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倫敦佳士德拍賣會上,一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橫空出世,以2.3億元人民幣的成交價驚動了世界。可是,時至今日,國內(nèi)收藏家卻依然笑不起來,因為他們的收藏的元青花根本不被文博專家認可。 
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高27.5cm 徑寬33cm,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chuàng)下了當時中國藝術(shù)品的最高拍賣紀錄 某藏家曾跟一位資深陶瓷鑒定專家開了一個小玩笑。知此專家定期前往報國寺淘寶,藏家狠心將一塊帶有完整圖案的元青花瓷片摔作甲乙丙三片,拿出甲片置于報國寺古玩店中,等待專家來尋。次日,藏家上門求訪,拿出丙瓷片請專家鑒定,專家搖頭晃腦,連呼民間不會有真正元青花。待藏家拿出乙瓷片,甲乙丙三片珠聯(lián)璧合,不差毫厘,專家啞然。一次文物鑒定會上,某博物館文物鑒定專家面對一瓷器連連稱贊,此時聽聞物主未繳鑒定費,立即改口稱贗品。后來,藏家不服,尋得該專家門下,小心拿出一張在故宮拍的元青花瓷瓶照片請專家掌眼,專家認定民間不會有元青花,稱此物為“文革”期間之仿制品,藏家大笑而去。 并非藏家有意跟專家過不去,面對自己拿血汗錢保護起來的“國寶”,某些文博專家信口開河,實在令人惱火。目前,文博專家公認的元青花存世僅三百件,散落在各國博物館中。專家們認為,除此之外,都是仿品,因此對民間藏品,一律否認。由此可見,文博界專家對元青花認識的有限和對民間元青花的偏見。
 而事實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間,因各地城市和道路建設(shè)等“掘地運動”,確有不少深埋地下的元青花重見天日,散落在民間。直到2005年那一次舉世矚目的拍賣,國內(nèi)民間的元青花開始逐步浮出水面。然而,面對這些無歷史記載、無傳承記錄的古瓷,專家的不認可,讓“名震江湖”的元青花收藏陷入了尷尬境地。 

元青花尉遲恭單鞭救主圖罐,1980年廣西橫縣出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橫縣博物館藏
其一,我國的元青花研究起步較晚,至今只有50余年。以往一直認為元代沒有青花瓷器,把元青花一直認作是明代青花,專家對元青花認識不足,以致不少專家根本看不懂元青花。另外,由于國內(nèi)博物館的元青花瓷器數(shù)量相對較少,這些年,多數(shù)專家所接觸的元青花實物十分有限,更不用說深入研究了,在這樣背景下,對他們的鑒定判斷一定十分有限。其三,元青花的珍貴性在專家眼里變成稀有性,想當然的認為,如此珍貴的元青花民間不可能有,以致對民間藏家擁有的真實元青花,在主觀上產(chǎn)生一種不信任感。面對一件不知來歷的元青花,他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懷疑和否認。 元青花云龍紋帶蓋梅瓶,通高47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13.6厘米,1980年11月江西高安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館藏 目前,元青花在民間不斷出現(xiàn),而這些沒有“戶口”的“私生子”,由于專家的不認可,無法“”認祖歸宗,更無法在進入拍賣“游戲”中。事實上,目前民間收藏的一定數(shù)量元青花中,也不乏精品。 不被認可的尷尬處境,致使不少元青花流失海外,甚至被損壞。目前,國內(nèi)很多被行家認可的元青花瓷器正在源源不斷作為現(xiàn)代工藝品銷往國外,讓不少民間藏家痛心疾首。因此,呼吁文博專家要與時俱進,加深研究,不斷提高鑒定水平,同時,在面對民間藏家的元青花時,切不可戴著“有色眼鏡”,就物論物,做到不誤判,不誤斷,給民間真實的元青花一個該有的“名份”,讓它們“認祖歸宗”。歡迎家人們轉(zhuǎn)發(fā)出去支持我們,讓更多人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