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通常被認為是“老年病”,這是因為靜脈曲張的出現(xiàn)與血管內(nèi)的血液淤積、靜脈瓣功能受損有關,而老年人發(fā)生靜脈曲張的幾率比年輕人大很多,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血管彈性變差、血液循壞不通暢,但近年來靜脈曲張的患病人群正逐漸年輕化。 靜脈曲張的形成原因 年齡增大、懷孕、肥胖、遺傳、服用荷爾蒙激素、腹腔壓力增加及長時間坐、站立、步行、爬山等,容易使得腿部靜脈血管內(nèi)的血液無法順暢回流到心臟,堆積在下肢。 長此以往,腿部的靜脈血管會不斷擴張,此時靜脈瓣膜或許無法完全關閉,導致靜脈內(nèi)血液倒流,形成淤積。 靜脈曲張的治療 1、治療下肢靜脈炎或靜脈曲張的處方-倪海廈 (出自《傷寒論》--白芍甘草湯+炮附子+牛膝) 白芍40-50克、炙甘草40-50克炮附子20克牛膝20克。 水煎服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陽越于上.既用甘草干姜湯以復其陽.而攣急未解.明是津液不榮經(jīng)脈.但以芍藥甘草和之.而腳即伸.亦正所以救桂枝之逆也.此法試之頗驗.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 2、孕婦靜脈曲張 徐某,31歲,已婚。 初診:1959年7月,懷孕3月余,面色晄白,精神委頓,按其脈滑而無力,舌質淡苔薄潤。詳視其小腿部位,見有靜脈突起,曲張如蚯蚓然,顏色紫黑,用手摸得屈攣處,脹痛頗甚,且感到下肢沉重,同時食欲不振,精力疲乏,腰部時感酸楚,小溲頻數(shù)。按其胎位,較一般低下,小腹有下墜感。本癥系腎氣虛弱,下肢氣血郁滯所致。 治擬固腎益氣養(yǎng)血活絡法。 杜仲9克 、續(xù)斷9克 、狗脊9克 、五味子4 5克、 黃芪 9克、 白術6克、 白芍9克、 歸身6克 、制首烏9克 、絲瓜絡9克、 新會皮6克 上方加減服6劑后,腰酸癥狀已減,腿部靜脈曲張亦好,腿膝沉重感消失,小腹部不再有墜脹感。 征象好轉,再用補氣益血健脾活絡法以善其后。 黨參6克 、懷山藥9克、 白術6克、 茯苓9克 、新會皮6克 、五味子2.4克、 炒枳殼3克 、杜仲9克 2、下肢靜脈曲張伴血栓靜脈炎 2022年8月3號,山東周村周某某女61歲,下肢靜脈曲張反復十余年現(xiàn)因諸癥加重來診,來時患者左腿靜脈血管蚯蚓樣彎曲,紅腫、有硬結,疼痛,下肢沉重乏力活動站立則加重,患者去醫(yī)院診斷為下肢靜脈曲張導致血栓性靜脈炎需要手術治療,因手術畢竟有風險和創(chuàng)傷,患者拒接手術,所以來求助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患者乃:氣虛血瘀寒濕入里久瘀化熱 處方:用古方四妙勇安湯加二妙散加減; 方如下: 元參、當歸尾、忍冬藤、生甘草、蒼術、黃柏、赤芍、川芎、澤蘭、丹參、乳香、沒藥、土茯苓、黃芪、地龍、川牛膝、蘇木、桂枝、黃芪等連服30劑諸癥基本消失患者自愿繼續(xù)服用20天鞏固療效,最后患者欣喜告知已痊愈,此癥純中醫(yī)治療免去患者手術之苦,效果滿意!囑咐患者平時不要站立太久,平時可練習平躺勾腳尖等等,加以鍛煉和預防。 四妙勇安湯 【處方】元參、金銀花各90克,當歸60克、甘草30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脫骨疽。癥生手足各指,或生指頭,或生指節(jié)指縫,初生或白色痛極,或如粟米起一黃皰,其皮或如煮熟紅棗,黑色不退,久則潰爛,節(jié)節(jié)脫落,延至手足背腐爛黑陷,痛不可忍。現(xiàn)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性壞疽癥、栓塞性大靜脈炎屬于熱毒型或濕熱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連服十劑。藥味不可減少,減則不效。 【備注】本方所治之脫疽,為熱毒內(nèi)蘊,血行不暢所致。方中重用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元參滋陰清熱,瀉火解毒為臣;當歸活血和營為佐;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使。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二妙散 【處方】黃柏(炒)蒼術(米泔浸炒)各等分 【制法】上二味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主濕熱下注,筋骨疼痛,腳膝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下部濕瘡;以及濕熱帶下、淋濁等癥。 【用法用量】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湯加姜汁送服。表實體壯者,加酒少許佐之。 若氣虛者加補氣藥,血虛者加補血藥,痛甚者加生姜汁,熱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