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具備閱讀理解能力,沒有這個能力閱讀質(zhì)量就沒辦法保證。只靠閱讀行為根本做不到提升閱讀能力。一味提倡閱讀行為,其實是很低效和不確定的做法,或者說是不專業(yè)的表現(xiàn)。 *課堂最多是引路,習慣要考學生自覺養(yǎng)成,有了習慣的積累才會有擅長,擅長之后才會外顯為興趣(這里,還看個體的選擇)——也就是說,興趣的出現(xiàn)是一種個體化的,不確定性的、隨機性的、超出課堂管控范圍的情況。在這個前提下,把寶押在興趣上,期望學生能學好語文,其實和面對一個嬰兒,幻想他能光宗耀祖一樣不現(xiàn)實。*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有指導責任,所謂的“博中指精”,摒棄一些對學生沒有營養(yǎng)的消遣類讀物也是應盡的職責——當然,這種指導其實要根據(jù)社會價值導向、個人學養(yǎng)和學生特點來具體區(qū)分。*凡是離開語文學科教學的言論,都是意圖通過擴大語文的邊界來為他們之后渾水摸魚的行為做鋪墊的。 * 很多存在于語文學科里的不良教學現(xiàn)象,在這一輪課改的騷操作下,不但沒有用得到糾正和改善,反而愈演愈烈了,除此之外,更滋生很多無中生有,糊里糊涂,指鹿為馬的亂彈琴。放棄傳統(tǒng),西式爐灶。虛頭巴腦,生編亂造。蠅營狗茍,群魔亂舞——本輪課改的顯著特征。目前的語文課標是一群烙西式大餅的專家編寫出來的。語文已死,語文人只不過是傀儡行尸罷了!* 我國目前的不少“課程專家”對課程的認識程度其實很低,只停留在轉(zhuǎn)譯販抄的階段而已,但這不妨礙他們借詞扯旗忽悠,利用人們對課程不了解的這個信息差大撈特撈。 * 缺乏問責制的教育改革,只能淪為魑魅魍魎、又鳥馬戶之流蠅營狗茍的撈金窟。實踐不了的,不過是鑿空之論罷了,把寶壓在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啟示上,結果只能陷在“自己越想越對”的死循環(huán)里。說白了,所謂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其實是無數(shù)理論的與一種實踐的切合于某一點。也就是說一種理論只能解釋某一點或某一條線的實踐過程。凡事妄想一招包全部的萬能想法,都是胡扯。* 根據(jù)奧卡姆剃刀的原則,有一個語文學科就已經(jīng)夠了。根本不需要擴容到學生一生的“教育目標”,語文課程就是一個歪詞而出的東西,添加了那些不能在基礎教育階段完成的任務就是糊弄人罷了。至于那種“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母語”論調(diào)其實恰恰暴露了撰文者的無知。試想一個只從部分文獻中對語文學科有零星了解的人,怎么養(yǎng)樣才能在這個學科中拔得頭籌而不露怯呢?肯定是要引進一個這個學科之外的概念,并反復強調(diào)這個概念是多么多么重要,這樣才能確立他或她獨特的權威地位。所謂語文課程,文本解讀和其他一些幺蛾子概念XX語文之類的概莫能外。 * 課程理論可以看,但要知道那是美國體制下分權產(chǎn)生的權宜產(chǎn)物,不懂得美國教育的發(fā)展,談課程就是瞎咧咧。 * 我看美國教育哲學的流變情況,有一個感覺,就是就像美國兩黨輪流執(zhí)政一樣,總是在不同流派之中互相傾軋而前進,他們沒有什么持續(xù)的傳承。所以很多東西可能只是一時的風潮,并不等于這個風潮能解決本質(zhì)的問題,很多時候更多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 *離開“基礎和基本”,不談學科要求,單拎“語文”兩個字出來,說“言語”或“語言”其實毫無意義——說白了是一種外行的做法。一個外行的“反思”再怎么有啟發(fā),終究也是一種外行的反思,也只能對行外人有啟發(fā)有意義。而就目前情況而言,很多所謂的語文研究專家,其實只不過是一些帶著“高帽子”的外行人。 往期回顧 閑言碎語 續(xù)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