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唐代王冰在編次注釋《黃帝內經素問》時,已缺“刺法論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F在所見到的這兩篇同名文章,是后人補入的,并非《素問》原文。所以將它附于書末,供讀者參考。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題解】 本篇主要論述了運氣失常產生各種疫病及其針刺方法,所以叫做“刺法論”。 【原文】 黃帝問曰: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預救生靈,可得卻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臣聞夫子言,既明天元,須窮法刺,可以折郁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兇也。木欲升而天柱[1]窒抑之,木欲發(fā)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厥陰之井?;鹩炫睿?]窒抑之,火欲發(fā)郁亦須待時,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土欲升而天沖[1]窒抑之,土欲發(fā)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太陰之俞。金欲升而天英[1]窒抑之,金欲發(fā)郁亦須待時,當刺手太陰之經。水欲升而天芮[1]窒抑之,水欲發(fā)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少陰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預備,愿聞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達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 [2]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fā),散而可得位,降而郁發(fā),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刺手陽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2]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fā),散而可矣,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郁,當刺足少陰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蒼[2]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fā),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郁,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刺足少陽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2]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fā),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郁,當刺心包絡所出,刺手少陽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2]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fā),散而可入,當折其土,可散其郁,當刺足太陰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 【提要】 本段論述左右間氣升降失常導致氣交反常而成為疫病之氣,致人發(fā)病的時間和針刺俞穴。 【注釋】 [1]天柱、天蓬、天沖、天英、天芮:是金、水、木、火、土五星的別名。天柱,金正之宮;天蓬,水正之宮;天沖,木正之宮;天英,火正之宮;天芮,土星之應宮。 [2]地皛、地玄、地蒼、地彤、地阜:也是金、水、木、火、土五星的別名。地皛,西方金司;地玄,北方水司;地蒼,東方木司;地彤,南方火司;地阜,中央土司。 【白話解】 黃帝問道:客氣的左右間氣,當升不得升,當降不得降,升降之氣交發(fā)生異常變化,就可以成為暴烈的邪氣,而使人生病,這個道理我已經知道了。然而用什么辦法能夠預防之,以挽救人們的生命呢?岐伯再次行禮后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很高明??!我聽老師講過,既要懂得天地間六氣變化的規(guī)律,又要全面掌握針刺的方法,如此才能制伏邪氣,扶助運氣,補助虛弱之氣,保全真氣,瀉去亢勝之氣,而祛除余邪,以解除民眾的疾苦。 黃帝說:我希望詳盡地了解這方面的道理。岐伯說:六氣應當升而不得升時,就會變成嚴重的災害。其情況如下:厥陰風木應從在泉之右間上升為司天之左間,這時如果金氣過勝,則木氣被壓抑,木氣郁則必然發(fā)生災害。但木郁之氣必須等到本氣當位之時才發(fā)作。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針刺足厥陰經的井穴“大敦”,以瀉去木郁之氣。 少陰君火應從在泉之右間上升為司天之左間,這時如果寒水之氣過勝,則火氣被壓抑,火氣郁則必然發(fā)生災害。但火郁之氣必須等到火氣當位之時才能發(fā)作。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君火還是相火,被郁而發(fā)作,都應當針刺心包絡手厥陰經的滎穴“勞宮”,以瀉去火郁之氣。太陰濕土之氣應從在泉之右間上升為司天之左間,這時如果風木之氣過勝,則土氣被壓抑,土氣郁必然發(fā)生災害。但土郁之氣必須等到土氣當位之時才能發(fā)作。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針刺足太陰經的輸穴“太白”,以瀉去土郁之氣。陽明燥金之氣應從在泉之右間上升為司天之左間,這時如果火氣過勝,則金氣被壓抑,金氣郁必然發(fā)生災害。但金郁之氣必須等到金氣當位之時才能發(fā)作。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針刺手太陰經的經穴“經渠”,以瀉去金郁之氣。 太陽寒水之氣應從在泉之右間上升為司天之左間,這時如果土氣過勝,則寒水之氣被壓抑,水氣郁必然發(fā)生災害。但水郁之氣必須等到水氣當位之時才能發(fā)作。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針刺足少陰經的合穴“陰谷”,以瀉去水郁之氣。 黃帝說:間氣當升不升成為郁氣為害,可以預防;那么間氣應降而不能降成為災害,是否也可以預防呢?岐伯說:既然明白了升的道理,當然也可以懂得下降的規(guī)律。間氣升降失常所致的疾病都是可以進行預防性治療的。具體方法如下:厥陰風木之氣應從司天之右間下降為在泉之左間,如果金氣過勝,木氣被阻抑,郁而不得下降,就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木氣成為郁氣,必須等到郁氣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氣應降而不得降被郁阻而成為災害,其暴烈的程度,和應升不升郁氣待時而發(fā)作的情況類似,只是應降不得降形成郁氣的過程更快。要預防木氣郁所引起的疾病,就應當瀉其亢勝的金氣,針刺手太陰經的井穴“少商”、手陽明經的合穴“曲池”。 少陰君火、少陽相火之氣應從司天之右間下降為在泉之左間,如果水氣過勝,火氣被阻抑,欲降而不得降,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饸饩统蔀橛魵猓仨毜鹊接魵馍⑷?,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要預防火郁引起的疾病,應當瀉去亢勝的水氣,就能解散火郁之氣,可以針刺足少陰經的井穴“涌泉”、足太陽經的合穴“委中”。 太陰濕土之氣應從司天之右間下降為在泉之左間,如果風木之氣過勝,土氣被阻抑,欲降而不得降,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土氣被阻成為郁氣,必須等到郁氣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要預防土郁引起的疾病,應當瀉去亢勝的木氣,就能夠發(fā)散土郁之氣,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的井穴“大敦”、足少陽經的合穴“陽陵泉”。 陽明燥金之氣應從司天之右間下降為在泉之左間,如果火氣過勝,金氣被阻塞抑郁,欲降而不得降,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金氣被阻成為郁氣,必須等到郁氣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要預防金氣郁所引起的疾病,瀉去亢勝的火氣就能夠發(fā)散被郁的金氣,可以針刺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中沖”、手少陽經的合穴“天井”。 太陽寒水之氣應從司天之右間下降為在泉之左間,如果土氣過勝,水氣被阻塞抑郁,欲降而不得降,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水氣被阻成為郁氣,必須等到郁氣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要預防水郁引起疾病,瀉去亢勝的土氣,就能夠發(fā)散被郁的水氣,可以針刺足太陰經的井穴“隱白”、足陽明經的合穴“足三里”。 【原文】 帝曰:五運之至,有前后與升降往來,有所承抑之,可得聞乎刺法?岐伯曰:當取其化源也。是故太過取之,不及資之。太過取之,次抑其郁,取其運之化源,令折郁氣。不及扶資,以扶運氣,以避虛邪也。資取之法令出《密語》。 黃帝問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聞司天未得遷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萬化之或其皆妄。然與民為病,可得先除,欲濟群生,愿聞其說。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問!言其至理,圣念慈憫,欲濟群生。臣乃盡陳斯道,可申洞微。太陽復布,即厥陰不遷正,不遷正氣塞于上,當瀉足厥陰之所流[1]。厥陰復布,少陰不遷正,不遷正即氣塞于上,當刺心包絡脈之所流。少陰復布,太陰不遷正,不遷正即氣留于上,當刺足太陰之所流。太陰復布,少陽不遷正,不遷正則氣塞未通,當刺手少陽之所流。少陽復布,則陽明不遷正,不遷正則氣未通上,當刺手太陰之所流。陽明復布,太陽不遷正,不遷正則復塞其氣,當刺足少陰之所流。帝曰:遷正不前,以通其要,愿聞不退,欲折其余,無令過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氣過有余,復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氣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遷正,故復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歲天數有余,故厥陰不退位也,風行于上,木化布天,當刺足厥陰之所入[2]。