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河上公本】 道沖(注:通“盅”)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注本】 道沖(注:通“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甲本】 道盅①,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始(似)萬物之宗。銼(挫)其,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乙本】 道沖(盅),而用之有(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挫)其兌(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注釋】 ①道盅:傳世版為“道沖”。《說文解字》:“盅,器虛也”。“盅”的意思是中空的器皿,引申為虛空之意?!皼_”字表示“空虛”的義項,其古字為“盅”。因為今人大多把“沖”理解為“沖涌”,而忽視其“空虛”之義。所以傳世版中的“道沖”,很多人錯誤理解成動詞,斷為“道沖而用之”。 【譯文(甲本為準(zhǔn),乙本參照)】 道是虛空的,既用之不窮又不會盈滿。它像深淵一樣幽深,好像萬物的根本。它挫去萬物的鋒芒,平息它們的紛爭,調(diào)和它們的陰陽,統(tǒng)一它們的細(xì)微毫末。它是那么清澈純凈,卻好似若有若無。我不知道它由誰所生,只知道在萬物出現(xiàn)之前它就已經(jīng)存在了。 【解析】 道是什么,在前面章節(jié)中老子說它是可以被描述的,但受制于客觀環(huán)境每個人感悟到的道都不一樣。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感知,它就像一個大容器,沒人知道它包羅了多少東西,因為怎么用也不見少,不用也不見其滿溢,他無比深邃浩大,它作用于萬物,讓萬物能和諧共生,我們不知道它是從哪里來的,只知道有萬物的時候它就已經(jīng)存在了,萬物以它為宗始。 ![]()
第5章 【河上公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注:古時的風(fēng)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王弼注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注:古時的風(fēng)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甲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②與?虛而不屈,動而俞(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乙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愈)出。多聞數(shù)窮③,不若守于中。 【注釋】 ③多聞數(shù)窮:聞,見聞,見識。老子在德經(jīng)篇中提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不出于戶,以知天下”“塞其?,閉其門”等觀點,由此可見他是不認(rèn)同博學(xué)多聞的,可推斷出此處的意思應(yīng)是見識越多越博學(xué)知道的“道”就越少。 【譯文(甲本為準(zhǔn),乙本參照)】 天地不以仁愛來對待萬物,它對待萬物和祭祀用的草狗一視同仁;圣人不以仁愛來治理天下,他對待百姓和草狗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fēng)箱,虛靜時不會滿溢變形,鼓動時用力越大風(fēng)出得越多。見聞越多對道的認(rèn)知就越匱乏,還不如持守虛靜。 【解析】 圣人以百姓為芻狗,我們歷來都是理解為不過多干預(yù),不偏愛,這其實是美化了的,老天爺對自然資源的分配都是不均衡的,何來一視同仁?。「螞r真實的統(tǒng)治!天生資源不均,如果對弱勢群體不進(jìn)行救助,任其自生自滅然后換來社會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即“適者生存”,確實看起來像符合天道,符合天道的就一定符合人道嗎?誰都不愿意成為被放棄的那一個吧,可可西里的狼都知道攔車討食,我們也給了它“人道救助”,我們用“仁”讓它活了下來,如果遵循天道,就像喊著“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專家一樣,把它扔回野外不管,那等待它的將是什么?世界需要適當(dāng)?shù)娜蕫?,我不贊同道是“不仁”的這個觀點,或許“不仁”并不再適合當(dāng)下社會背景了,畢竟現(xiàn)在互助有愛才是煙火人間! ![]()
第6章 【河上公本】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王弼注本】 谷神不死,是謂元牝(pìn)。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甲本】 浴(谷)神不死①,是胃(謂)玄牝②,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勤)。 【乙本】 ?。ü龋?/span>神不死,是胃(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勤)。 【注釋】 ①谷神:谷,山谷,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這里指天地之間山川河流。神,神:指天地靈氣聚合而成的神識,即人的神識、元神。古人認(rèn)為元神是不滅的?!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②牝:指雌性,這里是母親,起源的意思。 【譯文(甲本為準(zhǔn),乙本參照)】 山川河流和元神都是不會消亡的,這就是玄妙大道的母親。這個母親的生育之門就是天地的起源。它的存在是綿綿不絕不會消失的,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注解】 古人認(rèn)為什么是不生不死的?當(dāng)然是天地永存靈魂不滅了。靈魂不滅就會反復(fù)輪回,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始,生死是同一的,只不過是狀態(tài)的不同而已。所以“谷神不死”可以解釋為天地不滅靈魂不死的意思,這不生不死的谷神也是大道所依存的母體,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有了萬物的綿綿不絕的轉(zhuǎn)換。 ![]() |
|
來自: 奇花一朵朵 > 《國學(xu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