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毛姆曾說:
人性是什么? 從心理學(xué)角度看,人性是指人類最原始的本性。 在心理學(xué)的一個獨立分支,即人性心理學(xué)(Psychology of Human Nature),學(xué)者們探索人性,企圖掌握人類的心理模式,探究人的心理行為和個性如何成長等問題。 然而,你真的理解人性嗎?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東方還是西方,杰出的文學(xué)作品均致力于探索人性。 ![]() 日本知名偵探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提到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廣為人知的格言源自《論語》,許多人在青少年時期就通過學(xué)校教育而熟知這一句。 盡管我們在年少時期就已經(jīng)對這句話進行了認真學(xué)習,但許多人在歲月流逝后仍未能深刻理解其含義。這是因為他們還未能真正理解人性。 當人們誤解自己或不了解自己時,常見的反應(yīng)是感到憤怒并急忙為自己辯解。然而,一旦你理解了人性,你就不會這樣做。 心理學(xué)中有一個現(xiàn)象稱為自證陷阱(Self certification trap)。 我們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人:這些人非常頑固,對自己的看法堅持不渝,即使面對直接的證據(jù)表明他們錯誤,他們依然固執(zhí)己見。 ![]() 換言之,人的天性就是固守己見,即便有確鑿的證據(jù),他們也不愿改變。 因此,一旦理解了這種人性,就無需與那些誤解你的人爭辯,因為他們的偏見源于自身,與事實的真相無關(guān)。 今天,我們將探討六種表現(xiàn)出對人性深刻理解的特質(zhì),實際上,95%的人對此并不了解。 1. 人的本質(zhì)是追求利益和避免傷害 人雖然是高等動物,但仍屬于動物范疇。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jīng)提出,
因此,在資源豐富時,人們可能會相互寬容,考慮他人。 ![]() 但一旦資源稀缺,出現(xiàn)資源不足的情況,人的基本生存本能就會被激發(fā)。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為了實現(xiàn)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便是這種情形的表現(xiàn)。 在歷史上的饑荒時期,人們甚至會為了生存而采取極端行為,如易子而食。這些都是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的例證。 2. 人具有從眾心理 在中國文化中,從眾心理被形容為隨波逐流。 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包括愛與歸屬感。 這意味著,人們天生希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并成為某個群體的一部分。這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需求。 因此,當一個人與群體不合時,他會感到強烈的社會壓力。 ![]()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部分人往往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是傾向于順應(yīng)潮流。 在全球范圍內(nèi),無數(shù)人把一生都致力于尋求與眾不同。 然而,他們未曾意識到,尋求與眾不同本身也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群體。那些渴望獨特性的人,常常會與追求相似目標的人群交往。 例如,許多搖滾樂愛好者常常蔑視流行音樂,但實際上,他們自己也構(gòu)成了一個雖小眾但確實存在的群體。 3. 自律未必能帶來自由 最近幾年,健身和身體管理已成為許多城市女性的日常。在這一領(lǐng)域中,“自律帶來自由”的觀點逐漸流行。 但是,自律真的能帶來自由嗎? 自律是否意味著在勞累的工作之后,還要強迫疲憊的身體去健身或?qū)W習? 或者,在饑餓難耐時依然忍住不吃一口飯? 顯然,自律在本質(zhì)上是對自我的欲望進行壓制。 但事實并非總是這樣,很少有人意識到抑制欲望本身同樣是一種欲望。 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看,這解釋了為什么一些人越是自律就越感到焦慮。 事實上,較為理想的做法是順其自然,常言道,急不得,適度保留一些欲望,能使生活更加輕松。 4. 人們總是偏愛聽到好話 歷史上,有如魏征這樣敢于直言的忠臣,也有和珅這樣的油腔滑調(diào)的貪官。 魏征雖說真話,但在李世民面前總是小心翼翼,擔心一言不慎就會丟掉性命。 而和珅雖是貪官,卻因為巧妙的甜言蜜語而一直安全無事,直至乾隆帝駕崩才被罷免。 ![]() 為何人們普遍喜歡聽到好話呢? 心理學(xué)解釋稱,這是因為被尊重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 每個人都希望在社交圈中得到尊重和認可。當有人提出真實卻可能令人不悅聽的意見時,通常不會被接受,甚至會讓當事人惱羞成怒。 5. 人無法完全地感同身受 在心理學(xué)領(lǐng)域,理解他人的能力通常被稱為同理心(empathy)。 但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無論一個人的同理心有多發(fā)達,他都無法完全體驗到另一個人的經(jīng)歷。 在心理學(xué)中存在一個名為“投射效應(yīng)(Projection effect)”的概念,它描述了一個現(xiàn)象: 個體傾向于將自己的觀點、性格和情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 因此,個體理解他人的能力,不僅取決于其同理心的強度,還受到個人的知識、視野以及對他人的情感深度的影響。然而,許多人并不理解這一點。 在遭受痛苦時,人們常常會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期望得到他們期待中的回應(yīng),但最終往往是以失望告終。因此,不應(yīng)過度依賴他人的同理心。 6. 人際關(guān)系的利益本質(zhì)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指出:
從社會心理學(xué)的視角分析,司馬遷的這番話頗有道理。 世界上的人際關(guān)系從本質(zhì)上講,無非是基于利益的互動。 在父子關(guān)系中,很多父母生育子女是為了延續(xù)家族或為晚年提供保障。 此外,從孩子降生之日起,許多父母就開始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期望強加給子女,甚至操縱他們的生活。 有的父母還會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有時甚至通過道德綁架的方式來實現(xiàn)。 在友誼關(guān)系中,基于利益的聯(lián)系同樣普遍存在。 ![]() 即使是真摯的朋友關(guān)系,雙方也不可避免地會有利益往來。 例如,一個朋友是否能為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與之相處是否讓你感到快樂。 婚姻關(guān)系亦是如此,從法律角度來看,婚姻涉及的是權(quán)利、義務(wù)、責任和財產(chǎn)等方面的利益關(guān)系。 即便是深愛彼此的伴侶,也難免在關(guān)系中尋求某種利益,無論是情感上的陪伴還是其他形式的支持,歸根結(jié)底,每個人都有所尋求。
|
|
來自: 新用戶41015886 >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