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個社會學名詞,低欲望。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低欲望是一個描述社會中的人們,在消費、婚姻、生育、工作等方面欲望降低的現(xiàn)象的概念。 低欲望社會,人口減少,老齡化。年輕人對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等傳統(tǒng)消費和生活方式失去興趣,更傾向于過簡單、安逸、自我滿足的生活,以及宅文化盛行。 如果我們逐條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的底層和中產(chǎn),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底層和中產(chǎn),已經(jīng)逐漸往“低欲望”這個趨勢靠近了。 中老年人,由于上了年紀,人生已經(jīng)固定了,看不到希望,所以他們低欲望,這很正常,為什么連年輕人也低欲望了呢? 我想,在內卷極其嚴重,而又壓力山大的生活當中,哪怕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也會變得暮氣沉沉,沒有了該有的沖勁和欲望。 02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在內卷嚴重的當下,究竟是底層率先低欲望,還是中產(chǎn)率先低欲望?其實,是中產(chǎn)率先低欲望。 中產(chǎn)跟底層不同,他們有著一定的資產(chǎn),也有著一定的投資、購買能力,但他們又缺乏人脈、背景、靠山,所以他們處于不上不下的尷尬地位。 在中產(chǎn)的基礎上,還存在“偽中產(chǎn)”。所謂的偽中產(chǎn),指的是,在大城市高位接盤買房,負債累累,但進入到了城市圈子的有房人群。這類人,壓力會更大。 中產(chǎn),相比于底層,更敏感地發(fā)現(xiàn),在內卷嚴重的環(huán)境中,不論投資多少,都會打了水漂,不會有任何的波瀾。在一番權衡后,他們就會盡量收斂投資欲望。 偽中產(chǎn),相比于底層,由于多了一大堆的負債,所以他們不得不在職場中內卷。當他們內卷失敗,被職場優(yōu)化,賺不到錢的時候,那他們就會賣掉房子,及時止損。 如果你經(jīng)常留意二手房市場,應該會了解到,如今的二手房市場,出現(xiàn)了賣家遠多于買家的情況。就是說,賣房的人,遠多于買房的人。以至于,二手房價格一降再降。 偽中產(chǎn)無法通過房子躺贏,反而被房子拖垮了,那他們就有可能躺平。 03 談完了中產(chǎn),我們再來談談底層。 底層的人群,沒房沒車,外出打工,乃是妥妥的工薪階層。一般來說,家境不好,而剛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就處于底層的階段。 就拿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來說,相信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大學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說,供大于求,或者求大于供,就會導致市場失衡。崗位的數(shù)量有限,而大學生的數(shù)量一年比一年多,那就會“求大于供”,導致內卷、失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幾百上千人爭一個崗位的情況。你想想,1000個人爭1個崗位,不就注定有999個人失敗,而只有1個人成功嗎? 誰能保證,自己就是唯一成功的那個人呢?沒有人可以保證。唯一可以保證的是,落榜、失敗、被淘汰的人,占了大多數(shù)。 一旦底層的年輕人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在內卷中獲益,付出了也沒有收獲,那他們就會選擇低欲望,不再對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些事感興趣。 不是他們不想做這些事,而是他們做不到,就只能選擇放棄了。 04 很多人會說,你說內卷淘汰了不少人,不還有那么多人內卷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懂一個邏輯:在“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環(huán)境當中,參與內卷和被內卷淘汰的人,是成正比的。 舉個例子。昨天有100個人參與內卷競爭,上岸率是1%,那就是1個人上岸,99個人被淘汰。今天有1000個人內卷,上岸率也是1%,那就是10個人上岸,990人被淘汰。 就跟“五五分流”的中考是一樣的,不管你今年中考多少人,反正就是按照“比例”進行篩選。只要比例不變,就注定有50%的孩子讀高中,50%的孩子去職校、工廠。 隨著上岸的概率越來越低,就跟買彩票一樣,無數(shù)人拼命了多年,依舊是一場空,那底層和中產(chǎn),難免會失去對于人生的希望,變得低欲望。 人生的希望,比鉆石、黃金還要珍貴。 05 寫到最后 競爭越來越大,而損失越來越大,收獲越來越少,哪怕是再傻的年輕人,也都會停下來,及時止損。 上文談到,低欲望社會中的人們,傾向于過簡單、安逸、自我滿足的生活,以及宅文化盛行。 如今的中年人,是否傾向于簡單、安逸、自我滿足的生活?如今的年輕人,是否更偏愛于宅文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說,內卷時代下的低欲望,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趨利避害”的人性的唯一選擇。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