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梁方蘇
霍家街小學在濟寧市區(qū)頗為知名,多少年來一直以教學質(zhì)量好被人稱道。每年秋季招收新生,不知多少家長想盡千方百計,也要把孩子送進霍家街的校門,并以此為榮。五十多年前我們在這所小學讀書時,父母可沒這么操心。那時學校的名稱是:濟寧市第一中心小學,人們都簡稱其為“一中心”。市區(qū)東西南北各處還分布著二中心、三中心、四中心等多所小學。中心校規(guī)模較大,具有初小、高小完整的編制和較大的校區(qū),對其他學校起著指導和示范作用。我們的學校不僅是中心校,而且校名中還冠有第一兩字,這足以引起孩子們的驕傲。的確,與當時眾多小學相比,一中心的校區(qū)校舍也許是最好的。學校由過去大戶人家的庭院改建,坐落在霍家街中段路北,這里是否就是原霍氏家族府邸已無從考證。眼前這座青磚青瓦端莊大氣的中式門樓一側(cè),掛著的是“濟寧市第一中心小學”的校牌。門樓里兩方齊腰高的青石雕花門墩對稱而立。門楣、門框油亮的黑漆做底色,紅漆鉤邊,矩形圖案方正文雅。推開厚重的兩扇大門,迎面而立的磚雕影壁上,紅底金字書寫著毛主席為全國少年兒童的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領袖的教導激勵著每天進出校門的孩子。影壁墻后平行分布著東西兩個大院,大院又分成前后多層院落,各院以甬道或檐廊貫通。環(huán)繞院子的主房、廂房已分別改為教室、辦公室。再向后就是貫穿東西的學校后操場了,那里綠樹環(huán)繞,北邊正中是高高的講臺,西邊高大的老椿樹遮陰蔽日,東邊洋槐林槐花飄香。至今仍難以忘記,辦公室前那繁花似錦的海棠,大教室后那幽然靜開的臘梅;還有那棵每年夏季便碩果累累的無花果樹。師生都叫它“畢業(yè)果”,學校形成慣例,只有畢業(yè)生離校時才可嘗到那外表無華、內(nèi)心甜蜜的果實。1964年夏季的一天,我們那屆同學終于分享了那甜絲絲的漿果,由此告別了我們?nèi)松牡谝凰感?,告別了六年之久的小學生活。在校六年我們正好歷經(jīng)了學校的更名:從“一中心”到“霍家街”到 “實驗小學”,最終以霍家街小學定名,延續(xù)至今。同時也經(jīng)歷了新中國歷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時期:激蕩的大躍進,三年經(jīng)濟困難,學雷鋒活動……,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大事無不影響著學校師生,年幼的我們和年輕的共和國在實現(xiàn)美好理想過程中一起成長、奮斗和探索。歲月如歌起伏波蕩,特殊年代的特殊經(jīng)歷,加深了我們與母校的情感。至今,件件樁樁往事令人難以忘懷,盡管里面包含許多幼稚、盲動、苦澀,但依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每當想起,總產(chǎn)生提筆追述的沖動。1958年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全國各地各項事業(yè)都在大躍進,我們那批孩子就是跨著躍進的步伐進入一中心小學大門的。本來每年秋季招收一年級新生,我們在春季就早早入學了,這或許是當時形勢的要求。超前的行動使學校師資和校舍一時困難,然而在躍進的年代,這不應成為問題。很快幾個風華正茂女青年成為我們的首任老師,她們大概是新畢業(yè)的中學生,學生模樣還未脫盡,就轉(zhuǎn)換了身份;剛當上老師,就領著一幫孩子在學校開始了游擊戰(zhàn)似的上課。我們經(jīng)常調(diào)換著教室,在霍家街主校區(qū)、一天門分校還有附近的機關學校里都曾回響著我們稚嫩的讀書聲。“a b c d e f g,h I j k l m n……”,這是當時最為新潮的讀書聲,1958年我國開始實施新的漢語拼音方案,我們是第一批使用新漢語拼音的學生,我們不無顯擺地告訴家長:我們學的是拉丁字母。老師是在突擊培訓后又教我們的。高加惠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也許只比我們大八、九歲,卻顯得那么成熟干練。