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zjw按 : 一、 山東7 二、河北2 三、甘肅12 四、遼寧 7 五、籍貫不詳7 共35人 排名 姓名 生死年 出生地 戰(zhàn)績 武功 結局 一、 山東7 1 前秦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后移 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 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于與群雄角逐,并且愈戰(zhàn)愈強, 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 戰(zhàn)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干和大將風范。 2 王鎮(zhèn)惡 (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山東濰坊 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 后隨 叔父歸晉隨劉裕南征北戰(zhàn),立下顯赫戰(zhàn)功,平定劉毅,滅亡后秦,都是首屈一指的功勞, 其謀略稍稍 不如沈田子,但其勇在沈田子之上,總體而言王鎮(zhèn)惡與沈田子不相上下。 劉裕歸建康之后,派沈田子和王鎮(zhèn)惡配合其次子劉義真為鎮(zhèn)守長安,沈田子與 王鎮(zhèn)惡不和,設計殺了王鎮(zhèn)惡,而后被王修所殺。劉裕的左膀右臂自此皆喪于關中, 令人痛心。時年,王鎮(zhèn)惡才45歲,沈田子更是才36歲。若這二位不死,未來劉義隆 的元嘉北伐,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成就。 3、劉曜一匈奴一前趙昭文帝劉曜(?—329年),匈奴人,字永明,前漢光文帝劉淵養(yǎng)子, 前趙最后一位皇帝。善屬文,工草書隸,新興(今山西忻州市)人。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 就已經為國征戰(zhàn),參與覆滅西晉的戰(zhàn)爭,并于西晉亡后駐鎮(zhèn)長安。后于靳準之亂中登 上帝位,遷都長安,319年四月改國號為大趙。同年趙王石勒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 位期間多次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國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 漢學,設立學校。后為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殺身亡。 4、劉淵一匈奴族一前趙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 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后[1] ,南匈奴單于于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 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劉淵在父親死后接掌其 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并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 (后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 在位六年,謚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5 前秦張蠔,本姓弓,生卒年不詳,上黨泫氏(今山西高平)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將軍, 與鄧羌齊名,并稱“萬人敵”。張蠔身強力壯又很矯捷,能夠拽著牛倒退行走,城墻不 論高低,都可翻越而過。初為后趙將領張平的養(yǎng)子,投降前秦之后,先后平定前秦宗室 叛亂,攻滅前燕、代國,參與淝水之戰(zhàn)。太元九年(385年),迎接長樂公苻丕在晉陽(今山 西太原)稱帝,被任命侍中、司空,上黨郡公。太元十年(386年),升任太尉。此后, 史料找不到關于張蠔的記載。 李繼白說,“無敵之將于古能得數人焉,漢則霍去病, 三國則趙云、馬超,苻秦則鄧羌、張蠔。” 6 石勒一羯族一后趙武帝石虎(295年-349年),字季龍,羯族,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榆社北) 人,后趙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國時期后趙君主,334年-349年在位。333年石勒駕崩, 由太子石弘繼承。第二年,石虎廢殺石弘,自稱為居攝趙天王。至335年,其首都由襄 國(今河北邢臺)遷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北郊)。337年,石虎自稱天王, 349年稱帝。石虎在位期間,生活十分荒淫奢侈,又對百姓施行暴政,表現出種種殘暴 的一面;不過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客觀上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7、石勒一羯族一后趙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石?,小字匐勒,羯族, 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榆社)人 。部落小帥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國時期后趙建立者,史稱后趙 明帝。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石勒發(fā)軔于第一次反東海王起義時,追隨 牧帥汲桑投靠公師籓。石勒這個姓名是汲桑替他取的。后投靠漢趙(前趙)劉淵。