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情社會,究竟是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毫無疑問,是情商重要。 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智商高,情商也高,幫劉邦打天下后及時歸隱,得以善終;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智商高,情商也高,懂得自污,也得以善終; 唯獨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智商高,而情商低,不懂得收斂鋒芒,被劉邦夫婦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身死于長樂宮,終年35歲。 人,如果有這6個“低情商”的舉動,注定會到處得罪人,不得善果。 01 鋒芒畢露,自尋死路。 從古至今,都是“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誰敢冒出頭,誰就會受到打壓,精英也好,普通人也罷,都不例外。 如果你是某個老板,今天在網(wǎng)上炫耀,自己地位有多高,賺了多少錢。我敢保證,明天就有人舉報你,后天就有人查你。 就跟前段時間那個小孩子一樣,演講的時候說自己想“繼承家庭事業(yè)”,不僅被人發(fā)到網(wǎng)絡(luò)上,還被無數(shù)網(wǎng)友聲討。這,就是“前車之鑒”。 再有地位,也不要炫耀;再有資產(chǎn),也不要顯擺;哪怕想繼承家業(yè),也不要說給別人聽。悶聲發(fā)財,悶聲享受,才是王道。 02 為人狂妄,四處樹敵。 人,一旦有點錢,或者小有成就,就會變得狂妄,到處得罪人,四處樹敵。結(jié)果,就“失道者寡助”了。 正如《三國演義》所言:“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span>太過于驕傲,只會讓自己失去理智,一步錯,步步錯,導(dǎo)致滿盤皆輸。 楚漢時期的項羽,永遠(yuǎn)都一副“我天下無敵”的樣子,不僅氣走了謀士范增,也跟手下離心離德,只能落得孤家寡人、烏江自刎的結(jié)局。 天要讓人滅亡,必先讓人瘋狂。唯有保持謙卑的姿態(tài),不出頭,不爭先,給別人面子和臺階,才能讓敵人少少的,讓朋友多多的。得道者多助。 03 說話直白,遭人怨恨。 曾仕強教授提出過一個觀點:越是有話直說,越是得罪人,死得越早。你的話觸犯了別人的利益,別人一個泥頭車過來,你怎么辦? 人情社會講究的,不是直來直往,而是說話委婉。我心照不宣,你也心照不宣,大家旁敲側(cè)擊提點一下,就足夠了。 至于說“看破說破”,那就顯得不會做人了。就跟東漢末年的楊修一樣,看破曹操的意圖,而又說破曹操的意圖,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有什么話,拐個彎來說,別人聽得懂,那是別人的本事。聽不懂,那就算了。有些話,是說給聰明人聽的,而不是說給蠢人聽的。 04 過分較真,招惹是非。 周游列國的時候,子路跟別人為了一個“真”字而發(fā)生了爭執(zhí)。子路認(rèn)為,這是“真”字,而別人認(rèn)為,這是“直八”。 孔子發(fā)現(xiàn)事情不對勁,就走到那人身邊,跟他說:子路學(xué)藝未精,這不是“真”字,而是“直八”,子路錯了。 那人聽到孔子的話,很高興,就請孔子師徒吃了一頓飯。事后,孔子跟子路說:凡事不能太認(rèn)真,別人認(rèn)為什么,那是別人的看法,隨他們就好。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為人太認(rèn)真,遇事太較真,免不得會跟別人鬧矛盾,人從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如此,差不多就行了。
05 有功不分,必惹大禍。 在某個鎮(zhèn)上,你開了一家工廠,賺了不少錢。事后,你該感謝誰?聰明人,第一時間會感激領(lǐng)導(dǎo)、貴人,第二時間會感激員工,最后才感激自己。 舉個例子。你有10個蘋果,就要給農(nóng)場主6個蘋果,自己留下4個蘋果。如此,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功勞,有利益,不能獨吞,是否就會“獨食難肥”。遲早有一天,別人會讓你把所擁有的一切,全部吐出來。 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取決于利益。你給他利益,那他就會對你態(tài)度好。你不給他利益,那他就會對你態(tài)度不好。人性,始終是唯利是圖的。 06 多管閑事,處境不安。 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span>說話太多,就會招惹來是非;總喜歡強出頭,就容易煩惱纏身。 何謂強出頭?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多管閑事”。跟你無關(guān)的閑事,你多看了一眼,多說了一句話,還管了起來,麻煩就會找上門。 特別是在這個年頭,多管閑事的老實人,基本都是名利場的“替死鬼”。他們很天真,注定他們被人賣了還幫著數(shù)錢。 出門在外,遇到任何事兒,只要跟自己毫無關(guān)聯(lián),那就盡量躲開。否則,城門失火,就會殃及池魚,輕則損失錢財,重則人財兩空,都沒有好結(jié)果。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