但含笑的臉龐、發(fā)亮的雙眸和晃動在耳旁的兩條整潔的短辮依然顯露出年輕人的熱情活潑,更像我們的大姐姐。一年級的班主任是包干制,她教我們語文、算術、唱歌、畫畫,與我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承擔著與年齡不相符的責任。然而更大的壓力和責任還在后邊等著她。躍進的時代決定了生活不會平凡,大躍進很快進入高潮,校門外街道兩旁的墻壁上不斷增加的標語口號和夸張的壁畫,顯示著當下運動的主要內(nèi)容和發(fā)展進程。正像其中一幅標語所寫的:“一天等于二十年……”。孩子們的眼里每天都有新鮮事發(fā)生:除四害喧天鑼鼓剛剛落音,又響起了人民公社成立的禮炮;緊接著是大辦工業(yè)、大辦農(nóng)業(yè)、大辦民兵師、大辦公共食堂。與我們學校隔街相鄰的濟寧一中大操場上,誓師大會一個接著一個,人們好像都在以軍事化行動。大街上有手握鋼槍英姿颯爽的女民兵,有肩扛著鐵鍬去深翻地的支農(nóng)大軍,有扛著木拐拎著糞桶去給麥田“打葡萄糖”的中學生,還有我們這些提著鼠夾、拿著彈弓、揮著蠅拍到處去消滅四害的兒童。高老師及時教我們唱著大躍進的歌曲:“人民公社好呀,紅旗升上天。工農(nóng)商學兵呀,樣樣都齊全。共產(chǎn)黨總路線,大家一起建樂園。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產(chǎn)主義早實現(xiàn)?!?/span>“黨中央發(fā)布總路線,全國人民齊動員。鼓足干勁爭上游,多快好省加油干。萬眾一心跟黨走,最響亮的口號是干干干,干!”“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里馬,唱歌要唱躍進歌,聽話要聽黨的話!”這三首歌最能表現(xiàn)出了當時社會的風貌。我們每天都熱情地唱著,并且以實際行動加入了全民大躍進的序列。先是在校舍改造中搬磚搬瓦,運土運沙。早上到校把書包里課本向外一倒,跟隨老師到城北沙塘里運回一袋袋黃沙,下午又沿街撿回一塊塊殘磚碎石;夜晚接著挑燈夜戰(zhàn),挽著手唱起歌齊步走,用雙腳代替壓路機,踏平了新修的操場和道路。勞動是我們每天必須的課程,熱愛勞動是我們崇尚的最大優(yōu)點。后來這支小小的隊伍參加了大躍進中最重要的一項工程——大煉鋼鐵,這真的是一項熱火朝天的運動。不記得是哪一天,學校的后操場中央砌出了一個半地下的結構的方池,周邊堆滿了一堆堆我們從未見過的石塊、泥土,我們好生奇怪。老師告訴我們那方池是用來煉鐵的爐子;紅的是赤鐵礦,花的是焦寶石,白的是石英石,黃的是坩子土。學校專門抽出老師去煉鐵,全校同學則成為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和后援隊。煉鐵需要煤炭,我們挎起書包,螞蟻搬家似的從順河門碼頭運回了一大堆煤炭。木材比煤炭更難解決,學校發(fā)出動員令,讓同學們收集捐獻家中的木材。很快許多破板凳、爛案板、棍棒、樹枝堆在了校園。一天,我們班雙胞胎徐氏兄弟滿頭大汗抬來了一段碗口粗的木柱,老師表揚的話音未落,他們的母親便急匆匆找到學校,原來他們把家里的頂門杠交給了學校。兄弟倆哭著鬧著,硬是沒讓母親把木柱拿走。后來這段木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加工成了做坩堝的模芯。坩堝是專門用來熔煉金屬的容器,正常應由專業(yè)廠用特殊材料制成。躍進的年代人們敢想敢做,土法上馬了很多東西,眼前制造坩堝的任務就交到了我們一群小學生手中。老師領著我們在教室門外的石臺上,一錘錘把坩子土、焦寶石、石英石敲碎,又推著石磙碾成了粉末。然后和成泥,再一把把糊在模芯上,便做成一只只“坩堝”,晾曬干后待用。我們像玩泥巴一樣做成的東西竟然可以用來煉鐵,大家心里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當時濟寧市區(qū)幾乎所有寬闊之處都成了大煉鋼鐵的工地,浩大的工程有著干不完的活,全市人民總動員。小學生成了不可缺少的應急分隊,今天去運磚頭,明天去砸礦石。指揮部一聲令下,我們放下手中的課本立即出發(fā)。雖然不能上課卻增長了許多見識。在工地我們看到了火光沖天的小高爐,看到了兩人拉動的大風箱,比我們學校氣派多了。