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幸福標準的執(zhí)著,讓我們的人生不斷被綁架進思維欲望念頭的漩渦,于是我們的身心就會隨著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最直觀的反映在情緒的極端。 所以我們?yōu)榱俗非蠛玫那榫w體驗,于是不斷通過外在的事物來取悅自己的頭腦,來迎合頭腦的需要,在頭腦二元對立的規(guī)律下,我們不斷把所有事物進行好壞對錯的分別,把人分為高低貴賤三六九等。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之中,我們看似在處理各種問題,實現(xiàn)各種目標,但實際上不過是在“想好怕壞”的邏輯框架下進行趨利避害。 這就造成了潛意識不安全的驅(qū)使下,我們總是提前把事情發(fā)展的結(jié)果作災難化的聯(lián)想。致使我們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恐懼不安,我們害怕說錯話,我們害怕做錯事,我們害怕被拒絕,我們害怕失敗和挫折,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心理停止了成長,人格停止了發(fā)育。 同時,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變得固化刻板而單一。所以,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很容易走極端。同事伴隨著選擇困難和拖延。 所以,在強迫狀態(tài)下,我們追求絕對的正確,我們對于頭腦正確標準之外的恐懼,會泛化在我們的行為上,為了應對這種焦慮,我們會單一而刻板地重復某種動作。 在抑郁狀態(tài)下,我們追求絕對的完美,這種完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美,而是頭腦對完美狀態(tài)的描述,所以我們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變得挑剔敏感。 我們總是不斷批判曾經(jīng)的自己,試圖讓時光可以重來,讓離開樹葉的葉子重新回到樹上,讓破鏡重圓,讓覆水重收,這本質(zhì)上不過是重復刻舟求劍的荒謬。 但在處于抑郁狀態(tài)下的我們處在全然無意識的狀態(tài),我們意識通道變得狹窄,所以我們看待問題變得負向極端,目之所及,皆是過往,所到之處,皆是絕望。這不僅僅是心理的障礙,也是身體的障礙,在身心雙重的煎熬下,我們漸漸地陷入絕望的深淵。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一蹴而就,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繩鋸木斷非一日之力。無論是焦慮癥抑郁癥,在最初的時候并不是病癥,而是情緒的表達,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覺知情緒傳達的信號,那么就能把它們扼殺在搖籃中。 所以,我們傳統(tǒng)中醫(yī)提倡治未病。所以在焦慮癥抑郁癥形成疾病之前,我們就需要把思維欲望和念頭納入意識的管控之內(nèi)。 人類發(fā)展到今天,在物質(zhì)極大滿足的當下,我們周圍充斥了各種的誘惑跟刺激,導致我們的欲望無限地擴張,我們的情緒無序地熵增,我們的意識無節(jié)制地透支,所以人類歷史走到今天,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今天一樣,對物質(zhì)的過度追求令人發(fā)指。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固執(zhí)地認為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某種標準之上。 這就造成我們活著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某種標準而活著,所以我們甘愿放棄人生旅途的風景,急匆匆地趕到目的地。生命就在渾渾噩噩中,來不及體驗,轉(zhuǎn)瞬即逝走向人生的終點。 我們甘愿放棄自己寶貴的自我意識,去奔赴集體無意識的懷抱,尋找被群體接納的虛妄的安全感。 《道德經(jīng)》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所以在物質(zhì)越豐盛,文明越發(fā)達的地區(qū),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問題更加的嚴重。 所以,是物質(zhì)錯了嗎?不是,是我們對待物質(zhì)的方式錯了。當今經(jīng)濟社會,我們不去否認物質(zhì)的意義,但如果過分執(zhí)著就會帶來反噬。幸福就會被綁架進各種條件中,那么得不到你會痛苦,得到后你又恐懼失去。 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我們生命的喜悅不是內(nèi)在的散發(fā),而是對才情名利的控制占有,我們喜歡的事物,也不是真正的喜歡,而是喜歡被自己占有的感覺。 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真的喜歡錢嗎?還是只喜歡錢在我這里?我真正愛一個人嗎?還是只喜歡這個人他能為我所愛? 如果你真的喜歡錢,那錢在誰家你都應該喜歡才對。如果你真的喜歡健康。那誰健康你都應該喜歡。 所以我們越是沒有的東西,我們更要給出去。比如說我沒有錢,我看到有錢的人,我給出去的是贊嘆還是記恨?身體有恙,我看到健康的人給出去的是祝福還是妒忌?我過得不好,我看到我的同學過得幸福,我給出去的是喜悅還是內(nèi)心的失衡? 換句話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是在向美滿、富足、健康靠近,而是我們一直在討厭財富、討厭健康、討厭幸福。如果你一直討厭一個東西,那么這個東西就會遠離你。 禪詩有言:北固樓前一笛風,斷云飛出建康宮。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細雨中。 沒有一朵花,從一開始就是一朵花,沒有一朵花,到最后還是一朵花。我們只管用心賞花,不問花的歸期,我們只管如沐春風,不問風的來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