石勒在 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為根據地,先后滅了王浚、邵續(xù)與段匹磾等西晉在北方的勢 力,又吞并曹嶷。前趙平陽政變后正式與劉曜決裂,319年十一月稱趙王,都襄國。 329年吞并關中取上邽滅前趙。北征代國,令后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的國家。石勒實行 多項措施,推動了文教和經濟的發(fā)展。 蠔的記載。 二、河北2 8 后趙張賓(?—322年),字孟孫,十六國時期后趙趙郡南和(今河北邢臺南和)張相人 (乾隆十四年《南和縣志》),一說邢臺內丘人。十六國時期后趙大臣、著名謀士和政治 家。張賓胸懷大志,謀略過人,輔助石勒建立后趙,并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石勒任命為 大執(zhí)法,??偝?,位冠僚首。張賓為官清廉,謙虛謹慎,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深受 石勒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后趙追封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 丞相同等待遇。史載其“算無遺策、機無虛發(fā)”,為五胡十六國第一流謀士。 9、北燕文成帝馮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是胡化的漢人。馮跋為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 西燕亡,馮安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居于長谷。慕容寶時,署中衛(wèi)將軍,慕容熙 繼位后,提升馮跋為殿中左監(jiān),后又升為衛(wèi)中郎將。 三、甘肅12 10、楊安一氐族一前秦楊安,生卒年不詳,略陽清水(今甘肅清水)人,氐族,十六國時期 前秦將領。楊安的祖父楊初、父親楊國都是前仇池國君主。永和十二年(356年),其父 楊國被殺,楊安投奔前秦。太和二年(367年),率軍攻打前涼,援救李儼。太和三年 (368年),平定前秦宗室叛亂。太和五年(370年),參與前秦滅前燕之戰(zhàn)。咸安元年 (371年),討伐仇池公楊纂,楊纂兵敗投降前秦,前秦國主苻堅命楊安鎮(zhèn)守仇池。寧康 元年(373年),楊廣攻克東晉的梓潼,前秦奪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等地皆降前秦。 楊安因功被為右大將軍、益州牧,鎮(zhèn)守成都。寧康二年(374年),攻打占據蜀地反叛的 張育、楊光、張重,斬殺張育、楊光等,益州又歸前秦所有。太元三年(378年), 隨軍合攻襄陽。
16 姚戈仲:西晉永嘉年間人,一個羌族部落的首領,他率領他的部落從赤亭遷到榆眉, 后趙時被徙關中。公元323年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 五兒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姚襄弟趁淝水之亂攻入長安,建立了威震 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陜西西安西北。 17 后秦武昭帝姚萇(330-394),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羌族。十六國時期 后秦政權的開國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萇(cháng)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 姚襄之弟。淝水之戰(zhàn)后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戴下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后秦,并與苻堅領 導下的前秦作戰(zhàn)。后姚萇擒殺了苻堅,并乘西燕東返而進駐長安,不久稱帝。前秦宗室 苻登在關中氐族殘余力量支持下繼續(xù)與姚萇作戰(zhàn),姚萇一度處于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 登,漸處優(yōu)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至其子姚興即位后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18,后秦文桓帝姚興(366—416),字子略,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羌族,后秦武昭 帝姚萇長子,394—416年在位。姚興在前秦時任太子舍人,后秦建國后立為皇太子。 姚萇每次出征都留姚興守常安。393年姚萇死時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興密不發(fā)喪,待至 次年擊敗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姚興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國安民。重視發(fā)展 經濟,興修水利,關心農事 19、鄧羌一羌一前秦鄧羌(?―約379年),甘肅安定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將領、官員。鄧羌 有勇有謀,升平元年(357年),進擊羌族首領姚襄,獻計激怒敵軍,自己詐敗,誘敵深 入,擊斬姚襄。之后隨苻堅平定并州張平,與猛將張蠔交鋒,以計擒之。受任御史中 丞,與王猛協作,整肅長安治安,大見成效。再平劉衛(wèi)辰部,苻柳等之亂。于石門大破 燕軍十萬,又跟從王猛攻打前燕,曾與張蠔、徐成策馬持矛,突入燕軍,打敗慕容評 十余萬燕軍。晚年平定蜀地叛亂,并擊敗代王拓跋什翼犍等。此后事跡史書無載。 鄧羌除了驍勇善戰(zhàn),還精通兵法,曾奉命教授苻堅庶長子苻丕兵法。 20、沮渠蒙遜一匈奴族一北涼沮渠蒙遜(366年—433年),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人, 匈奴族,十六國時期北涼的建立者,公元401年—433年在位。