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老人,抱怨自己的子女,如何不孝順,如何不學(xué)好。 似乎老人的眼里,都是子女的錯。 殊不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子女混得如何,是否孝順,和父母的言行舉止,是一脈相承的。
大部分不孝順的子女,都是當(dāng)初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前后存在很強的因果關(guān)系。 01 子女無能,是因為父母“太行”。 子女孝順,一方面是有善良的心,一方面是有孝順的能力。 僅僅有孝心,能夠為父母擔(dān)憂,也常常陪伴父母,但是子女口袋里一分錢都沒有,用什么來盡孝? 想一想,父母和兒女相伴過日子,下一頓的米都沒有了,這孝道,豈不是一個笑話。 在二十四孝里,有“臥冰求鯉”的典故。王祥為了給母親做魚湯,就在大冷天,用身體把冰面融化,得到一條魚。 故事很感人,但是從經(jīng)濟(jì)的角度看,王祥家庭富有,能夠掏錢去大街上買一條魚,豈不是兩全其美? 我們 還可以設(shè)想,要是王祥在冰面上待久了,導(dǎo)致感冒生病,這是得不償失的;若是冰面崩塌,王祥掉落水里,恐怕父母會因此愧疚一輩子吧。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span>父親很厲害,子女會有樣學(xué)樣,也變得厲害。 別忘了,這俗話還有下一句:“狼母多兔兒?!?/span> 父母太能干了,什么都大包大攬,狼一樣的父母,也會養(yǎng)出兔子一樣的子女。失去了狼性的兒女,在狼群里,還怎么混?如何去適應(yīng)社會的叢林法則。 在《金牌調(diào)解》節(jié)目里,26歲的女兒小張,對父母說了這樣一句話:“千里馬是能跑遠(yuǎn)的,只不過你沒有把它喂飽?!?/span> 小張五次考研失敗,就是一直不愿意去找工作,讓父母焦慮不安??墒?,父母只是說一說而已,不會真的對女兒斷供。 父親說:“我是支持她在家里考研的,但是現(xiàn)在歲數(shù)大了,不行了?!?/p> 當(dāng)父親意識到自己支持不了子女的時候,其實子女已經(jīng)有了惰性,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啃老是理所當(dāng)然。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子女孝順,談何容易? 最好是,當(dāng)子女成年后,逼著他們獨自去奮斗,斷了對他們的供養(yǎng)。子女能覓食了,不啃老,反過來看,也是對父母的孝順。 02 子女互害,是因為父母“偏心”。 家和萬事興。道理,路人都知道。 可是很多父母,把道理說得一套一套,但是行動上卻是另一回事。 有了幾個子女,絕對一碗水端平,這是做不到的,但是相對做到,是可以的。 父母真正缺乏的,是“和子女溝通、征求大家的建議”。 見了太多的父母,認(rèn)為自己的錢,就應(yīng)該如何花,應(yīng)該給誰。從來都是單方面做主,擺出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重男輕女,引發(fā)女兒的不滿,從而女兒見到大家,就是罵罵咧咧,家庭就亂了。反過來,父母過分疼愛女兒,會引發(fā)兒子的不滿。 就拿我的外婆作為例子。 外婆年輕時,靠一家小店為生,有七個兒女。兒女長大后,外婆也慢慢有了一些積蓄。 外婆七十多歲的時候,把一部分積蓄給了大孫子。因為大孫子要去外地讀書,需要一大筆學(xué)費。 外婆八十多歲的時候,積蓄都給了小兒子,主要是安排小兒子保管。 九十多歲的時候,養(yǎng)老的問題就來了。小兒子把錢花掉了,也對不上數(shù)。大孫子已經(jīng)遠(yuǎn)走高飛,哪能隔代來孝順? 沒有得到好處的人,都認(rèn)為:“我啥都沒有,還是給得到錢的人管老人吧。”說話的時候,理直氣壯。 為什么外婆不把錢留下來,安排自己最后的幾年時光呢?為什么外婆拿起給子孫的時候,不和兒女商議呢?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樣的古訓(xùn),父母需要知道。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被薄待的氣憤不已,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指望兒女,好難啊。 03 子女作惡,是因為父母“無德”。 大概是春秋時,陳留縣有一個叫孫元覺的孩子,從小知書達(dá)理,尊敬長輩。 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父親要把病重的爺爺,送到深山老林。 孫元覺暗中尾隨,到了深林里。 父親把爺爺拋棄后,把背爺爺?shù)闹窨?,也一并扔掉了?/p> 孫元覺趕緊把竹筐撿起來,要帶回家。 父親大吃一驚,罵:“如此晦氣的東西,拿回家干嘛?” 孫元覺說:“等你有爺爺那么老了,也生病了,我就用竹筐背你到深山。免得到時候,我還要重新編竹筐?!?/p> 父親頓悟,把爺爺帶回家...... 古人云:“孝于親則子孝?!?/span> 父母對爺爺奶奶,咬牙切齒,還隨意拋棄?;仡^安排兒女:“你們以后,要孝順父母?!边@不是無稽之談嗎? 父母無德,卻苛求子孫有德,這是很過分的,違背了“上行下效”的因果定律。 子女的模仿能力很強,其中就包括孝道的模仿。 04 一個家庭,子女孝順,是幾代人互動互助的結(jié)果。 當(dāng)孝道缺失的時候,大家都要反思自己,糾正自己。 作為兒女,要記住《弟子規(guī)》中說的一句話:“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span>及時提醒德行不好的父母,起到警示作用。 作為父母,要記住“父母之愛子,計當(dāng)深遠(yuǎn)”,要考慮自己老了,會過什么樣的日子;從現(xiàn)在開始,就對家庭的一切,以身作則。當(dāng)下什么都不缺,身體也不錯,但是未來不是這樣的。 父母怎么育兒,子女就怎么反哺,一報還一報,因果不虛。 父母們,與其責(zé)怪子女不孝,不如問自己,何德何能。 愿天下人,種善因,得善果,諸惡莫作。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jìn)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