一天,高老師向我們布置了一項緊急任務,去收集破砂缸、碎瓷碗片,用來做煉鋼爐的高級耐火材料,這又是一條新知識。我們迅速行動,當巧市區(qū)老運河正干枯清淤,于是成了我們挖掘?qū)毑氐母坏V。不久,我們學校的煉鐵爐要點火了,出于好奇,我常想著去看個究竟。只見原來的方池有了爐子的模樣,中間的爐篦上堆著劈材,劈材上鋪滿了煤炭,一只只坩堝插在煤堆里,里面裝著砸碎了的鐵礦石。我很想看到那煉成的鐵,但那需要時間。爐子呼呼燃燒起來了,夜以繼日。我家與學校相鄰,夜里還可看見那沖天的火光,那里面有著我們的辛勞和希望。大躍進和大煉鋼鐵的結果現(xiàn)在已人所盡知,那個年代為多少人所詬病。但對我們那代人卻是刻骨銘心的人生第一課,是我們初入社會的一次戰(zhàn)斗洗禮?,F(xiàn)在想起,我們不能不感嘆那時社會的激情:領導者激情,人民群眾激情;不能不佩服那時人們的大膽:孩子們大膽,老師大膽,學校大膽,家長也大膽。我們感謝高加慧老師的勇敢擔當、認真負責、熱情傾注,帶領我們安全快樂地渡過那個異常時代。上蒼或許有意錘煉我們這代人,剛剛經(jīng)歷了“勞其筋骨”的大躍進,緊接著“餓其體膚”的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又向我們襲來。從1959年秋到1962年夏,正值我們二年級到四年級的三年,據(jù)說國家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十來歲的孩子不會知道更多詳情,但卻感受到每天飯菜質(zhì)量漸漸變差。糧店里購糧的隊伍排得老長老長,我們小孩子也擠在其中,急切地把那點供應糧買回家。最困難的大概是1960年,人們的日常主食已換為地瓜干,野菜窩窩成了稀罕食品。為了一家人的肚子,家長常支派我們?nèi)ネ谝安?、擼樹葉。學校操場東邊那幾顆洋槐樹成為首選,我們避著老校工,悄悄溜到樹下,爬上樹干,把能夠得到的葉子擼個一干二凈。帶到家里讓媽媽蒸上一鍋槐葉窩窩,在我們吃過的樹葉中洋槐葉是最好吃的??蓱z那幾棵洋槐樹,常被人們一茬接一茬地擼光了枝頭。后來連地瓜干也供應短缺,更多的難以下咽的野菜成了我們充饑的食物。記得困難時期的某一天,市教育局崔局長來到學校,在后操場向全校師生做了一次形勢報告。報告內(nèi)容很難記清,但他開場的第一句話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記憶,他操著帶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現(xiàn)在我們吃的不夠,穿的不夠,用的也不那么的夠”。饒有風趣的聲調(diào)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致,在報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調(diào)皮的孩子還在在模仿那個腔調(diào)。的確,那年頭許多物資都發(fā)生了困難,副食品、日用品憑著票證也很難買到,連我們書本也只能用粗糙發(fā)黑紙張印刷,作業(yè)本用土制的草紙做成。小孩子平時活動量大易餓,為了減少糧食消耗,全市小學改為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上課,每天只吃兩頓飯。后來全市人民紛紛開展生產(chǎn)自救,市里撥出一些空閑地給各單位種些易熟的農(nóng)作物,以補充供應不足。我們學校分到了烈士陵園附近一片土地,這下全校師生有了一項新的任務,各班輪流著去東郊種地。學校種了大片蔓菁,濟寧俗稱為大疙瘩,這種菜長得快,葉可當菜,根可擋饑,不失為的最佳選擇。我們又學著干農(nóng)活,灌溉、施肥、間苗、拔草。每次來到田里看到菜苗一天天變化,大家都一片欣喜,忘卻了日子的艱苦。解放牌水車在我們推動下嘩啦、嘩啦唱著歌,水流在我們引導下一畦畦灌滿了菜園,小苗兒倔強挺拔地生長著,如同我們的內(nèi)心一樣充滿了希望。秋天我們的勞動終于有了收獲,同學們也都分得了一堆蔓菁疙瘩,帶回家里受到全家的歡迎和贊揚。艱苦的日子讓我們增長了許多見識,學會了許多勞動本領。我們見縫插針、不失時機地種瓜、種豆、種蓖麻。