其祖先,為匈奴左沮 渠(官名),后來便以沮渠為姓。沮渠蒙遜雖為北方蠻族,卻博覽史書,頗曉天文。史書 上稱贊他“才智出眾有雄才大略,滑稽善于權變”。天璽三年(401年),建立北涼。義 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于元陵,廟號太祖,謚號武宣王。 21、呂光(后涼太祖)一氐族一后涼呂光(337年―399年),字世明,氐族,略陽(今甘肅天水) 人 ,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十六國時期后涼建立者,386年-399年在位。原為前秦將 領,戰(zhàn)功赫赫。淝水之戰(zhàn)前夕,受命征討西域,降焉耆、破龜茲,威震西域,諸國盡皆 歸附。384年,東歸占據涼州,收到苻堅死訊后,駐兵割據,自稱使持節(jié)、侍中、中外大 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389年,稱三河王, 改元麟嘉。396年,復改稱天王,國號大涼,改元龍飛。399年,呂光病死,時年六十三 歲,廟號太祖,謚號懿武皇帝,葬于高陵。呂光在位末期內政不修,各族叛離, 埋下亡國之因。 四、遼寧 7 22、慕容垂一鮮卑族一后燕慕容垂(326年-396年),字道明(一字叔仁),鮮卑族,遼寧昌黎 棘城人,十六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被譽為一代“戰(zhàn)神”。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第五子,景昭帝慕容儁異母弟。生母蘭淑儀。后建立后燕,稱帝,死后謚號“成武”, 是為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原名慕容霸,字道業(yè),小字阿六敦。因其聰明有器度,慕容皝 本想立他作世子,因遭群臣勸諫而作罷,這也引來慕容儁對他的忌恨。慕容儁在位時賜 名<垂夬>(以此奚落他“墜馬折齒”糗事),后慕容<垂夬>根據讖文而省“夬”改為 “垂”。前燕時,慕容垂屢立戰(zhàn)功卻郁郁不得志。369年,枋頭之戰(zhàn)中領導前燕軍大敗 桓溫,反遭受當政的慕容評排擠,無奈攜子出奔前秦。在前秦,前秦天王苻堅對其極為 賞識,親授冠軍將軍。383年,淝水之戰(zhàn)中前秦大敗,他護駕北返。384年,自稱燕王, 建立后燕。394年,臺壁之戰(zhàn)取勝吞并西燕。395年,后燕、北魏參合陂之戰(zhàn),太子慕容 寶慘敗。隨后慕容垂率軍再攻北魏,在此期間發(fā)病加重,在退軍時去世,時年七十一歲。 23、慕容翰一鮮卑族一前燕慕容翰(?―344年),字元邕,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 鮮卑族,前燕武宣帝慕容廆庶長子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長兄,十六國時期前燕將領。 慕容翰勇武善射,足智多謀,深受父親慕容廆的器重和寵愛,授以殺敵陷陣的重任。 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其弟慕容皝繼位,統治遼東。慕容翰因遭慕容皝猜忌, 于是投奔鮮卑段部。后來又回到前燕。咸康八年(342年),獻計擊敗高句麗。 建元二年 (344年),又打敗鮮卑宇文部。慕容翰在此戰(zhàn)中身受射傷,長期在家臥床養(yǎng)傷,后來傷情 痊愈,在家中試著騎馬。有人告發(fā)慕容翰假稱有病卻私下練習騎乘,懷疑他想作亂。 慕容皝雖然仰仗慕容翰的勇悍和謀略,但心中終究有所忌憚,于是下令賜死慕容翰。 24、慕容皝一鮮卑一前燕慕容皝(公元297年―公元348年),字元真,小字萬年,昌黎棘城 (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333年 慕容皝以平東將軍繼其父慕容廆之位,統領遼東。337年,自稱燕王,建立前燕,定都大 棘城。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348年去世,時年五十二歲。其子慕容俊稱帝后, 追謚為文明皇帝,廟號太祖。慕容皝“雄毅多權略”,崇尚漢族文化。其在位期間平定 內部叛亂,擊敗宇文部和段部,擊退后趙進攻,破高句麗,威震北方,為日后前燕入主 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5、慕容廆一鮮卑族一前燕慕容廆(269年―333年),字奕落瑰,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 鮮卑族,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渾第一代首領慕容吐 谷渾是其庶兄。五胡亂始時期,慕容廆遂于西晉永嘉元年(307年),自稱鮮卑大單于。慕 容廆政事修明,愛護人才,故士大夫和民眾多歸附之。東晉太興三年(321年),受東晉政 府命為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公。咸和八年(333年), 慕容廆去世,謚號襄公。永和八年(352年),其孫慕容俊稱帝,追謚慕容廆為武宣皇帝, 廟號高祖。 26、慕容恪一鮮卑族一前燕慕容恪(321—366.7.19),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 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慕容恪多年征戰(zhàn),屢勝 無敗。若僅此而已,他也不過是那亂世的一位本領出眾的武將。事實上,慕容恪更折服 人心的,是他表現出的品性。當時他大權在握,才華遠在皇帝慕容俊之上,然而卻盡心 盡責地輔佐自己的二哥。對朝中的同僚,也都謙遜相待。 27、慕容隆一鮮卑族一前燕慕容隆,公元397年5月18日出生于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 鮮卑族,將領。慕容垂一生后代很多,諸子當中比較有名的有段后所生的慕容令、 慕容寶,但段后在前燕時即被皇后可足渾氏害死。 28、慕容農一鮮卑族一前燕慕容農是后燕開國皇帝慕容垂之子,他與慕容隆一樣,是慕容 垂的愛姬所生。史書上最早關于慕容農的記載是在東晉太和四年(369年),當時東晉 大司馬桓溫率軍進攻前燕,其父慕容垂力挽狂瀾,擊退晉軍。 五、籍貫不詳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