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器 青銅酒器,按用途分為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此外還有禮器。形制豐富,變化多樣。但也有基本組合,其基本組合主要是爵與觚,或者再加上斝,同一形制,其外形、風(fēng)格也帶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烙印。 周朝時,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壺。這種青銅酒器的格式和規(guī)格一直沿襲到清代。
“爵”古代飲酒器。相當(dāng)于后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銴, 口上有兩柱,下有三個高足。也有少數(shù)爵為單柱或元柱,還出土過罕見的方腹的爵。青銅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戰(zhàn)國時已很少見。商前期的爵為平底,二柱很短,并緊靠流折。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為凸底,柱離流折較遠。飲酒器通稱為爵。
夏朝 二里頭文化期乳釘紋爵 高22.5厘米,流尾長31.5厘米。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銅酒具。1975年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出土?,F(xiàn)藏偃師縣文化館 
夏晚 管流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jì)-前16世紀(jì)),敞口弧沿,雙翼上展,狹長的器身下設(shè)有假腹,上有數(shù)圓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側(cè)帶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狀裝飾。腹飾簡單的乳釘紋、弦紋。爵和角都是用于飲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則無流而具有若尾的雙翼。此器形似角而帶有管狀的流,屬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見。這件管流爵是1959年上海博物館在銅爐前搶救下來的,當(dāng)時足部已經(jīng)不知所在,現(xiàn)在的棱形足是根據(jù)腹部的痕跡后加上去的。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商早 獸面紋單柱爵高17.9厘米,長14.3厘米,銅爵多有雙柱,單柱爵十分稀少。商代飲酒之風(fēng)盛行,爵是最為常見的禮器之一 。比起晚期的精美繁復(fù),這件早期的青銅爵鑄工粗糙,造型古拙。但已經(jīng)具備爵前部有長流、后部有尖尾的主要特征。征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晚 亞其爵高20.1厘米, 通長16.8厘米。有銘文“亞其”二字。這件爵的造型和紋飾都極為精美,器形高大瑰偉,器壁厚重均勻,足部粗壯,具有端莊凝重的氣派。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西周中期 鳳鳥紋爵通高22cm,最寬17.1cm。此爵傾酒用的流甚寬大,與流相對的尾尖銳,口與流之間有傘形柱一對,器腹呈杯形,一側(cè)有獸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裝飾鳥紋。西周中期:鳳鳥紋爵.別小看這件爵,像這樣的大鳳鳥紋飾的爵已知數(shù)量只有3件,比方爵還要稀有.主要是因為爵進入西周中期之后就逐漸消失了,而這樣的大鳳鳥紋也是在昭穆兩代繁盛,二者重合造成了稀有。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M2531出土,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另外的兩件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和玫茵堂。

西周 作冊奐爵
考古總是可以更新青銅器之最。該爵銘文字?jǐn)?shù)是目前最多的青銅爵,爵杯內(nèi)側(cè)共24字“太保墉燕 延宛燕侯宮 太保賜作冊奐貝 用作父辛寶尊彝 庚”,2021年北京房山琉璃河M1902出土,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
“角”,古代時期飲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shù)量很少。形狀似爵,而前后都是尾,口沿?zé)o柱,一部分有蓋。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制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rèn)為這是所知最早的角。已發(fā)現(xiàn)的青銅角,大多屬商代, 西周后期便絕跡了。
商晚期 父丁青銅角
高24.7厘米,角距8.5厘米,深腹圜底,帶蓋,蓋上鼻鈕,口部分翼呈凹弧形,翼尾呈銳角。腹底承三角錐形實心足,足尖外撇。腹一側(cè)有牛首鋬,對側(cè)凸起一鳳鳥首。蓋部以細云雷紋襯地,兩側(cè)各一組獸面紋;流尾與頸部飾兩組獸面紋,腹部飾一組獸面紋,均襯以細方云雷紋;足上飾細線蟬紋。鋬內(nèi)腹側(cè)鑄有陰凹銘文三字“X父丁”。首字當(dāng)為族徽文字,但迄今學(xué)界對其含義解釋不一而足。1967年靈臺縣白草坡2號墓出土,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