子午之歲,天數有余,故少陰不退位也,熱行于上,火余化布天,當刺手厥陰之所入。丑未之歲,天數有余,故太陰不退位也,濕行于上,雨化布天,當刺足太陰之所入。寅申之歲,天數有余,故少陽不退位也,熱行于上,火化布天,當刺手少陽之所入。卯酉之歲,天數有余,故陽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當刺手太陰之所入。辰戌之年,天數有余,故太陽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凜水化布天,當刺足少陰之所入。故天地氣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預可平疴。 【提要】 本段論述由于上一年歲氣有余而不退位,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使當年的司天、在泉之氣不能遷居到正位上,因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可以針刺相應的穴位來防治。 【注釋】 [1]所流:流,作“溜”,義同。所流,即滎穴。 [2]所入:就是合穴。 【白話解】 黃帝說:五運的循環(huán)有太過有不及,因而氣至有先有后,并且與六氣的上下升降有承接和阻抑的關系,我想了解這種情況下引起的疾病應該怎樣治療呢?岐伯說:應按照六氣生化關系來治療。氣太過的要用瀉法,氣不足的要用補法。具體地說,瀉法就是根據六氣升降的次序,抑制亢勝之氣,通過調節(jié)五運生化之源來制服郁氣,使它散解;補法就是扶助五運氣化,避免虛邪的侵襲。這種補瀉方法,來源于《玄珠密語》一書。黃帝問道:對于六氣為間氣時升降失常所引起疾病的針刺防治方法,我已經知道了要領。想再聽聽以下的事情:司天之氣不能遷居到正常位置,使它所主持的氣化不能進行,致使萬物生化失去正常規(guī)律,民眾也因此生病,請問能否在未病之前預先祛除災害,來拯救人們呢?希望你講講這方面的問題。岐伯再次行禮后說:你問得真全面啊!提出了最深刻的道理,體現了圣人仁慈憐憫之心,為了拯救民眾的疾苦,我一定詳盡地敘述這些道理,把其中深奧精微的地方都講解清楚。 上一年司天的太陽寒水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那么當年司天的厥陰風木就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厥陰不能遷居到正常位置,木氣就被郁塞于上,應當瀉足厥陰經的滎穴“行間”。 上一年司天的厥陰風木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那么當年司天的少陰君火就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少陰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火氣就被郁塞于上,應當針刺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勞宮”。 上一年司天的少陰君火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那么當年司天的太陰濕土就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太陰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土氣就被郁塞于上,應當針刺足太陰經的滎穴“大都”。 上一年司天的太陰濕土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那么當年司天的少陽相火就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少陽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火氣被閉塞而不通,應當針刺手少陽經的滎穴“液門”。 上一年司天的少陽相火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那么當年司天的陽明燥金就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上。陽明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金氣就被阻塞于上,應當針刺手太陰經的滎穴“魚際”。 上一年司天的陽明燥金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那么當年司天的太陽寒水,就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太陽不能遷居到正常的位置,則水氣更加郁塞,應當針刺足少陰經的滎穴“然谷”。黃帝說:因上一年司天之氣主持氣化,使當年司天之氣不能進入正常位置,我已經明白了它的針刺要點。請再告訴我不退位的問題,怎樣折服有余之氣,使它不會因為太過而造成災害,您能幫助我弄清這個問題嗎?岐伯說:如果上一年司天之氣太過而有余,延長了主持氣化作用的時間,這就叫不退位。如此必然導致在泉之氣也不能退位到右間,而當年的司天之氣就不能適時遷居到正位上,上一年之氣仍舊發(fā)揮作用,情況如下:若巳年、亥年司天的氣數有余,厥陰風木之氣不按時退位,到了午年、子年風氣仍然流行于天,布散著木氣的生化作用,應當針刺足厥陰經的合穴“曲泉”。若子年、午年司天的氣數有余,少陰君火之氣不按時退位,到了丑年、未年熱氣仍然流行于天,火的余氣繼續(xù)發(fā)揮主持氣化的作用,應當針刺手厥陰經的合穴“曲澤”。若丑年、未年司天的氣數有余,太陰濕土之氣不按時退位,到了寅年、申年濕氣仍然流行于天,布散著雨氣的生化作用,應當針刺足太陰經的合穴“陰陵泉”。若寅年、申年司天的氣數有余,少陽相火之氣不按時退位,到了卯年、酉年,熱氣仍然流行于天,布散著火氣的生化作用,應當針刺手少陽經的合穴“天井”。若卯年、酉年司天的氣數有余,陽明燥金之氣不按時退位,到了辰年、戌年,金氣仍然流行了天,布散著燥氣的生化作用,應當針刺手太陰經的合穴“尺澤”。若辰年、戌年司天的氣數有余,太陽寒水之氣不按時退位,到了巳年、亥年,寒氣仍然流行于天,布散著凜冽水氣的生化作用,應當針刺足少陰經的合穴“陰谷”。所以說,司天、在泉之氣出現異常變化,就會使人們生??;按上述方法進行針刺,就可以預先平定即將發(fā)生的疾病。 【原文】 黃帝問曰:剛柔二干[1],失守其位,使天運之氣皆虛乎?與民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問!明其奧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謂根之可見,必有逃門。假令甲子,剛柔失守,剛未正,柔孤而有虧,時序不令,即音律非從,如此三年,變大疫也。詳其微甚,察其淺深,欲至而可刺,刺之,當先補腎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陰之所注。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癘,其法補瀉,一如甲之同罰也。其刺以畢,又不須夜行及遠行,令七日潔,清靜齋戒。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假令丙寅,剛柔失守,上剛干失守,下柔不可獨主之,中水運非太過,不可執(zhí)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呂音異,如此即天運失序,后三年變疫。詳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當先補心俞,次五日,可刺腎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剛,亦名失守,即地運皆虛,后三年變水癘,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畢,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氣復散也,令靜七日,心欲實,令少思。假令庚辰,剛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無合,乙庚金運,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運勝來,上下相錯,謂之失守,姑洗林鐘,商音不應也,如此則天運化易,三年變大疫。詳其天數,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當先補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畢,可靜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獨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運孤主之,三年變癘,名曰金癘,其至待時也,詳其地數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遲速爾。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假令壬午,剛柔失守,上壬未遷正,下丁獨然,即雖陽年,虧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數也,律呂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見,三年大疫,當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畢,靜神七日,勿大醉歌樂,其氣復散,又勿飽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氣不當位,下不與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剛,即地運不合,三年變癘,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假令戊申,剛柔失守,戊癸雖火運,陽年不太過也,上失其剛,柔地獨主,其氣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淺深,欲至將合,音律先同,如此天運失時,三年之中,火疫至矣,當刺肺之俞。刺畢,靜神七日,勿大悲傷也,悲傷即肺動,而真氣復散也,人欲實肺者,要在息氣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剛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運與地虛,后三年變癘,即名火癘。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窮法刺,于是疫之與癘,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窮歸一體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總其諸位失守,故只歸五行而統(tǒng)之也。 【提要】 本段論述由于運氣失常,使司天在泉之氣被阻窒之后三年左右,變?yōu)橐卟≈畾?,根據疫癘之病的性質,分別選用不同的穴位,用針刺補瀉方法,加以防治。 【注釋】 [1]剛柔二干:干,即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陽干氣剛,五運表現為太過;陰干氣柔,五運表現為不及。所以叫“剛柔二干”。 【白話解】 黃帝問道:五運太過和不及之年,司天在泉之氣不能按時退位、遷居正位,會造成司天在泉和中運之氣都虛嗎?如果給人們造成疾病,可以用什么方法平定呢?歧伯說:問得很深奧?。