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給君子提出了立身處事的三個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表明其對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有高度期待,希望有真正的君子來齊家治國平天下。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span>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立于社會。不懂得分析別人的言語,就不能了解別人?!?/span> 孔子強調(diào)君子要三知:知命、知禮、知言,這三個方面都非常重要。“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命”是天命,命數(shù)受之于天,決定著人生的窮達禍福、升降沉浮。人生所處的時代非常重要,如果時遇不佳,圣賢也將無所作為。孔子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著清醒的認識,雖然胸懷天下,卻難以施展抱負。但他認為,雖然人生的窮達無法完全由自己決定,但德行則完全取決于自身,所以應(yīng)當(dāng)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這正好與論語首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遙相呼應(yīng)。“不知禮,無以立也。”儒家非常重視“禮”,禮的精髓在于誠敬。《論語·泰伯》中孔子強調(diào)“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季氏》中孔子教導(dǎo)伯魚說“不學(xué)《禮》,無以立”,知禮守禮是人立于世的基本條件,孔子希望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尊崇“禮”、遵守“禮”,這樣社會才能和諧安定。“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言”為心聲,“言”有是非。心口不一者,如何辨別是與非?孔子《周易·系辭傳》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將要反叛的人,其言辭帶著慚愧,因為做壞事心虛。心中疑惑的人,其言辭混亂不清,講話支支吾吾。吉祥的人,言辭一向很少。急躁的人,言辭總是很多。污蔑善良的人,其言辭游移不定,閃爍其辭。喪失操守的人,其言辭自屈自卑,缺乏正氣?!睹献印す珜O丑上》也說,“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偏頗的言論,能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過激的言論,能知道它失誤的地方;邪曲的言論,能知道它背離正道的地方;躲閃的言論,能知道它理屈辭窮的地方?!爸浴辈拍堋爸恕保艜幻曰?、不上當(dāng)。知人先得自知,自知必須知命、知禮、知言??鬃訉⑦@段話作為告誡,其味無窮。編纂《論語》者把本章放在最后,其義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