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眼睛如何,反映了一個人的智商;嘴巴如何,反映了一個人的情商。 眼睛,那是用來“察言觀色”的,自然就是智商的體現(xiàn)。嘴巴,那是用來“與人交往”的,自然就是情商的反映。 在人情社會,一個人的智商如何、情商如何,恰恰決定了此人的前途和命運。多點磨礪自己的眼睛和嘴巴,才是吃得開、混得好的關(guān)鍵。 一、眼睛如何“看人識人”,決定了你的處境。 人在江湖,我們不得不跟別人相處。問題是,相處的時候,我們該采取什么策略呢? 相處的策略,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時變化的。這人是君子,我們就采取以禮相待的策略,這人是小人,我們就采取提防的措施。 別人究竟是君子,還是小人,不會主動說出來,而需要我們細細觀察。這個時候,“看人識人”的本事就顯得很重要了。 為什么古人強調(diào)“聽其言,觀其行”?聽其言,就是從他的話語當中,得到某些重要的信息;觀其行,就是從他的舉止當中,看清楚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越想爬上一定的位置,越需要練就“看人識人”的本事。你想想,如果你是領(lǐng)導(dǎo),卻不懂得看人識人,不就容易被人取代了嗎? 這是一個虛偽的世界,人類也是虛偽的生物,能不能看破虛偽的城府,摸透別人的底細,就需要看我們的本事了。 二、眼睛能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決定了你的人生上限。 《教父》中有一句名言:“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zhì)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zhì)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今天發(fā)生了一件事,你一下子就看透了背后的潛規(guī)則,那你就是聰明人。反之,他一輩子都看不透背后的潛規(guī)則,那他就是糊涂蟲。 在這個“割韭菜”的年頭,聰明人被割韭菜的概率,會比較低,而糊涂蟲被割韭菜的概率,會比較高。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就拉大了嗎? 舉個例子,為什么老板要跟你說“要把公司當成家”?表面上,是告訴你,你是公司的一份子。實際上,是為了PUA你,讓你乖乖聽話,努力加班。 這個世界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都沒有我們所看到的那么簡單。江湖中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暗藏?zé)o數(shù)深意的。 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人,基本不會缺錢。而無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人,基本都特別貧窮。 三、嘴巴如何“與人打交道”,決定了你的人緣。 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老實人,不僅嘴巴笨,還不懂得與人打交道,以至于他們處處受挫,跟別人的關(guān)系越處越糟糕。 老實人嘴巴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們沒有弄懂說話的“秘訣”——要以“人性”為基礎(chǔ),去說每一句話。 領(lǐng)導(dǎo)問你,他這次演講如何?如果你回答,這里有問題,那里有毛病,領(lǐng)導(dǎo)絕對會把你當成眼中釘和肉中刺。反之,你回答,這里有道理,那里有深意,領(lǐng)導(dǎo)絕對喜笑顏開,認為你會做人。 親戚問你,近段時間過得如何?如果你回答,有房有車,孩子優(yōu)秀,賺了不少錢,那親戚絕對會仇視你。反之,你回答,過得一般般,沒有任何的波瀾,相信親戚就會跟你套近乎,對你特別友善。 領(lǐng)導(dǎo)問你好不好,就是想聽到你的贊揚。親戚問你過得如何,就是想知道你過得沒有他好,以此讓他得到心理安慰。這,就是“人性”。 說話之前,先考慮清楚別人的目的,再結(jié)合人性,進行闡述,自然左右逢源。
四、嘴巴能不能“守口如瓶”,決定了你是否活得安穩(wěn)。 海明威說過,我們花了兩年學(xué)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xué)會閉嘴。 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閉上嘴巴,比隨便亂說話,要有用得多。侃侃而談的,未必是聰明人。懂得閉嘴的,絕對可以笑到最后。 東漢末年的楊修,謀略不在司馬懿之下,但他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看破而又喜歡“說破”,讓曹操難堪,逼得曹操不得不殺了他。 反觀司馬懿,日??s頭烏龜,別人不問他,他也不說話,就跟悶葫蘆一樣。就是這樣的司馬懿,笑到了最后,奪了曹魏的江山。 為什么保持沉默,會有如此效果呢?兩點。首先,你不說話,別人摸不透你的底細,就不敢輕易對你做什么;其次,你保持沉默,別人覺得沒有威脅,就不會對你下手。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嘴巴太多的人,都容易倒霉。就連某前首富,也因為嘴巴太多而得罪人,被人整了。所以說,低調(diào)點,多沉默,不說破,處境才會更安穩(wěn)。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