∽屛襾黻U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司天、在泉之氣逐年更迭遷移,如果運轉失常,大約三年左右,就會釀成疫病之氣流行,就是說,疫病的發(fā)生是有根源可尋的。能夠找到疫病發(fā)生的根源,就有避免它發(fā)生的防治方法。假如甲子年,陽剛的司天之氣與陰柔的在泉之氣變化失常,司天之氣不能按時遷居正位,那么在泉之氣就孤獨而虧虛。四時氣候失去正常的規(guī)律,好像音樂中律呂陰陽失調一樣,經過三年的錯亂,就會有嚴重的疫氣流行。要仔細地審察運氣失常的輕重與淺深,在疫氣即將發(fā)生之前,用針刺的方法來進行預防。甲年為土運太過,土能克水,而脾臟屬土、腎臟屬水。所以在土疫即將發(fā)生時,應先用補法針刺背部的腎俞穴,以固其根本;三天之后,可以再用瀉法針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太白”,以瀉土氣之郁。又如己卯年,己年為土運不及,若在泉之氣不能及時遷居正位,那么司天之氣就孤立而無配合,三年左右,就會發(fā)生土癘。防治土癘的針刺補瀉方法,與甲子年司天失守引起土疫流行的方法相問。針刺之后,不可夜行和遠行,在七日之內務必保持清靜、素食。凡腎臟素有病的人,可在每天清晨寅時,面向南方而立,使精神安靜,排除一切雜念,吸氣后閉住氣息而不立即呼出,仰頸作吞咽動作,連氣一起咽下,如同吞咽很硬的東西一樣,如此連續(xù)七遍,可咽入不少的舌下津液。假如丙寅年,陽剛的司天之氣與陰柔的在泉之氣變化失常,司天的少陽相火之氣不得遷居正位,在泉的厥陰風木之氣也不能獨主氣化。丙雖屬陽干,主水運,但因司天為相火,所以水運也不表現為太過,就不能拘執(zhí)常法來論治。司天之氣雖有余,但因不得遷居正位,司天與在泉之氣上下不相調和,就如音樂中律呂陰陽失調一樣,經過三年左右的錯亂,就會有嚴重的疫氣流行。要仔細地審察運氣失常的輕重及差異的大小。變異徐緩的,在三年以后發(fā)生疾病;變異嚴重的,在三年之內就會發(fā)生疾病。丙年為水運,而發(fā)生水疫,水能克火,所以容易傷害心臟,應當先刺背部的心俞穴,來補心氣;五天之后,再針刺足少陰經的合穴“陰谷”,以瀉水邪。又如辛巳年,在泉的少陽相火不能隨司天之氣而遷居正位,也叫做失守。如此則在泉與中運都虛弱,之后三年,也會發(fā)生水癘。其針刺補瀉的防治方法,和上述丙寅年司天不得遷居正位形成水疫的方法相同。針刺完畢后,要十分謹慎,切不可過分喜樂而情欲過度,不注意這些禁忌,就會使正氣再度耗散。要讓病人靜養(yǎng)七日,心情要安閑自在,不可過多地思慮。假如庚辰年,陽剛的司天之氣與陰柔的在泉之氣變化失常,在上的太陽寒水不得遷居正位,下面的在泉之氣就失去配合。乙庚年為金運,若剛柔之氣不相協(xié)調,上一年司天的陽明燥金之氣不退位,而本年金運又提前到來,就會使司天在泉之氣位置相錯,稱做失守。如同音樂中“姑洗”(陽律)、“林鐘”(陰律)不相應,而使商音失調一樣。經過這樣的天氣與運氣變化失常,三年左右,就會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疫氣流行。要仔細地審察運氣失常的輕重及差異的大小,差異微小的疫氣也微小,差異很大的疫氣也嚴重。但不論差異大小,疫氣都是三年左右到來。庚年為金運,故引起金疫,金能克木,所以金疫容易傷害肝臟,防治時應當先刺背部的肝俞穴,以補肝木;三天之后,再刺手太陰肺經的經穴“經渠”,以瀉肺金。針刺完畢,要靜神休養(yǎng)七天,一定不要發(fā)怒,發(fā)怒會使真氣耗散。又如乙未年,司天、在泉之氣失調而不得遷居正位。乙為陰干,運氣到來的較晚,在泉之氣不得遷居正位,而司天之氣獨勝主持氣化,這也叫失守。如此三年左右,就會發(fā)生癘氣,即金癘,它必須等到金運主歲之時,才會發(fā)生。要仔細審察在泉之氣的差異,根據差異的大小,來判斷癘氣發(fā)生的遲速。凡是上述乙年和庚年,司天在泉剛柔失常引起的疫病之病,用針刺防治的方法都是相同的。肝臟之氣需要保持和平,不要發(fā)怒,以防止金氣的侵犯。假如壬午年,陽剛的司天之氣與陰柔的在泉之氣變化失常,壬年的司天之氣不能按時遷居正位,丁年的在泉之氣孤獨而無司天之氣相配合。壬為陽干,壬年應木運太過,但其太過的程度也有多有少。雖然司天在泉上下之氣失常有差異,但總會有上下相應的日期,差異的多少也是可以計算的。如同角音的律呂失調,總有一天能協(xié)調起來一樣。只要見到司天在泉之氣的差異,不論差異的程度如何,三年左右都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疫氣流行。丁、壬年為木運,所以產生木疫,木能克土,所以木疫容易傷害脾臟。應當先刺背部的脾俞穴,以補脾土;三日之后,再刺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大敦”,以瀉肝木。針刺完畢后,要靜神休養(yǎng)七日,不要飲酒和歌樂,以免正氣再度耗散。同時還要注意飲食,不能過飽、不要吃生冷之物,以使脾氣得到充實。既不要因過飽而使脾氣壅滯,也不要因久坐而使脾氣受傷,不可過多地吃酸味食品,以免怒氣過勝而克伐脾土,不要吃生冷油膩,飲食宜甘淡。又如丁酉年的在泉之氣不能按時遷居正位,與中運及司天之氣不相應,即在泉之氣不在正當的位置上,上下之氣不相配合,也叫失守,而不能叫合德。陰柔的在泉之氣與陽剛的司天之氣不相合,在泉之氣與中運之氣也不相合,如此之后三年左右,就會發(fā)生癘氣。針刺防治的方法,與防治木疫的方法相同。假如戊申年,陽剛的司天之氣與陰柔的在泉之氣變化失常,戊癸年都屬火運,戊為陽干,本應運氣太過,但因剛柔陰陽失調,故陽年的火運也并不太過。司天之氣不能按時遷居正位,在泉之氣單獨主持氣化,所以氣候反常,而有邪氣干擾侵犯。司天在泉之氣更迭變遷,其差異有淺有深,雖然剛柔之氣有相合的趨勢,如同音樂中律呂陰陽有調合的傾向那樣,但必竟已經失調。如此之后三年左右,就會發(fā)生火疫?;鹉芸私?,所以火疫容易傷害肺臟。應當針刺背部的肺俞穴,以補肺金,抵抗疫氣的傷害。針刺完畢后,要靜神休養(yǎng)七日,不可過分悲傷,以免耗傷肺氣,使正氣再次受到損害。要使肺氣充實,重要的方法是閉氣養(yǎng)神,調節(jié)呼吸。又如癸亥年,在泉之氣失調,使司天之氣失去配合,這也叫戊癸不相合德,即中運與在泉之氣兩虛。如此三年之后,就會發(fā)生癘氣,病名叫火癘。以上是用五運之氣分立五年,來說明司天在泉剛柔失守的道理,并詳盡地介紹了防治疫病的針刺方法。疫與病是根據司天在泉上下剛柔不同而分別命名的。因司天之氣不得遷居正位引起的,叫做“疫”;因在泉之氣失去正常位置引起的,叫做“癘”。雖然有疫與癘兩個名稱,但其實質卻是一個疾病,針刺治療方法也只有上述五種,對疫與癘同樣適用。這些理論與方法,是在總結了各種剛柔失調基礎上提出來的,所以都可以用五行規(guī)律進行歸納和概括。 【原文】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1]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干。氣出于腦,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將入于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于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行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藥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提要】 本段提出預防疫癘除針刺以外的其他方法,如藥浴、催吐、服藥以及精神調攝等。 【注釋】 [1]天牝:指鼻子。 【白話解】 黃帝說:我聽說五疫發(fā)病都具有傳染性,且不論大人小兒,凡感染上這種病,所表現出的癥狀都相似,除使用針刺法可以防治外,還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夠讓人不受傳染嗎?岐伯說:五疫流行時,有的人并不受傳染,那是由于他們有正氣充實于體內,致使邪氣不能干擾侵犯。同時,他們又知道避免毒氣侵襲的方法,邪氣從鼻孔吸入,又可以把它從鼻孔排出。只要正氣出于腦,就可以不受邪氣干擾。其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在室內振作精神,默想自己的心中有陽氣充實,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將要進入病房時,先默想肝臟有一股青氣發(fā)出,向左側運行在東方,化為繁茂的樹林,以使肝氣充實;其次默想肺臟有一股白氣發(fā)出,向右側運行在西方,化為肅殺的金戈鐵甲,以使肺氣充實;其次默想心臟有一股赤氣發(fā)出,向南方運行在上部,化為光明耀眼的烈焰,以使心氣充實:再次默想腎臟有一股黑氣發(fā)出,向北方運行在下部,化為凜冽的寒水,以使腎氣充實;再次默想脾臟有一股黃氣發(fā)出,存留在中央,化為生長萬物的土地,以使脾氣充實。五臟之氣充實可以保護身體之后,還要默想頭頂上有北斗七星光輝閃耀,使精神更加充沛,然后方可進入病房。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在春分日清晨太陽尚未出來的時候,運用催吐法,使陽氣振奮,也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再有一種方法,是在雨水日之后,用藥水洗浴三次,使汗液外出以驅除邪氣,也有預防的作用。另有一種服用小金丹預防傳染的方法,小金丹的藥物組成及制作方法如下: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把以上四味放入盒子里面,外面封嚴,在地上挖一個一尺深的坑,并砸堅實,將盒子放入坑內,蓋土封實。不用火爐及其他藥物,只須用燃料二十斤在此處地上燒煅,七天完成。冷卻七天后,取出盒子。第二天,從盒中取出藥物,再將藥埋入地中,七天后取出。每天研磨,三天后,用煉過的白蜜合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方法:每天清晨日出之時,面向東方,用力吸一口自然界的精華之氣,然后用冰水送服丸藥一粒,連同吸入的氣一起咽下去。連續(xù)服用十天,疫氣便不能侵犯人體了。 【原文】 黃帝問曰:人虛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聞刺法。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問!謂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壽。只如厥陰失守,天以虛,人氣肝虛,感天重虛[1],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氣,身溫猶可刺之,刺其足少陽之所過,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2],遇火不及,黑尸鬼[3]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陽之所過,復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復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陽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復刺肺之俞。人腎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水運不及之年,有黃尸鬼干犯人正氣,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復刺腎俞。 【提要】 本段論述人體五臟之氣素虛,又遇相應的運氣、氣候異常,天地的虛邪侵入人體虛弱的內臟,成為“三虛”,產生的各種疾病,及其針刺方法。 【注釋】 [1]重虛:人虛、天虛,兩者并至,就叫重虛。 [2]三虛:人因內傷而虛,運氣因不及而虛,復感外來虛邪,就叫三虛。 [3]黑尸鬼:鬼指疫邪。