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洞察到了一個事情,一個人做出高認知的行為,其背后的認知并不是簡單的與其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程度一致,很可能比這個行為背后的認知,要高出這個認知的幾個檔次。 比如,一個人的某個行為反映出的認知是1000分,但是他背后對這件事的實際認知可能是10000分。 這里面的這么大的差距在哪里? 穩(wěn)定性。 舉個例子: 一個吸了20年煙的人戒煙,你以為他的認知僅僅是知道吸煙有害健康這么簡單嗎? 他能戒煙成功,大概率是他親身經(jīng)歷或者見識到吸煙已經(jīng)造成的危害事實,對他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比較巨大的震動。 因為戒掉成癮性的東西,需要的不僅僅是知道這件事不好這么簡單。 比如戒煙這個行為反映出的認知是100分。 但是,光知道吸煙有害健康或者光知道一些具體吸煙的危害知識的這100分認知,并不能達成戒煙成功100分的行為。 這至少需要1000的認知。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因為持續(xù)的穩(wěn)定性。 100分的認知,可能會帶來當(dāng)下100分的行為,認知會產(chǎn)生相匹配的行為,但是大多數(shù)只是短時間事件。持續(xù)100分的行為需要額外的高認知補償。 也可以說,你有1000分的決心,才可能會有100分的行動力。 如果用能量角度來說,100分的行為需要100分能量,但是持續(xù)100分的行為是能量的累計,那就不僅僅是100分這么少的能量能滿足的了。 這個點大家可以細細體會,有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