在少先隊大隊部里養(yǎng)了許多蓖麻蠶,同學們每天從各處採來蓖麻葉喂蠶寶寶,成繭后賣給國家換取少先隊活動經(jīng)費。許多同學家里極度困難,買不起鉛筆、橡皮、作業(yè)本,看不起五分錢一場的電影。老師號召大家團結互助,我們班就去撿廢品、挖藥材換成錢幫助這些同學。我因?qū)W習好、勞動好受到學校獎勵,獎品是一個藍色的木制鉛筆盒,盒蓋上畫著一只飛向太空的火箭。我不愿獨享獎品,就把鉛筆分給同學,還自做了鉛筆袋送給他們。那年冬天天上已飄起了雪花,我和李傳喜等幾個同學仍樂此不疲地在一天門小土山上挖地黃根,采槐蓮豆。想為班級做更多好事。孩子們的腦袋瓜里,總是對憂愁苦難記住的少;對歡樂有趣記住的多。這段時期學校已更名霍家街小學,學校里、同學間還發(fā)生了許多故事。一年夏季,學校修繕漏雨的教室,在西院堂屋教室的房頂發(fā)現(xiàn)了一把古代的寶劍,同學們爭相跑去觀看。寶劍亮光閃閃,劍身上七顆銅星排成北斗圖案;劍鞘用貴重的鯊魚皮包裹,鑲嵌著古樸的銅皮飾紋。年長一點的老師說,這叫七星劍,是大戶人家鎮(zhèn)宅的寶物。后來也不知這把劍后來流落到何處。同學們在后操場土堆里玩耍,還扒出過銹跡斑斑的銅質(zhì)小物件,更增加了對學校先前歷史的神秘感。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終于過去了,我們和學校共同邁向新的里程,新的生活在向我們招手。轉(zhuǎn)眼我們成了五年級的高小生。學校五、六年級教室全部設置一天門分校。那里毗鄰人民公園、市圖書館,環(huán)境幽靜。穿過高高的一天門牌樓,越過池塘上寬寬的石橋,北行十幾米就是我們的學校。兩棵高大的白楊樹挺立在校門兩側(cè),像士兵一樣護衛(wèi)著進出的師生們。升入五年級后,我們的班級進行了重新組合,班里來了許多新同學,他們從共產(chǎn)主義小學、申家口小學調(diào)整過來。孩子們很容易交流,我們互相講述著在特殊年代里各自的經(jīng)歷??磥砦覀兌紱]被剛剛過去那段艱難日子所嚇倒,同我們的國家一樣雖歷經(jīng)磨難,卻激發(fā)出了發(fā)憤圖強、蓬勃向上的斗志。十幾歲的少年正是特別崇拜英雄的時期,懂事以來我們心中樹立了許多的英雄形象: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向秀麗、劉文學……。我們向往著將來某一天,我們也會干出英雄的業(yè)績。1962年一位新英模出現(xiàn)更新了我們的思想,他沒干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的崗位干著平凡的事情,卻受到了毛主席和全國人民的贊揚。1963年春季的一天,學校大隊部里坐滿了全校少先隊干部,大隊輔導員為我們播放了一段錄音講話。講話的是一位年輕人,他用帶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講述著他的經(jīng)歷和他平時所做的一些事情。事情雖不驚天動地,卻生動感人;他傳遞著一種熱情、一種精神、一種能量。這就是雷鋒,按年齡我們應叫他哥哥,但他是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因此“雷鋒叔叔”成為大家約定俗成的稱呼。學雷鋒和助人為樂、做好人好事成為緊密的聯(lián)系。很快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在全國蔚然成風。陳同濟老師是我們五年級一班的班主任,他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教我們語文,還兼負著中隊輔導員。年近半百的他常戴著紅領巾參加我們少先隊活動,指導我們把活動開展的更有意義。他告訴我們:不能為著表揚去做好事,要學雷鋒的精神。把做好事和日常的行為結合起來。我們班有許多干部子女,也有一些家庭生活貧寒的市民子弟。他引導我們平等相處,相互關愛,結成互幫互學對子。那年冬天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冷,王培剛同學還光著腳趿拉著一雙前后漏洞的鞋子,同桌王魯生不聲不響從家里拿來了新、舊好多雙鞋襪,讓王培剛挑選合適的換上。