因疫癘之病致人死亡后,其邪仍能傳染他人,所以稱之為“尸鬼”。黑,即水。黑尸鬼即水疫之邪。以下的“青”、“赤”、“黃”等亦訪此意。 【白話解】 黃帝問道:人體虛弱就會使神氣游離散亂,而失去正常的位置,使邪氣容易自外侵入,導致早亡。如何才能保全人體的真氣呢?請告訴我針刺救治的方法。岐伯再次行禮后回答說:問得真高明啊!所謂神不守舍失去正常的位置,但并沒有真的離開形體,所以是不會死亡的。如果再遇到邪氣侵犯,便會使人短命而亡。舉例如下:厥陰司天不得遷居正位,運氣失常成為虛邪,厥陰風木之氣與人體的肝臟相應,如果人的肝氣素虛,再感受天地間的虛邪,叫做“重虛”。肝虛不能藏魂,神魂浮散于上,又感受天地間的虛邪,就會出現肝氣厥逆,驟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冰冷。身體如果溫暖,可以用針刺法治療,先刺足少陽經的原穴“丘墟”’,再刺背部的肝俞穴,以補肝臟之氣。假若人體素有心氣虛弱,又遇君火或相火司天不得遷居正位成為虛邪,侵犯人體而傷心臟,叫做“三虛”。如果再遇到火運不及的年份,水疫之邪侵犯人體,就會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針刺手少陽經的原穴“陽池”,再刺背部的心俞穴,以補心臟之氣。假若人體素有脾氣虛弱,又遇太陰濕土司天不得遷居正位成為邪氣。脾氣本虛,再受虛邪侵犯,使臟氣損傷,叫做“三虛”。如果再逢土運不及的年份,木疫之邪侵犯人體,就會使人突然死亡??梢韵却套汴柮鹘浀脑ā皼_陽”,再刺背部的脾俞穴,以補脾臟之氣。假若人體素有肺氣虛弱,又遇陽明燥金司天不得遷居正位成為邪氣。肺氣本虛,再感受虛邪,使臟氣損傷,叫做“三虛”。如果再遇金氣不及的年份,火疫之邪侵犯人體,就會使人突然死亡??梢韵却淌株柮鹘浀脑ā昂瞎取保俅瘫巢康姆斡嵫?,以補肺臟之氣。假若人體素有腎氣虛弱,又遇太陽寒水司天不得遷居正位成為邪氣。腎氣本虛,再感受虛邪,使臟氣損傷,叫做“三虛”。如果再遇水運不及的年份,土疫之邪侵犯人體,就會損傷正氣,人的神魂像被從體內吸出去一樣,而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陽經的原穴“京骨”,再刺背部的腎俞穴,以補腎臟之氣。 【原文】 黃帝問曰:十二臟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聞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可刺足厥陰之源。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腸之源。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1]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養(yǎng)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yǎng)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2]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提要】 本段論述人體十二臟腑的相互關系,此與《靈蘭秘典論》所述相同,但本篇指出了各臟腑生病應該針刺相應各經脈的穴位。 【注釋】 [1]精:靈蘭秘典論篇作“津”,為妥。 [2]雖:通“惟”。 【白話解】 黃帝問道:人體內十二個臟腑的功能是密切關連、相互為用的,任一臟腑的功能失調,都會使全身的神氣受到影響而不能充實盈滿,這樣就容易受到邪氣的侵犯,可以用針刺的方法治療嗎?我希望知道這些刺法的要領。岐伯再次行禮后回答說:你問得真詳盡??!對于這些最高深、最精確理論中的宗旨,如果不是賢明的圣帝,誰能深究其中的根源呢!這就是所謂的“神與氣相合”理論,它與五運六氣的規(guī)律相吻合。心臟的地位就像最高的一國之君,人的一切精神活動、聰明智慧,都是心里產生的,心有病可以針刺手少陰經的原穴“神門”;肺臟就像輔佐君主的宰相,協(xié)助心臟治理全身,調節(jié)氣血營衛(wèi),使它們運行正常、協(xié)調統(tǒng)一,肺有病可以針刺手太陰經的原穴“太淵”;肝臟就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將軍,人的謀慮就是從肝里產生的,肝有病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的原穴“太沖”;膽的性格剛毅果敢、正直不阿,好像“中正”之官,人對事物判斷和行動的決心,都是靠膽形成的,膽有病可以針刺足少陽膽經的原穴“丘墟”;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護衛(wèi)著心臟,就像君主的近臣,能夠反映心臟發(fā)出的喜樂情緒,膻中有病可以針刺手厥陰心包絡的滎穴“勞宮”;脾臟就像諫議之官,輔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計劃,部是從此產生出來的,脾有病可以針刺足太陰脾經的原穴“太白”;胃府就像管理糧庫的官,飲食物都要經過它的消化,所以說五味精微物質都是從胃里產生的,胃有病可以針刺足陽明胃經的原穴“沖陽”;大腸就像傳送糟粕的道路,飲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排泄,是在此最后完成的,大腸有病可以針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合谷”;小腸接受盛貯從胃中移下來的飲食糜漿,故叫做受盛之官,它可以對飲食物做進一步消化、吸收,分別出清濁兩部分,清的下移膀胱,濁的傳給大腸,小腸有病可以針刺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腕骨”;腎臟能保持人體精力充沛、強壯矯健,所以叫做“作強”之官,人的智慧和技巧,都是從此產生的,腎有病可以針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太溪”;三焦能保持全身水道通暢,所以叫管理水道的官,人體中的水液所以能夠正常代謝,就是因為三焦氣化在不斷地進行,三焦有病可以針刺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陽池”;膀胱的位置最低,是水液匯聚的地方,所以叫做管理水庫的官,尿液只有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才能正常地排泄出去,膀胱有病可以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京骨”。以上十二臟腑雖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互相之間必須協(xié)調一致、不得相互背離。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可以用針刺法進行治療。針刺法具有保全精神、調養(yǎng)正氣的作用,并不是單純?yōu)橹尾《O。所以,可以用針刺法修養(yǎng)其氣、調和精神。養(yǎng)生之道貴在持之以恒,其原則是補養(yǎng)神氣,鞏固根本,使精氣不散失,形與神協(xié)調不分離。只有神氣守于內,才能保全真氣。如果神與形不能緊密聯系而分離,就達不到養(yǎng)生的目的。保養(yǎng)真氣的道理,就像天空那樣廣闊和玄妙,人的神氣與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必須要適應自然界的一切變化。能做到這些,人體便與人自然溶為一體了,就可以叫做回歸本源了。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題解】 本,就是根本、本源,在這里有推本求源的意思。由于篇內討論運氣失常是引起人體發(fā)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篇名叫做“本病論”。 【原文】 黃帝問曰:天元九窒[1],余已知之,愿聞氣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乃變,變易非常,即四時失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帝曰:升降不前,愿聞其故,氣交有變,何以明知?岐伯曰:昭乎問哉!明乎道矣。氣交有變,是為天地機,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運太過,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運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運抑之。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變之有異,常各各不同,災有微甚者也。帝曰:愿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變成民病,輕重何如?岐伯曰:勝相會,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又遇庚戌,金運先天,中運勝之,忽然不前。木運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風少,肅殺于春,露霜復降,草木乃萎。民病溫疫早發(fā),咽嗌乃干,四肢滿,肢節(jié)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風摧拉,折隕鳴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厥陰未遷正,則少陰未得升天,水運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復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間作。日久成郁,即暴熱乃至,赤風腫翳,化疫,溫癘暖作,赤氣彰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是故子午之歲,太陰升天,主窒天沖,勝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運先天而至者,中木遇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風埃四起,時舉?;?,雨濕不化。民病風厥涎潮,偏痹不隨,脹滿。久而伏郁,即黃?;咭?,民病夭亡,臉肢府黃疸滿閉,濕令弗布,雨化乃微。是故丑未之年,少陽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或遇太陰未遷正者,即少陽未升天也,水運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凜冽如冬,水復涸,冰再結,暄暖乍作,冷復布之,寒暄不時。民病伏陽在內,煩熱生中,心神驚駭,寒熱間爭。以成久郁,即暴熱乃生,赤風氣瞳翳,化成郁癘,乃化作伏熱內煩,痹而生厥,甚則血溢。是故寅申之年,陽明升天,主窒天英,勝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運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時雨不降,西風數舉,咸鹵燥生。民病上熱,喘嗽血溢。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霧,清生殺氣,民病脅滿悲傷,寒鼽嚏嗌干,手拆皮膚燥。是故卯酉之年,太陽升天,主窒天芮,勝之不前。又遇陽明未遷正者,即太陽未升天也,土運以至。水欲升天,土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濕而熱蒸,寒生兩間。