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生的宗教生物。人群聚居之處,必有宗教痕跡。 就時間的綿延,空間的廣袤來看,宗教是人類文明的首要特征。沒有宗教,世界就不會是現(xiàn)在的樣子。所以,傅佩榮老師說——要明白一個人,不能不知他相信什么;要了解一個民族,不能不認(rèn)識其信仰。 遺憾的是,很多人都出于種種原因,對宗教充滿輕視乃至敵視,以至于忽略了宗教對文明、歷史、人生的四大價值。 生活需要道德,社會需要規(guī)則,沒有道德就沒有良善的社會生活。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理解的“理性、良知”去揣測甚至綁架他人,導(dǎo)致人們陷入相對主義的爭論乃至敵對。只有宗教,才能讓人們擱置無謂的爭論、守住道德底線。 比如猶太教、基督教遵循“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奸淫”的誡命,因為這是上帝的命令,不可違背、不能討論。 同理,佛教也教導(dǎo)世人,不可殺人、偷盜、奸淫,也是佛陀的誡命,不可違背、不能討論。霍普費在《世界宗教》、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中,則是不約而同地發(fā)現(xiàn),全世界七大宗教乃至原始宗教,都在傳遞一種超驗的道德觀:人類遵循道德,首先不是出于現(xiàn)實利益,而是因為取悅神靈。 所以說,宗教通過神靈、天道等看不見的超驗存在,為人類立下了堅實的道德基礎(chǔ),停止了無謂的爭論。這是宗教的第一個價值。價值二 韋伯說,人是懸掛在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人的一生,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意義的拷問: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比如佛教說,眾生都要承受種種苦難,只有尊四圣諦、八正道,才能脫離輪回的苦海。 猶太教、基督教說,人被上帝創(chuàng)造,是為了承受上帝的恩賜;信徒所受的不公和苦難,則是對選民的試煉;將來彌賽亞會降臨,帶來全新的、完美的世界……宗教學(xué)大師伊利亞德在《探尋:宗教的歷史和意義》一書中進(jìn)一步指出,“宗教”指向的不一定是人格化的神靈,但一定包含了撫慰人心的超自然力量。所以,宗教能為人類提供生老病死幸福、苦難存在的價值,使人生過得富足、豐滿、有意義。這是宗教的第二個價值。 是什么讓人類成為萬物靈長,支配了地球?有人說是直立行走、有人說是理性能力,也有人說靈巧的雙手,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合作”的能力。合作讓獨立的個體擴(kuò)大為群體,共同抵抗了外部風(fēng)險。 所以中國思想家荀子說,人類“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其中原因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而能夠?qū)⑷祟惤M合在一起的最重要動力,也非宗教信仰莫屬。大家因為共同的信仰合在一起,連接成一片。 佛教的存在,讓南亞諸國同氣相連;伊斯蘭教的存在,讓阿拉伯世界,形成了一個伊斯蘭文明;基督教的存在,讓四分五裂歐亞西端,合成了一個歐洲共同體;猶太教的存在,讓一個人數(shù)稀少的族群,在兩千多年的大流散中,仍然保持超強(qiáng)的凝聚力。 所以說,是宗教讓“我”成了“我們”,塑造了文明今天的樣子。在匱乏、戰(zhàn)亂的特殊年代,宗教的凝聚力甚至可以超越種族和血緣。這是宗教的第三個價值。 價值四 現(xiàn)代人的生活,是高度理性、世俗化、功利化的。因為單調(diào)、冰冷的工作,我們常常陷入空虛、焦慮乃至心理障礙。為了擺脫庸常、維持健康,我們常常需要靠親近自然、挑戰(zhàn)極限等方式,給自己的感官、思維帶來新的體驗。宗教的文化藝術(shù)、儀式氛圍,宗能讓人感受到宇宙的廣袤、自身的渺小,從而生發(fā)出崇高感。 瑜伽大師的打坐,可以讓他不懼嚴(yán)寒、物我兩忘;基督教的默想、禱告,可以給信徒帶來平安、喜樂;原始宗教的舞蹈、音樂,可以把人帶入深邃的特殊感受中。美國思想家威廉·詹姆士在《宗教體驗種種》一書中,稱之為“神秘體驗”。王陽明的弟子羅洪先對其體驗的描述是:“極靜之時,但覺此心本體如長空云氣,大海魚龍,天地古今,打成一片?!?/span>所以,宗教帶來的生命體驗,可以讓人活得更加豐滿、真實,遠(yuǎn)遠(yuǎn)超出肉體和思維的極限。這是宗教的第四個價值。 宗教如此重要,如此特殊,然而身處一個無神論的社會,大部分國人對宗教的認(rèn)知,依然停留在“人民鴉片”的刻板印象中。而很多篤信宗教的信徒,則是陷入狹隘的教義、蒼白的思辨,缺少更高維度的視野、更打動人心的語言。因此一套全面、綜合、系統(tǒng)理解闡釋宗教的通識讀物,對當(dāng)下的我們就難能可貴。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讀懂宗教信仰十一書(含獨家):劉易斯·霍普費《世界宗教》,休斯頓·史密斯《人的宗教》:影響世界幾十年的兩部宗教通識經(jīng)典,普通人都應(yīng)該了解的人類各大宗教;米爾恰·伊利亞德《探尋:宗教的歷史和意義》(獨家)、《宗教思想史》(全三冊):世界頂級宗教學(xué)大師,帶你來到宗教體驗現(xiàn)場,從通史到綜合的視角,重新審視宗教的價值和意義;馬克斯·韋伯《宗教社會學(xué)》、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兩位社會學(xué)大師的傳世經(jīng)典,宗教社會學(xué)的奠基之作;威廉?詹姆士《宗教體驗種種》:從心理體驗、經(jīng)驗角度看宗教,是宗教體驗化為日用;彼得·哈里森《科學(xué)與宗教的領(lǐng)地》、理查德·道金斯《上帝的錯覺》(獨家)、羅素《宗教與科學(xué)》、伊夫·金格拉斯《科學(xué)與宗教》:四位思想家促成科學(xué)與宗教的對話,頂級翻譯家翻譯,使信徒和非信徒,都獲得反思與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