己接受,不是嘴上說接受但內心是被迫的。
這樣的忍,不僅會傷身體,而且還會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變成新的內耗埋藏在心里。
沒有一個孩子不愛媽媽,不喜歡媽媽因為自己而開心和驕傲,沒有一個孩子想成為媽媽的負擔,他們都想得到媽媽的認可,媽媽的愛。
媽媽有勇氣后退一步,學會關愛自己,學會將重心拉回自己身上,學會對孩子玩游戲沒那么火冒三丈,憋出內傷時,孩子的自驅力就慢慢回歸了。
知易行難,最難控制的就是情緒,最難放下的就是不關注孩子,最無法接受孩子很普通的也是媽媽。
但,愛是無條件的,不應該是附加值。當媽媽學會無條件愛自己時,也就平和看待孩子玩游戲和暫時的擺爛。
媽媽退后一步,給孩子騰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媽媽也回到自己的空間,每個人都需要情緒的釋放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