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冷來客熱,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噦,熱生于內,氣痹于外,足脛酸疼,反生心悸懊熱,暴煩而復厥。黃帝曰:升之不前,余已盡知其旨。愿聞降之不下,可得明乎?岐伯曰:悉乎哉問!是之謂天地微旨,可以盡陳斯道,所謂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歲必降,降而人地,始為左間也。如此升降往來,命之六紀者矣。是故丑未之歲,厥陰降地,主窒地 ,勝而不前。又或遇少陰未退位,即厥陰未降下,金運以至中。金運承之,降之未下,抑之變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蒼埃遠見,白氣承之,風舉埃昏,清躁行殺,霜露復下,肅殺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都,即作風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動,殺霜乃下,蟄蟲未見,懼清傷藏。是故寅申之歲,少陰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運太過,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運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見,黑氣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凜冽復作,天云慘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塞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歲,太陰降地,主窒地蒼,勝之不入。又或少陽未退位者,即太陰未得降也,或木運以至。木運承之,降而不下,即黃云見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風,霧翳埃勝,折損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黃氣,地布濕蒸,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jié)痛,腹?jié)M填臆。是故辰戌之歲,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又或遇水運太過,先天而至也。水運承之,水降不下,即彤云才見,黑氣反生,暄暖欲生,冷氣卒至,甚即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冷氣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 是故巳亥之歲,陽明降地,主窒地彤,勝之不入。又或遇太陰未退位,即少陽未得降,即火運以至之。火運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肅,赤氣乃彰,暄熱反作。民皆昏倦,夜臥不安,咽干引飲,懊熱內煩,天清朝暮,暄還復作。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天清薄寒,遠生白氣。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兩脅作痛,滿目 。是故子午之年,太陽降地,主窒地阜勝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運太過,先天而至。土運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氣,瞑暗凄慘,才施黃埃而布濕,寒化令氣,蒸濕復合。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萎少力,天布沉陰,蒸濕間作。 【提要】 本段論述在泉的右間之氣受到阻窒當升而不能升,司天的右間之氣受到阻窒當降而不能降,都使氣候失常,而影響萬物的生化過程,人們也因而產生相應的疾病。 【注釋】 [1]九窒:地之六氣欲升天,或天之六氣欲入地,而適遇相勝,則被窒抑,共有九種情況,故叫九窒。 【白話解】 黃帝問道:天地間六氣被阻窒抑郁,當升不得升,當降不得降,不能遷居正位,不退位等九種情況,我已經知道了。我還想聽聽有關氣交的變化,在什么情況下叫失守呢?岐伯說:這是關于左右間氣上下升降,司天與在泉之氣遷正、退位的問題。司天、在泉的遷正與退位,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果左右間氣當升而不得升、當降而不得降,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就叫做失守。司天、在泉之氣不能正常交換更移位置,天地氣交就會發(fā)生異常變化,六氣位置更易失常,四時節(jié)令就失去正常的秩序,萬物的生化不得正常進行,人們也因此而發(fā)生各種疾病。黃帝說:我想聽聽左右間氣升降不能正常進行的原因。如何才能明確地知道氣交會發(fā)生變化呢?岐伯說:你問得真高明??!真不愧是深明事理的圣人!氣交不斷變化是由天地運轉固有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天氣欲降而不能降是因為地氣阻窒的緣故。在五運太過的年份,主歲之氣比正常的季節(jié)先到,則氣交變化不能正常進行。地氣欲升而不能升是因為主歲的中運之氣阻窒的緣故;天氣欲降而不得降也是由于中運之氣阻窒引起的。于是出現了有欲升而不得升的,有欲降而不得降的,或有雖不得下降但卻能上升至天的,也有升降都不能進行的等不同的情況。以上這些都是使氣交發(fā)生變異的內在原因。由于氣交變異的情況不同,所以它們所造成的災害也就有輕重的差別。黃帝說:我想聽聽關于氣交相遇、相會、相勝、相抑的原因,以及這些變化使人們生病的病情輕重是怎樣的?岐伯說:勝氣相會就能引起阻窒抑郁,而使氣交發(fā)生變異。具體例如:辰年、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厥陰風木應從上一年在泉的右間,上升為本年司天的左間。但如果遇到金氣過勝,則木氣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庚戌年,庚年為金運太過,所以金氣在節(jié)令之前到來,中運的金氣過勝,則木氣也會受到抑郁,使木氣不能前進。欲上升的木氣受到金氣的抑制而不能上升,如此,即便是在春天,因為溫暖的風木之氣不足,也會出現清涼肅殺的景象,霜露再次下降,草木因而枯萎。溫疫病提前發(fā)生,表現為咽喉干燥、四肢腫脹、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風木之氣被郁太久就會發(fā)作,而出現狂風呼嘯、摧毀折斷損傷萬物。人們易患卒然中風、半身不遂、手足不仁等病證。巳年、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陰君火應從上一年在泉的右間,上升為本年司天的左間。但如果遇到水氣過勝,則火之氣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厥陰司天之氣不能遷居正位,則少陰君火也不能上升到司天的左間,這是因為主歲的水運太過在中間阻抑造成的。少陰君火欲升為司天的左間,受到水寒之氣的阻抑而不能上升,就出現清涼寒冷的氣候再度到來,尤其是在早晚寒氣更甚。人們易患陽氣內郁藏伏,煩熱內生、心神驚悸、寒熱交作等病證。君火之氣抑郁太久就會發(fā)作,而出現暴熱、赤風瞳翳,甚至發(fā)生疫病流行,溫病與疫病都是因為氣候暴熱引起的。因為火熱之氣亢勝,所以火疫流行,出現煩躁、口渴等癥狀??诳蕠乐卣?,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疾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子年、午年,少陽君火司天,太陰濕土應從上一年在泉的右間,上升為本年司天的左間。如果遇到木氣過勝,則太陰濕土之氣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壬子年,木運太過,因而風木之氣在節(jié)令之前到來,中運木氣過勝,也會阻抑濕土之氣使它不能上升為司天的左間。木氣過勝而土氣受制,會出現風起塵揚,天昏地暗,濕氣不能布散,雨水難以下降。人們易患風厥、痰涎上涌、半身麻痹不遂、胸腹脹滿等病證。濕土之氣被郁太久就會發(fā)作,因而天空中出現黃色塵埃,變成土疫,使人們患病,短命而亡,病人臉及四肢的皮膚發(fā)生黃疸,腸胃脹滿閉塞不通。濕土之氣不能發(fā)揮作用,就會雨水減少。丑年、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少陽相火應從上一年在泉的右間,上升為本年司天的左間。如果遇到水氣過勝,則少陽相火之氣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太陰濕土之氣司天不能遷居正位,也會使少陽相火不能上升到司天的左間,這是因為主歲的水運已經到來,火受水制而被阻抑,不能進入正常的位置。相火受到寒水之氣的抑制,因而出現寒冷的霧氣布滿天空,氣候凜冽好像冬天,河水干涸,再次冰凍,偶然出現溫熱的氣候,很快又變?yōu)楹畾庖u人,忽冷忽熱,發(fā)作不時。人們易患陽氣內伏,煩熱生于心中,心悸驚駭不安,寒熱交作等病證。少陽相火被抑阻日久,成為郁氣,郁極而發(fā)作,出現暴熱的氣候,人們易患赤風、氣腫、瞳翳,變成疫病。熱氣藏伏于體內而致心煩、肢體麻痹而厥冷,甚至發(fā)生出血等病證。寅年、申年,少陽相火司天,陽明燥金之氣應從上一年在泉的右間,上升為本年司天的左間。如果遇火氣過勝,則陽明燥金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戊申、戊寅年,戊為陽干,火運太過,所以火氣在節(jié)令之前到來,中運的火氣抑制金氣使它不能上升為司天的左間?;饎俣饸獗灰种疲蜁霈F雨水不能按時下降,西風數起,土地干燥而產生咸鹵。人們易患上部發(fā)熱,喘息、咳嗽、出血等病證。金氣被抑日久成為郁氣,郁極而發(fā)作,就會發(fā)生白色霧氣彌漫,籠罩天空;清冷肅殺之氣流行。人們易患兩脅脹滿、無故悲傷、鼻流清涕、噴嚏、咽喉干燥、手皸裂、皮膚干燥等病證。 卯年、酉年,陽明燥金司天,太陽寒水之氣應從上一年在泉的右間,上升為本年司天的左間。如果遇到太陰濕土之氣過勝,則太陽寒水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司天的陽明燥金之氣不能遷居正位,也使太陽寒水之氣不得上升為司天的左間。又遇土運之年,土運按時到來,水受土制,太陽寒水之氣欲升而受到土運的抑制,也不能上升。土氣過勝而水氣被阻抑,就會出現濕氣郁蒸,寒氣在間氣的位置上出現。人們易患泄瀉如注、完谷不化等病證。寒水之氣被抑日久成為郁氣,郁極而發(fā)作,于是寒氣又勝過熱氣,會突然發(fā)生冰雹。人們易患厥氣上逆而噦,熱氣生于內、寒氣痹阻于外,足脛酸疼,出現心悸、懊惱、煩熱、突然煩躁難忍而又發(fā)生厥逆等病證。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氣被抑而不能上升的道理,希望再聽聽關于六氣不能下降的問題,你能幫我弄明白嗎?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呀。這是天地間極精微的道理,我會把它詳盡地講清楚的。六氣上升之后必定要下降,六氣中的每一氣都是從在泉的右間,到第二年上升為司天的左間,第三年上升到司天的位置;司天之后第四年就必然要下降,降到司天的右間,第五年降到在泉的左間,第六年降到在泉的位置上。如此一升一降,循環(huán)一周共需六年,就叫做“六紀”。具體情況如下:丑年、未年,太陽寒水在泉,厥陰風木之氣應從上一年司天的右間下降為本年在泉的左間。