商 亞址青銅角兩翼距16.8cm,通高17.8cm~21.6cm,足高11cm,重0.8kg。1990年殷墟郭家莊M160亞址墓出土,現(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西周 史速角 高22.5cm,重1.25kg,此器為卵形腹,刀狀三足外撇,有蓋,蓋頂有半環(huán)鈕。腹部及蓋頂飾夔龍紋,頸部飾蕉葉紋。鋬上部有獸頭裝飾。蓋內(nèi)與鋬內(nèi)同銘,各六字:“史速乍(作)寶(尊)彝”。1966年12月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賀家村,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西周 晨肇貯銅角高度27厘米,是目前所知角中最大的一件,故有“角王”之稱;蓋頂有半環(huán)鈕,器口呈橄欖形,深腹圜底,三棱錐足,器腹一側(cè)有獸首狀鋬;蓋及腹部有扉棱,其間采用“三層花”的手法裝飾有云雷紋襯地的饕餮紋,頸部和足部則為蕉葉蟬紋,這是目前已知極少數(shù)使用三層花工藝的角之一,突出的扉棱在其他角器上也十分少見;蓋與腹內(nèi)壁對銘“晨肇貯用作父乙寶尊彝即冊”12字,是角、爵類器物中擁有10字以上銘文的極少數(shù)器物之一。 1986年在河南信陽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館。 ”斝“:古代溫酒器,也作禮器用。 青銅斝初見于夏代晚期,主要盛行于商代。形如爵,但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銴 、圓口、平底, 無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襠,形狀像鬲;也有少數(shù)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 明清以后,因已發(fā)明了蒸溜酒,酒精度數(shù)提高,酒具也相應(yīng)地變小了,斝做為酒器,徹底地消失了。

商早期 獸面紋斝高25厘米,口徑18厘米。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顯特征:立柱為不甚發(fā)達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則日見發(fā)達和突出。立柱頂端所飾火紋(舊稱渦紋)是太陽的標(biāo)志,其形狀為圓形,中間略突起,周邊有旋轉(zhuǎn)的弧線環(huán)繞。早期的火紋主要出現(xiàn)在銅斝上,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斝已飾有火紋,到了商代早期,火紋普遍出現(xiàn)在斝的立柱和腹部,而商代晚期,火紋逐漸從斝轉(zhuǎn)移至鼎、簋之類器物上。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商早期 偃師商城銅斝 口徑19.5厘米、高31厘米。此銅斝1983年秋出土于河南省偃師商城第一號商代墓葬中,侈口,束頸,腹微鼓,平底,三足,頸腹間裝有一鋬。口沿上有兩個菌狀柱,柱頂飾圓渦紋。尖錐狀三足中空,橫斷面呈三角形,足腔與腹腔相連。頸部飾一周帶狀饕餮紋,腹下部飾六個圓渦紋。 現(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

