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說,人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衰老、疾病、離別、憎恨、遺憾、不舍,統(tǒng)統(tǒng)都會來到我們的身邊,直到我們走向生命盡頭,歸于沉寂的那一天。 難道說,死亡,就是人生最終的結(jié)果嗎?是,也不是。 是,在于死亡代表了這一副軀體生命活力的終結(jié)。不是,在于死亡僅僅是表象。正如莊子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生的開始,意味著死亡的開始。死亡的時候,也意味著新生。這一代的人類離開了,新一代的人類就會出現(xiàn),循環(huán)輪轉(zhuǎn),生生不息。 唯有破開生死的表象,我們才能真正感知到生命的真諦。 02 《金剛經(jīng)》中有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在佛家看來,法,就是萬事萬物的表象。夢幻、泡影、露水、閃電,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事物。整句話的意思是,所有事物的現(xiàn)象,都是空幻的,也是生滅無常的。 比如說我們的人生,還未誕生,生命就不存在。已然誕生,生命就隨著時光而消逝,最終走到盡頭。生命消亡了,那它之前擁有的一切,存在的價值,就歸于虛空了。 可以這樣理解:虛空——誕生——死亡——回歸虛空。 我們都記得自己的爺爺奶奶,盡管他們離世了。等我們這代人也離開了,那就沒有人記得我們的爺爺奶奶了。等于,他們就跟沒有來到過這個世界一樣。 03 對于人生,《金剛經(jīng)》中還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span> 我們所看得見的一切表象,統(tǒng)統(tǒng)都是虛無、荒誕的東西。哪怕是我們所珍視的房子、車子、金錢,早晚有一天會消失不見。 房子,有破舊的那一天;車子,有報廢的那一天;金錢,有花光的那一天;萬事萬物,都有塵歸塵、土歸土的那一天。 為什么《金剛經(jīng)》要強(qiáng)調(diào)“虛妄”?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人生是短暫的,所糾結(jié)的一切是毫無意義的,不如放寬心,去過好這一生。 無數(shù)人都害怕死亡,可他們都忘了一點(diǎn),再怎么害怕死亡,最終也會走向死亡。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界的生物法則。 道家圣人老子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diǎn):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從來都不是仁慈的,永遠(yuǎn)都將萬事萬物,當(dāng)成了芻狗(芻狗,指的是祭祀用的祭品),讓他們自生自滅。 這“自生自滅”,不就是上文談到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嗎? 04 死亡只是表象,人生最深層次的意義,只跟這一點(diǎn)有關(guān)——虛空。 如果你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那你就不會相信什么神神鬼鬼的東西,人死了,就會被火化,成為了一堆灰燼。如此,便回歸到虛空當(dāng)中。 如果你是堅定的唯心主義者,那你就只會相信自己心中所想的一切,人死了,塵世間的一切跟自己再無關(guān)系。如此,便回歸到虛空當(dāng)中。 不論是唯物主義哲學(xué),還是唯心主義哲學(xué),都認(rèn)為人死后的歸宿,便是回歸虛空。那什么是虛空呢?可以理解為,一場空。 什么帝王將相,什么千古霸業(yè),什么興衰更替,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更何況,這一切都跟普通人毫無關(guān)系。普通人,更容易一場空。 再有錢,也帶不走;再有權(quán),也無法千秋萬代;再有地位,也無法永遠(yuǎn)強(qiáng)大;再有能耐,也終究有英雄落幕的那一天...... 大人物的歸宿,跟普通人的歸宿,都一樣,那就是回歸到虛空當(dāng)中。
05 談到這里,有人會說,人活著的時候,不是存在各種差距嗎? 這種差距,就是上文談到的“虛妄”。你窮,他富,難道你就永遠(yuǎn)貧窮,他就永遠(yuǎn)富有?這是不可能的。窮與富,終究會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 你低低在下,他高高在上,難道你就永遠(yuǎn)低人一等,他就永遠(yuǎn)高人一等?這是不可能的。在天道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對于人生的感悟,漢高祖劉邦說過這樣一番話:“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意思是,我出身底層,卻可以提著三尺青鋒平定了天下,這不就是天意嗎?天意讓我興,那我便興,天意讓我亡,那我便亡,哪怕是扁鵲再世,也無法改變什么。 生老病死,如此而已。人生的終極意義,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