如果遇到金氣過勝,金能克水,則厥陰風木之氣被阻抑而不得下降。又遇到上一年司天的少陰君火之氣有余而不按時退位,也會使厥陰之氣不能下降。又遇到乙庚年,主歲的金運之氣到來,抑制風木之氣,也會使厥陰之氣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風木之氣被抑日久就成為郁氣。厥陰風木之氣欲降,而受到金氣的抑制不能降,就造成青色的塵埃飄騰于天空,清涼的燥氣布散于地面,風吹灰塵天地昏暗。清燥肅殺之氣主持時令,則霜露再次下降。因為風木之氣被金氣抑制,所以本應該溫暖的季節(jié),反而呈現清冷的氣候,草木剛開始萌芽,又受到嚴霜的殺傷,蟄蟲已到外出活動的季節(jié)卻仍然藏伏不出。此時,人們要防止清涼之氣傷害肝臟。 寅年、申年,厥陰風木在泉,少陰君火之氣應從上一年司天的右間下降為本年在泉的左間。如果遇到水氣過勝,火受水制,則少陰君火之氣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丙寅、丙申年,兩年均為水運太過,中運寒水之氣在節(jié)令之前到來,水運阻抑火氣,少陰君火欲降而被寒水之氣阻抑,所以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水氣勝而火氣被抑制,于是赤色的云氣剛出現,黑色之氣又發(fā)生,溫暖的氣候剛開始舒布,卻又時常有寒氣襲來而降雪,再次出現嚴寒,天空中烏云籠罩,呈現出一派陰凝凄慘的景象。少陰君火被抑過久而成郁氣,郁極而發(fā)作,于是在寒過勝之后又有熱氣發(fā)生,火熱變?yōu)橐卟≈畾?。人們易患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等病證。火氣暴發(fā)后,溫病就要發(fā)生了。 卯年、酉年,少陰君火在泉,太陰濕土之氣應從上一年司天的右間下降為本年在泉的左間。如果遇到木氣過勝,土受木制,則太陰濕土之氣被阻抑而不得下降。又遇到上一年司天的少陽相火之氣有余,而不退讓,則太陰之氣就無法下降。又遇到丁壬年,中運木氣到來,阻止太陰濕土之氣,也使它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木氣勝而濕土之氣被抑制,于是黃色的云氣剛出現,而青色的霞光卻又明顯,濕氣郁蒸剛開始,大風卻又發(fā)生,塵土飛揚,天昏地暗,折斷摧毀萬物。濕土之氣不能下降,郁伏日久就成為郁氣,郁極而發(fā)作,天上出現黃色的塵埃,地上有濕氣熏蒸,人們易患四肢不能舉動、頭昏、目眩、肢節(jié)疼痛、胸腹?jié)M脹、噫氣等病證。 辰年、戌年,太陰濕土在泉,少陽相火之氣應從上一年司天的右間,下降為本年在泉的左間。如果遇到水氣過勝,火受水制,則少陽相火之氣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丙年,水運太過,寒水之氣在節(jié)令之前到來,中運寒水抑制相火,也使其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水氣過勝而火氣被阻抑,紅色的云氣剛出現,黑氣卻又發(fā)生,溫暖之氣將要到來,寒冷之氣卻卒然而至,甚至發(fā)生冰雹。相火之氣不能下降,久伏不能布散成為郁氣,郁極而發(fā)作,所以冷氣過后,出現暴熱,火熱之氣變?yōu)橐卟≈畾?。人們易患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等病證?;饸膺^盛,熱病就要發(fā)生了。 巳年、亥年,少陽相火在泉,陽明燥金之氣應從上一年司天的右間,下降為本年在泉的左間。如果遇到火氣過勝,金受火制,則陽明燥金之氣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上一年司天的太陽寒水之氣有余而不退位,也使陽明燥金之氣不能下降。又逢戊癸年,火運之氣到來,中運火氣阻止陽明之氣使它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饸鈩俣饸馐艿阶枰?,于是在天氣應當清冷的季節(jié)反而有火氣顯露,使氣候變得溫熱反常。人們會感到昏沉困倦,夜臥不安,咽干口燥,懊惱煩熱。早晚天氣雖然清爽,但熱氣還會發(fā)作。陽明燥金之氣不得能下降,久伏不散而成郁氣,郁極而發(fā)作,于是天氣清冷而微寒,遠處有白氣發(fā)生。人們易患振顫動搖、頭暈目眩、手足強直而麻木不仁、兩脅疼痛、雙目視物不清等病證。 子年、午年,陽明燥金在泉,太陽寒水之氣應從上一年司天的右間下降為本年在泉的左間。如果遇土氣過勝,水受土制,則太陽寒水之氣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甲年,土運太過,土濕之氣在時令之前到來,中運土氣抑制水氣,使寒水之氣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間。土氣勝水氣被阻抑,于是天空布散著黑氣,昏暗凄慘。黃色的塵埃彌漫,濕氣布散,寒水之氣剛發(fā)生,濕熱之氣卻又蒸騰。太陽寒水之氣日久不得下降,伏而不得散布就成為郁氣。人們易患大厥、四肢沉重倦怠、陰痿乏力。天空陰沉,反復出現濕氣蒸騰。 【原文】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聞遷正,可得明乎?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謂遷正位,司天不得其遷正者,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過有余日也,即仍舊治天數,新司天未得遷正也。厥陰不遷正,即風暄不時,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轉,轉筋喜怒,小便赤。風欲令而寒由不去,溫暄不正,春正失時。少陰不遷正,即冷氣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時。民病寒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木氣雖有余,位不過于君火也。太陰不遷正,即云雨失令,萬物枯焦,當生不發(fā)。民病手足肢節(jié)腫滿,大腹水腫,填臆不食,飧泄脅滿,四肢不舉。雨化欲令,熱猶治之,溫煦于氣,亢而不澤。少陽不遷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榮,酷暑于秋,肅殺晚至,霜露不時。民病 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陽明不遷正,則暑化于前,肅殺于后,草木反榮。民病寒熱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熱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勁未行,肺金復病。太陽不遷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殺霜在前,寒冰于后,陽光復治,凜冽不作,雰云待時。民病溫癘至,喉閉溢干,煩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寒化待燥,猶治天氣,過失序,與民作災。帝曰:遷正早晚,以命其旨,愿聞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曰:所謂不退者,即天數未終;即天數有余,名曰復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jié)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少陰不退位,即溫生春冬,蟄蟲早至,草木發(fā)生。民病膈熱咽干,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 瘡瘍留毒。太陰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時,?;璨甲?,濕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泄注淋滿,足脛寒;陰萎閉塞,失溺小便數。少陽不退位,即熱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溫不凍,流水不冰,蟄蟲出見,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陽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榮,寒熱間作,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 【提要】 本段論述上一年司天之氣有余,當退位而不退位,使當年的司天之氣不能進入正常位置,即不遷正。這樣,也使四季氣候紊亂,萬物生化失常,人們發(fā)生各種疾病。 【白話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間氣升降不能正常進行的問題,希望再聽聽什么叫做遷正?你能幫我弄明白嗎?岐伯說:六氣進到主持天地之氣的正中位置,也就是司天的位置,就叫做遷正位。司天而不能遷居到正位,是由于上一年的司天之氣有余超過了新舊司天交移的日期。 也就是說,上一年的司天之氣不按時退位,依舊發(fā)揮著主持氣化的作用,就導致新的司天之氣不能遷正。如下: 巳年、亥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太陽寒水之氣不退位,則本年的厥陰風木之氣不能遷正,風木的溫暖之氣不能按時到來,花卉枯萎。人們易患小便淋瀝、目系轉、轉筋、易發(fā)怒、小便赤等病證。風木的溫暖之氣應主持主令,但因寒氣不去,寒暖變化失常,失去了春天正常的氣候特點。 子年、午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厥陰風木之氣不退位,則本年的少陰君火之氣不能遷正,就會出現寒冷之氣不退,春天先冷而后寒,溫曖之氣不能按時到來。人們易患寒熱、四肢煩痛、腰背強直等病證。厥陰風木之氣雖然有余,但其在位的時間不能超過主氣二之氣君火當令的時候。 丑年、未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少陰君火之氣不退位,則本年的太陰濕土之氣不能遷正,就會出現雨水不能按時下降,與時令不相協(xié)調,萬物焦枯,應當生長發(fā)育的也不生長發(fā)育。人們易患手足肢節(jié)腫滿,胸腹脹滿、噯氣、飲食減少、饗泄、脅肋脹滿、四肢不能舉動等病證。濕土之氣本應主持時令的氣化,但君火不退位而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因而氣候炎熱,干旱無雨。 寅年、申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太陰濕土之氣不退位,則本年的少陽相火之氣不能遷正,就會出現炎熱之氣不足,火氣不能主持時令的氣化作用,植物的苗莠不能繁榮??崾钛舆t到秋天才發(fā)生,致使秋涼的肅殺之氣也向后錯,霜露也不能與時令相應地下降。人們易患痎瘧、骨熱、心悸、驚駭,甚至出血等病證。 卯年、酉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少陽相火不退位,則本年的陽明燥金之氣不能遷正,就會出現暑熱之氣先于時令到來,陽明燥金的肅殺之氣晚至,出現雖然到了秋季,草木反而繁榮。人們易患寒熱、鼻塞流涕、噴嚏、皮毛不潤澤、爪甲枯焦,甚至出現喘息、咳嗽、呼吸急促而粗、悲傷不樂等病證。相火繼續(xù)主持氣化而不退,燥金清涼之氣不能發(fā)揮作用,清涼肅降之氣不能布散,因而使肺臟再次發(fā)病。 辰年、戌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陽明燥金之氣不退位,則本年的太陽寒水之氣不能遷正,就會使冬天寒冷的氣候遲延到春天才發(fā)生。肅殺的霜露提前下降,但寒冷堅冰的氣候卻遲遲不能到來。