商中期 獸面紋斝高31.3厘米,口徑18.4厘米,重1.8公斤,敞口高頸,前有雙柱作帽形,下有三錐足,足部與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為了在溫酒時擴大受火面積,所以有溫酒的作用。器物的頸、腹部各飾獸面紋。腹部獸面紋,雙目突出,帶有神秘感。此器形體高大,器壁勻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邊,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銅器的鑄造特色。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商后期 婦好銅方斝 高68.6厘米、口長25.1厘米、口寬24.0厘米、重18.3千克。該斝口部為長方形,上有對稱的方塔形立柱,足呈四棱錐尖外撇,一側(cè)有鋬。頸部和腹部分別飾夔紋和獸面紋。據(jù)分析,方形之?dāng)袨楦呒壻F族專用,一般貴族只能使用圓形之?dāng)?。該斝鑄造精美,形體高大,更非王室專用莫屬。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F(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代后期 冊方斝高28.5cm,寬16.2cm,重3.12kg。平口,平蓋,方體,圓角,垂腹。平底,下有四個三棱尖足,足略外撇。蓋頂上有一雙鳥形鈕,鳥背向而立,蓋上飾獸面紋。口兩側(cè)各有一傘形方柱,柱上飾齒形紋及云雷紋,口下飾葉紋一周。腹部四面飾獸面紋,間飾八個倒置的夔紋,腹側(cè)有一獸形把手。足外側(cè)飾蕉葉獸面紋。該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穩(wěn)重。腹部以雷紋為地,上面平雕獸面紋及夔紋,紋飾精美,細膩。斝體方者少見。 器內(nèi)底上的銘文“冊”,代表族徽。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觶“:古代飲酒器。 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shù)有蓋。此種形狀的青銅觶多屬商代。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周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的,形狀像觗,器上銘文稱為“鍴”。據(jù)專家研究,“鍴”即是“觶”。
商 獸面紋觶
金色部分是青銅器的原色(銅的金色),這樣保存大量器物原色的銅器相對少見。山西公安機關(guān)移交,現(xiàn)藏山西青銅博物館。
商晚期 明亞父乙觶
古文字中的明為會意字,往往從日從月,或從月從囧,其本義是有光照,有光則明,無光則暗。日月生輝,光耀四方,這是“明”最初的含義。1966年以后陜西省隴縣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藏。
商晚期 鳳鳥紋觶有扉棱,線條優(yōu)美,腹部和器蓋飾華麗的大鳳鳥紋,頭羽化身為弓背的小爬龍,,頸部飾象鼻爬龍,圈足飾鳥喙爬龍.銘“子”.M225還出土多件“索”族器物,這里可能與帝辛十祀征夷方時路過的“索”地有關(guān)。2010年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M225出土,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
商 丙觶靈石縣旌介墓地1號墓出土,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
西周早期 父庚觶 高14.9厘米、口徑7.6厘米、底徑5.1厘米、腹徑5.5厘米、腹深13.2厘米、重0.34千克。為圓體垂腹,頸部飾蕉葉紋和分尾的鳥紋,腹部則為對稱鳳鳥紋,昂首垂尾,華麗而精美。從西周初年起,鳥紋裝飾逐漸增多,并常作為主題紋樣,且形式日漸華美,尤以康王、昭王時代最為著稱?,F(xiàn)藏上海博物館。

西周 兔首觶兩件器形罕見,造型相同, 一件單鋬有紋飾, 另一件雙鋬素面。絳縣橫水倗國墓地M2002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兕觥“:是古代盛酒或飲酒之器。 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百睢笔枪糯南?,以前用其角做觥,因不易保存,故殷商時期改用銅作觥。觥體為橢圓形或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前有寬流,后有鋬手(把手的意思),蓋多作獸首形或長鼻象首形。

商晚期象紋兕觥這件觥的特別之處在于其紋飾。觥本來出土就少,這件觥的紋飾繁復(fù),除了饕餮獸面,夔龍,鳥紋,還有非常罕見的象紋,兔紋。 動物紋飾也反映了商人對自然的敬畏。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商代晚期 龍形兕觥
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寬13.4厘米。1959年出土于“黃河第一灣”的石樓縣桃花莊。觥作龍形,流前端龍首翹起,雙目圓睜凸出;蓋背為長條形,中部有菌狀紐、長方形圈足,逶迤的龍體與前端的龍頭相銜接,渾然一體。口部兩排鋸齒形牙的間隙可注酒;口沿兩側(cè)各有一貫耳,可用繩子將其懸掛在酒席中央,輕輕抬尾部,美酒可從張開的龍口流出,器物的功用與龍嘴巧妙結(jié)合,其構(gòu)思獨特新穎。器身兩側(cè)飾夔龍紋和鼉(讀音tuó)紋鱗片,頭部均向后方,與蓋鈕上的龍形方向相反,交錯變化,使紋飾更加生動。鼉也稱揚子鱷,青銅器上較為少見,或許山西在商代也是揚子鱷生長的地區(qū)。這件兕觥為國家一級文物,全世界僅此一件,是山西省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 商 “婦好”青銅觥 婦好墓中共出土8件青銅觥。其中的2件小型圈足觥殘損較多,其余6件兩兩成對,各成風(fēng)格。該件為獸面紋虺鈕圈足觥。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現(xiàn)藏河南博物院。