看到王培剛不再冷得搓腳,同學們心里都感到了溫暖。有個女同學家中母親生病,幾個弟妹全要由她照顧,繁重的家務影響了學習。陳老師家訪后把這事告訴了大家,幾個女生很快組成互幫小組到她家慰問,并幫她做一些家務,決不讓一個小伙伴掉隊。李剛同學因闌尾炎住進了醫(yī)院,休養(yǎng)期間,班里同學發(fā)揮各自學習優(yōu)勢去充當補課小老師。還有一個同學早上上學經(jīng)常遲到,影響班級榮譽。我們和老師一起分析原因后,專門派幾個同學幫他,每天喊他一起到校上課,使他逐漸改變了壞習慣。就是這些日常小事加深了我們對班集體的熱愛,助人為樂的精神不知不覺已深入到我們內(nèi)心。陳老師倡導我們多讀書,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課外書,組建起班級圖書角,把自己的好書與大家交流。我們還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到工廠、農(nóng)村去勞動,到軍營去戰(zhàn)士們聯(lián)歡,到圖書館做義務服務,到學校附近的軍、烈屬家定點幫扶。陳老師教我們把這些事及時地寫在日記中,寫在作文里。他說:這都是珍貴的生活積累,既體現(xiàn)著時代精神又可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他選出講述內(nèi)容和寫作水平較好的作文在班里講解。有講述我班同學克服困難頑強讀書的《路燈下一少年》,有報道我班同學在玉堂醬園冒雨搶救國家財產(chǎn)的《蓋醬缸》,有描寫我班同學大雪之后主動跑到學校掃雪的《掃雪的孩子們》……后來,我們又對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進行了升華,陳老師組織班里文藝骨干,把我們親力親為的事編寫成文娛節(jié)目,在班里和學校演出。有小演唱、數(shù)來寶、山東快書、三句半等。我們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合唱團,演唱的《雷鋒之歌》在全市六、一兒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取得一等獎。在學雷鋒做好事中,班里還發(fā)生一件趣事。同學們做好事著迷,做完后還要寫成日記或作文,交給老師批閱,在班里交流。一位女同學記述了她在澡堂洗澡,幫助一位老大娘在浴池撈肥皂的事。詳細講述了她費盡周折克服困難從水中撈出肥皂并受到贊揚的過程。引起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也有尷尬,不知說什么好。但大家都承認,她確確實實做了件助人為樂的好事。在我們的身心發(fā)育成長的關鍵時段,時代和社會為我們樹立了雷鋒這一光輝榜樣,盡管我們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有些幼稚,甚至不乏可笑,但雷鋒的精神已進入在我們幼小的心靈,形成了我們世界觀的一部分。以致在我們后來的工作生活中都可發(fā)現(xiàn)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大約是1963年春夏之交的某個星期一,剛上課陳老師就興沖沖地告訴我們一件事:省里余修副省長到濟寧視察,星期日曾蒞臨我校;我們霍家街小學被列入省級重點小學。同學們一陣轟動,由衷為學校自豪。1964年在我們就要畢業(yè)時,學校更名為實驗小學。我們離校后,實驗小學遷往清華洞。盡管我們的畢業(yè)證上蓋著實驗小學的印章,但我和我同學們是踏踏實實在霍家街的校園渡過了六年之多小學生活。我們的童年,是和霍家街小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永遠掛念著您:我們的母校。 作者簡介: 梁方蘇,男,74歲,濟寧市任城區(qū)仙營街道仙北社區(qū)居民,原山東防爆電機廠退休高級工程師。愛好寫作,曾有數(shù)十篇散文、雜談、回憶錄在濟寧日報《文化周末》欄目發(f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