陽光充足,寒冷的凜冽之氣不得發(fā)作,白色的云霧要到一定的時候才會出現。人們易患溫癘、喉閉咽干、煩躁口渴、喘息而有聲音等病證。寒水之氣必須等到燥金之氣退去才能主持氣化。燥氣過時而不退,四時氣候紊亂,而成為引起人們發(fā)病的災害。 黃帝說:關于遷正早晚的問題,你已經講明白了,我希望再聽聽關于退位的問題,可以嗎?岐伯說:所謂不退位,是指天數未盡,也就是司天之氣有余,把這個叫做“復布政”,又叫做“再治天”。也就是時令雖然已經過去,但由于司天之氣有余,氣化作用依然如故,仍由應退位而未退位的司天之氣主持。例如: 厥陰風木之氣不退位,就會經常刮起大風,雨水不能按時而降。濕土之氣不得散布。人們易患溫疫、黑斑、肢體偏廢等病證。風氣過勝引起的疾病,普遍出現肢體關節(jié)疼痛、頭痛、目痛、熱擾于內而心煩、咽喉干燥喜飲水等病證。少陰君火之氣不退讓,就會有溫暖的氣候出現在冬季或初春,蟄蟲提前出來活動,花草樹木也提前萌芽生長,人們易患胸膈熱、咽干、出血、驚駭、小便短赤澀痛、丹、瘤、疹、瘡瘍、留毒等病證。 太陰濕土之氣不退位,就會出現寒冷與暑熱的氣候都不能按時到來,天氣陰沉昏暗,塵埃彌漫天空。濕土之氣應去而不得去,人們易患四肢無力、飲食不下、泄瀉如注、小便淋漓、腹部脹滿、足脛寒冷、陰痿、大便閉塞不通、小便失禁或頻數等病證。 少陽相火之氣不退位,就會在春天出現炎熱的氣候,暑熱之氣持續(xù)時間長,冬天溫暖而不封凍,流水不結冰,蟄蟲仍出來活動。人們易患少氣、寒熱交替發(fā)作、便血、上部發(fā)熱、小腹堅硬脹滿、小便赤色而熱,甚至出血等病證。 陽明燥金之氣不退位,就會在春季發(fā)生清涼的氣候,花草樹木生長繁榮的時間推遲,天氣寒熱交替。人們易患嘔吐、暴驟泄瀉如注、飲食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能舉動、視物不清、頭暈目眩等病證。 【原文】 帝曰:天歲[1]早晚,余以知之,愿聞地數[2],可得聞乎?岐伯曰:地下遷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產化,萬物失時之化也。 帝曰:余聞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經緯天地,數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謂雖得歲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時不節(jié),即生大疫。注《玄珠密語》[3] 云:陽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4],計有太過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過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假令甲子陽年,土運太窒,如癸亥天數有余者,年雖交得甲子,厥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陽明在泉,去歲少陽以作右間,即厥明之地陽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己相會,土運太過,虛反受木勝,故非太過也,何以言土運太過,況黃鐘不應太窒,木既勝而金還復,金既復而少陰如至,即木勝如火而金復微,如此則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惡,推其天地,詳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應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遷正,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即土運非太過,而木乃乘虛而勝土也,金次又行復勝之,即反邪化也。陰陽天地殊異爾,故其大小善惡,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假令丙寅陽年太過,如乙丑天數有余者,雖交得丙寅,太陰尚治天也,地已遷正,厥陰司地,去歲太陽以作右間,即天太陰而地厥陰,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會,水運太虛,反受土勝,故非太過,即太簇之管,太羽不應,土勝而雨化,水復即風,此者丙辛失守其會,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惡推其天地數,乃太乙游宮。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應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遷正,而庚辰太陽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運亦小虛而小勝,或有復,后三年化癘,名曰水癘,其狀如水疫,治法如前。 假令庚辰陽年太過,如己卯天數有余者,雖交得庚辰年也,陽明猶尚治天,地已遷正,太陰司地,去歲少陰以作右間,即天陽明而地太陰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己相會,金運太虛,反受火勝,故非太過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應,火勝熱化;水復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惡,推本年天數及太一也。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應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未得遷正者,即地甲午少陰末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即下乙未,干失剛,亦金運小虛也,有小勝或無復后,三年化癘,名曰金癘,其狀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壬午陽年太過,如辛巳天數有余者,雖交后壬午年也;厥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陽明在泉,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間,即天厥陰而地陽明,故地不奉天者也。丁辛相合會,木運太虛,反受金勝,故非太過也,即蕤賓之管,太角不應,金行燥勝,火化熱復,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惡,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一。又只如壬至午,且應交司而治之,即下丁酉未得遷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陽未得退位者,見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剛;亦木運小虛也,有小勝小復。后三年化癘,名曰木癘,其狀如風疫,法治如前。 假令戊申陽年太過,如丁未天數太過者,雖交得戊申年也,太陰猶尚治天,地已遷正,厥陰在泉,去歲壬戌太陽以退位作右間,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會,火運太虛,反受水勝,故非太過也,即夷則之管,上太徵不應,此戊癸失守其會,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惡,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應交司而治天,即下癸亥未得遷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陽未退位者,見戊癸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剛,見火運小虛也,有小勝或無復也,后三年化癘,名曰火癘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提要】 本段論述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合,運氣發(fā)生異常變化,而產生金、木、水、火、土五種疫病。人體正氣不足,再遇到天地運氣失常,就形成三虛而發(fā)病。 【注釋】 [1]天歲:司天之意。 [2]地數:即在泉之意。 [3]注《玄珠密語》:從此“注”字至“皆可作其不及也”一段,可能是后人注解的文字,傳抄誤入正文,所以在《玄珠密語》前有一“注”字。 [4]天刑:是年歲的沖克。 【白話解】 黃帝說:司天之氣遷正、退位早晚的問題,我已經知道了,希望再而聽聽在泉之氣的變化,可以講給我聽嗎?岐伯說:在泉及其左間、右間三氣,每年有一氣遷正,一氣升天,一氣退讓,若不能正常前進,就會使大地上的萬物生化也不按時令季節(jié)進行了。 黃帝說:我聽說天地間的運氣用甲子來推算,十天干紀運,十二地支紀氣,司天與在泉之氣上下升降相互配合,而分別主持天地的氣化,它們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更迭遷移,但有時也失常而不能守其本位,您可以把這些情況明白地講一講嗎?岐伯說:不能按照正常次序遷移位置的,雖然主歲的中運正當其位,但司天之氣未能遷正,以致四時節(jié)氣失常,因而引起疫氣大規(guī)模流行?!缎槊苷Z》上說過:陽年甲子有三十年,除去六年天地之氣相互克制,而成為運氣不及之年外,尚有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都是運氣太過之年。若不然的話,那就是因為司天、在泉之氣不能按時遷居正位,以致于雖為太過之年,而仍可作為不及來看待。 假若甲子年,甲為陽干,土運太過就可能引起窒塞。如若上一年(癸亥),司天的厥陰風木之氣有余,所以雖然在時間上已交到甲子年,但風木之氣不退位,仍占據著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氣已經遷正,也就是陽明燥金進入了在泉的位置。這樣,就形成了癸年的司天之氣不退位,繼續(xù)在上,而本年的在泉之氣已經遷正,出現上厥陰下陽明的局面,因此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協(xié)調。本年雖為甲年,但甲己都屬土運,甲為陽干、己為陰干,在泉之氣屬于陰,所以甲年在泉也用己來表示。本年司天與在泉失調的情況,稱為上癸而下己。癸己相會,以致土運本應太過,而由于司天與在泉失調,變得虛弱,又受到上年司天厥陰風木之氣的克制,土運還那里談得上太過呢?況且土的音律(太宮)不應窒塞,現在木氣既然克制土氣,木氣勝,就會有金氣來制約報復它。而金氣來報復之時,少陰君火之氣又忽然到來,于是木氣支持火氣,又來制約金氣,使金氣變得微弱。這樣,司天與在泉失守其位,也就是土運之年,運氣反常,之后三年變化成為土疫,遲至丁卯年,早則丙寅年,土疫必然會發(fā)生。至于疫氣流行的大小輕重,那就要根據天地之氣失守的程度和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來推算。又如甲子年,甲年為土運,子年的司天為少陰君火,中運的土運與少陰君火相合,而主持天氣。但若本年在泉的陽明燥金未能遷正,上年在泉的少陽相火未能退位。形成甲己年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合;這種情況土運也不算做太過。土運不太過。木氣乘虛來侵犯,木氣勝,金氣又來制約報復它,所以反而成為邪氣。司天、在泉失調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疫癘之氣就有大小、輕重的區(qū)別,這是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 假若丙寅年,丙為陽干,本應水運太過。