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用“賂”與“戰(zhàn)”的得失對比論證“弊在賂秦”。秦國用武力攻取之外,小可以得到城鎮(zhèn),大還可以得到都市。這些受賂得到的土地比用戰(zhàn)爭得到的土地要多百倍。六國呢,其賂秦所失的土地比因戰(zhàn)爭所失的土地也要多百倍。秦國可以拱手而得到這樣多的土地,諸侯國不因為戰(zhàn)爭而失去這樣多的土地;那么秦國最喜歡的(大欲)與諸侯國的大患,確實不在于戰(zhàn)爭了。反面的意思是說大欲與大患都在于賂秦了。“其實百倍”當然不是實數(shù),強調(diào)相差之大。 第二層從“思厥先祖父”至“此言得之”,用形象描寫的方法說明賂秦之弊。“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言六國的祖先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可是“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指割地賂秦),如棄草芥。”“如棄草芥”,具體說明“不甚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薄敖袢铡薄懊魅铡?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言愈割愈多;一夕安寢”,言割地只能得到暫時的平安。“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承“夕”,是說第二天一早起來,又見秦兵來了。“起”字補充說明“一夕”——只有一夕安寢。“四境”,言秦兵之多,四面而來。副詞“又”字,言割地求和而“和”終不可得。此四句敘事中有描寫,是以生動的形象描寫出賂秦之弊。句中“五”“十”“一”“四”這些數(shù)詞的運用將賂秦者的所失之大與所收到的效果之微,以至最后竟成為資敵滅己的事實作出對比的描寫,特別使人觸目驚心。“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這是一對矛盾。以“有限”之地,投“無厭”之欲,“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不戰(zhàn)而強弱勝敗已判矣”。日削月割,敵日以強,我日以弱,所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边@幾句又以議論筆法揭示出割地賂秦導致國家顛覆的道理。到“理固宜然”,賂秦之弊已經(jīng)說得十分明白了,而作者言猶未盡再來一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這是戰(zhàn)國時蘇代的話。它說明戰(zhàn)國時代的有識之士,對于他那個時代賂秦之弊早已洞若觀火了。蘇洵引用古人的判斷,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教師小結:①議論文不僅要有觀點、有論據(jù)支撐,還要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明代何景明說:“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作者的寫作意圖意不在就事論事地評價六國滅亡的原因,而是以古論今,為宋朝危機敲響警鐘,現(xiàn)實針對性很強,有著驚人的示警作用。 ②文章觀點鮮明、說理清晰,布局精巧,論證方法豐富,給議論文提供了經(jīng)典范例。 ③文章“情”“理'交融,自始至終貫穿著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強烈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是中國古代人文士大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蘇洵將這種意識融于文字之中,《六國論》得到時人及后世的高度認同,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千古傳誦的《六國論》表達出蘇洵拳拳愛國之情,字里行間包含著一位文人士大夫強烈的憂患意識。 本文著重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賂秦”“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借古諷今,批評北宋對契丹、西夏的襲擾采取以賂求和、茍且偷安的退讓政策。蘇洵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以六國為鑒,不能一味賄賂以求茍安,而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 蘇洵死后六十年,終于發(fā)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xiā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