如若上一年(乙丑),司天的太陰濕土之氣有余,所以雖然在時間上已交到丙寅年,但因濕土之氣不退位,仍然占據著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氣已經遷正,也就是厥陰風木之氣進入了在泉的位置,上一年在泉的太陽寒水,已經退為在泉的右間。這樣就形成了乙年的司天之氣不退位,繼續(xù)留在上,而本年的在泉之氣已經遷正,出現上太陰下厥陰的局面,因此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協(xié)調。本年雖為丙年,但丙辛都屬水運,丙為陽干、辛為陰干,在泉之氣屬陰,所以丙年在泉也用辛來表示。本年司天與在泉失調的情況,稱為上乙而下辛。乙辛相會,以致水運本應太過,而由于司天與在泉失調,變得虛弱,又受到上一年司天的太陰濕土之氣的克制,水運也就不太過了,如同太簇的律管不能與太羽之音相協(xié)調一樣。濕土之氣過勝,則雨氣布散而主持氣化,土氣勝就會有風木之氣制約報復它。氣候又變得多風。丙辛年司天與在泉失守,氣候反常,之后三年,會變成水疫。遲至己巳年,早至戊辰年,疫氣就會發(fā)生。司天與在泉失調重的,發(fā)作就快,失調輕微的,發(fā)作就遲。水疫流行的大小輕重,要根據天地之氣失守的程度和北斗七星所指的力向來推算。又如丙寅年,中運的水運與寅年司天的少陽相火相合主持大氣,如果本年的在泉厥陰風木不能遷正,上年的在泉太陽寒水未退位,也是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協(xié)調,也屬于上丙下辛不相合。如此,就會使水運稍虛,而有小的勝氣、或小的復氣發(fā)生。之后三年,變成癘氣,叫做水癘,其癥狀及治療方法均同水疫。 假若庚辰年,庚為陽干,應金運太過。如果上一年(己卯)司天的陽明燥金之氣有余,雖然在時間上已交到庚辰年,但因陽明燥金之氣不退位,仍占據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氣已經遷正,即太陰濕土之氣已經進入到在泉的位置,去年的在泉少陰君火退到了本年在泉的右間。去年(已年)司天的陽明燥金不退位,繼續(xù)留在上,本年的太陰之氣已進入在泉的位置。庚乙年均屬金運,庚為陽干、乙為陰干,所以在泉用乙代表。把本年司天與在泉失調,稱為上己下乙。乙己相會,因司天與在泉失調,致使本應太過的金運,變得虛弱。金運虛弱,又受到火氣的克制,金運就不太過了,宛如姑洗的律管不能與太商之音相協(xié)調一樣?;饸鈩賱t布散熱氣,主持氣化,寒水之氣就會制約報復它。乙庚年司天與在泉上下失調,之后三年,就會變?yōu)榻鹨?。早至壬午年,遲至癸未年,金疫必會發(fā)生。金疫流行的大小輕重,要根據司天、在泉之氣失守的程度以及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來推算。又如庚辰年,庚年的金運與辰年的司天太陽寒水之氣相合主持天氣。但如果本年的在泉之氣未得遷正,就是上一年(己卯)在泉的少陰君火未退位,也是乙庚年司天與在泉之氣不協(xié)調,即在下的在泉陰柔之氣不能與司天的陽剛之氣相調和,就會使金運稍虛,出現小的勝氣,而無復氣發(fā)生。之后三年,就會變成癘氣,名叫金癘。其癥狀及治療方法與金疫相同。 假若壬午年,壬為陽干,本應木運太過。如果上一年(辛巳)司天的厥陰風木之氣有余,在時間上雖然已交到壬午年,但因厥陰風木之氣不退位仍占據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氣已經遷正,即陽明燥金之氣已進入在泉的位置,上一年在泉的少陽已退為本年在泉的右間。這樣司天仍是辛年的厥陰風木,在泉已是壬年的陽明燥金,上下不相協(xié)調。丁壬年都屬木運,壬為陽干、丁為陰干,在泉屬陰,故在泉之氣用丁來表示,即上辛下丁。丁辛相會,致使本應太過的木運變得虛弱。木運虛弱,又受到金氣的克制,所以木運就不太過了,如同蕤賓的律管與太角之音不相協(xié)調一樣。金氣太過,燥氣偏勝,就會有火氣制約報復它,而熱氣布散。氣候反常,變成疫氣,運氣失常嚴重的,疫氣到來的就迅速,失常輕微的疫氣到來的也較徐緩。疫情的大小輕重,要根據天地之氣失常的程度以及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來推算。又如壬午年,木運與司天的少陰君火相合共同主持天氣。如果本年的在泉陽明燥金之氣未能遷正,上一年(辛巳)在泉的少陽相火未退位。丁壬年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協(xié)調,即陰柔的在泉之氣與陽剛的司天之氣不調和,也會使木運稍衰,而出現小的勝氣和小的復氣。之后三年,變成癘氣,叫做木癘。其癥狀及治療方法都與木疫相同。 假如戊申年,戊為陽年,應火運太過。如果上一年(丁未)司天的太陰濕土之氣有余,在時間上雖然已交到戊申年,但濕土之氣不退位仍占據司天的位置,本年的地氣已經遷正,即厥陰風木之氣已經進入在泉的位置,上一年在泉的太陽寒水已退到在泉的右間。就形成了了未年的司天之氣不退位繼續(xù)留在上,本年的在泉之氣在下,司天與在泉不相協(xié)調的局面。戊癸年都屬火運,戊為陽干、癸為陰干,在泉屬陰,所以戌年的在泉之氣用癸代表。把這種司天與在泉失調的情況稱為上丁而下癸。丁癸相會,致使本應太過的火運變得虛弱?;疬\虛弱,又受到水氣的克制,火運也就不太過了,如同夷則的律管不能與太徵之音相協(xié)調一樣。戊癸年司天與在泉之氣失調,三年之后變?yōu)橐邭猓l(fā)作迅速的至庚戌年便會流行。疫情的大小輕重,應根據天地之氣失調的程度,及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來推算。又如戊申年,戊年火運與申年司天的少陽相火相合主持天氣。如果本年的在泉厥陰風木之氣未能遷正,上一年在泉的太陽寒水之氣不退位,屬于戊癸年司天與在泉不相協(xié)調,即在泉的陰柔之氣不能與陽剛的司天之氣相協(xié)調。這樣,使本應太過的火運,變得稍衰,出現小的勝氣,或不出現復氣。之后三年,變成癘氣,名叫火癘。治法與火疫相同,可用寒法、泄法治療。 【原文】 黃帝曰:人氣不足,天氣如虛,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聞乎?岐伯曰:人之五臟,一臟不足,又會天虛,感邪之至也。人憂愁思慮即傷心,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間至,即謂天虛也,此即人氣天氣同虛也。又遇驚而奪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虛,神明失守,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1],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2]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間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又遇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醉飽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虛,脾神失守,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尸鬼見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尸鬼至,見之令人暴亡。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間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又遇疾走恐懼,汗出于肝,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也。已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提要】 本段論述人體正氣不足,再遇到天地運氣失常,就形成三虛而發(fā)病。五臟都能藏神,生病之后,神能藏守則生,神不藏守就死亡。 【注釋】 [1]上丹田:指兩眉之間印堂穴處。 [2]帝太一帝君泥丸宮:指腦。 【白話解】 黃帝說:人體的正氣不足,遇到天地之氣失常,人的精神就不能藏在內臟中,神氣散漫,而有邪氣乘虛傷害人體,就會暴死,你可以講講其中的道理嗎?岐伯說:人身的五臟,只要有一臟虛弱不足,再遇上運氣不及,就會感受邪氣而加重病情。舉例如下: 人如果過度憂愁思慮就會傷害心臟;再遇到少陰君火司天之氣不足,于是司天的左間太陰濕土之氣就接替司天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天虛,即人氣與天氣同虛;在這種情況下,受到驚駭的情緒刺激,就會損傷精氣,汗液外出而傷心臟,形成天氣、人氣、邪氣三虛。心臟在人體中猶如一國之君,精神智慧都是從它那里產生出來的,心臟受傷,精神智慧便不能藏守,浮游到印堂穴,即腦下。心神不能藏守,精神便散漫而不振作,抵抗力就下降,再遇到火運不及的年份,就會有水疫之邪產生,侵犯人體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人如果飲食失調、勞倦過度,就會傷害脾臟;再遇到太陰濕土司天之氣不足,司天的左間少陽相火就接替司天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天虛,即天氣與人氣同虛;在這種情況下,遇飲食過飽,汗液外出而傷胃,或酒醉飽食后行房事,使汗液外出傷脾,形成天氣、人氣、邪氣三虛。人精神活動中的“意”藏在脾臟,稱為脾神,脾受傷則意不能藏守。脾臟好比諫議之官,處事周密與智謀是從它那里生出來的。脾神不能藏守,意識思考等精神活動也就不能集中,抵抗力下降。再遇到土運不及的年份,或甲年、己年,運氣失常,或太陰濕土司天之氣虛弱,就會發(fā)生木疫之邪,侵犯人體,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人如果久坐或居住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或強力勞動后進入冷水中,都會損害腎臟;腎臟的作用強大而有力,人的技術靈巧都是從腎臟產生出來的。人類精神活動中的“志”藏在腎中,叫做腎神。人氣、天氣、邪氣三虛,腎神不能藏守,就會使人的意志薄弱,抵抗力下降。再遇到水運不及的年份,或辛年的司天與在泉之氣不相協(xié)調,或兩年的運氣失常,或太陽對司天而虛弱,都會有土疫之邪發(fā)生,侵犯人體,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人如果忿怒,肝氣上逆而不下降,就會傷害肝臟;再遇到厥陰司天之氣不足,司天的左間少陰君火之氣,就會接替司天的位置,就是所謂的天虛,即人氣與天氣同虛;再加之奔跑恐懼,汗液外出而傷肝臟。肝臟如同將軍,人們的謀慮就是從肝臟產生出來的,精神活動中的“魂”藏在肝之中。肝受傷,魂不能藏守而浮越,抵抗力下降。又遇到木運不及之年,或丁年司天與在泉不相協(xié)調,或壬年的運氣不正常,或厥陰司天而虛弱,都會有金疫之氣產生,侵犯人體,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以上五種運氣失常的情況,都是因天氣虛、加之人氣虛,使神氣離散不能藏守在本位,才會產生五疫之氣侵犯人體,而導致突然死亡,把這種病證,叫做尸厥。如果人的五臟不能藏神,就會使神氣虧損,不但疫癘之氣可以侵犯,其他一切邪氣也都可以乘虛侵犯,這都是因神氣不能藏守所引起的??傃灾褪?,神氣能守其位的就可以生,神氣不能守其位的就會死亡;神氣充沛的身體就健康,神氣散失的就會死亡。 |
|
來自: 神明的食糧圣地 > 《中醫(y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