商王武丁時期 “后母辛”青銅觥母辛青銅觥因器底與蓋內(nèi)鑄銘文“后母辛”而得名,是婦好墓出士的珍貴青銅器之一。后母辛青銅觥似以牛作為造型構(gòu)思的取材,但獸首有二卷角,后足為鳥足,腹后裝飾有雙翅為主紋,仍為想象中的瑞獸。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西周早期 鳳鳥紋兕觥似四足獸,獸身為園角長方形,上有獸紐蓋。腹飾對稱的鳳鳥紋,云雷紋地。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商 父乙觥 高29.5厘米,全長31厘米,重4.8公斤。觥體周身飾鳳紋,主鳳特大,長冠飄逸,昂首佇立,鳳爪置于圈足。蓋前端是昂然而出的獸首,蓋后端作牛角形獸面紋,雙耳翹出于器表?,F(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 銅器銘文常將“尊”、“彝”二字聯(lián)用,這時尊是禮器的共名。北宋才把一種盛酒器專稱為尊。形似觚而中部較粗,口徑較大;也有少數(shù)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已很少見。有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擬鳥獸形狀,統(tǒng)稱鳥獸尊,有鳥尊、羊尊、虎尊、牛尊等。它們是另一類酒器,只是器名與尊相通。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邊長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據(jù)考古學(xué)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shù)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nèi),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上,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代晚期 小臣艅犀尊 高22.9厘米,長37厘米。小臣艅犀尊是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器物運用寫實手法,完全不事雕琢,整體造型渾然一體,于厚重質(zhì)樸中流露出一派天真,這種于平淡中見神奇的藝術(shù)手法,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從目前的發(fā)現(xiàn)看,小臣艅犀尊是同類型器中時代最早者,所以彌足珍貴。清道光年間于山東省梁山縣出土,現(xiàn)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館。 
商代 象尊通高22.8、寬14.4、長26.5厘米,重2775克。器身呈碧綠色,出土?xí)r失蓋,右耳殘缺。象的前額扁平,嘴向前突出,門牙露出口外,短頸,眼、眉突起,耳殼大,鼻向前上伸,鼻下端有嵌銅的痕跡,鼻端有孔,與腹部相通,背部有橢圓形孔,象鼻似鳳鳥,鼻端作風(fēng)首形,鳳冠上伏一虎,虎口銜一蟠虺,鼻下端構(gòu)成倒懸的蟠虺, 現(xiàn)藏湖南博物館 。


商晚 犧尊一對這一對犧尊以鹿形為基礎(chǔ),一大一小,頭部兩角分叉相交。周身以細密的云雷紋打底,規(guī)律的垂鱗紋成列分布,腹部兩側(cè)勾勒有翅膀樣紋飾,頸部下方、尾部為獸面紋,頸部下后部左右、尾部左右各一鳳鳥紋,各類紋飾巧妙銜接融合,華麗異常。201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M4出土,現(xiàn)藏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周 何尊 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64件國寶永不出國展出之一。該尊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nèi)膽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 陜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原是西周遺址出土,現(xiàn)藏寶雞市博物館。

西周 鳳鳥紋尊高23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16厘米。商代青銅器以獸面紋為大宗,西周繼承了商文化,將鳳鳥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呈現(xiàn)出絢爛的文化面貌。該尊通體分為四層裝飾,口沿處沒有裝飾常見的蕉葉紋,上下主題紋飾皆以鳳鳥紋裝飾。山西絳縣衡水倗國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 魚尊此尊器形近似鯉魚,通體作鯉魚形,魚身肥碩,分尾,口微張,口內(nèi)中空,但有隔,不與腔體連通,下唇口沿正中處有一小穿孔。魚背部有長方形開口,上設(shè)一蓋,與魚身開口相扣合,蓋面設(shè)背鰭狀鈕。魚腹下設(shè)四人形足承托。1988年茹家莊窖藏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春秋晚期 犧尊 高33.7厘米,長58.7厘米,重10.76公斤。 犧尊的整體造型是一基本寫實的牛,凝重壯健。背上有三個孔穴,中間一穴放置一只小鍋,用來盛酒;牛的腹部中空,與前后兩個孔穴相通,可以注熱水,是用以溫酒的溫酒器。其形制獨特,構(gòu)思巧妙,是一件極為珍稀的器物。1923年出土于山西渾源縣城西南李峪村,現(xiàn)收藏于上海博物館。西漢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 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該犀為古代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犀尊表面遍飾精細的錯金銀云紋,全身布滿的流云嵌入了斷斷續(xù)續(xù)的金銀絲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銀、銅三色交相輝映,華美的紋飾既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又有助于表現(xiàn)犀皮粗糙厚重的質(zhì)感。1963年陜西興平縣西吳鄉(xiāng)豆馬村村北斷崖處出土,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卣”:古代盛酒器。 具體出現(xiàn)時間未知,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和西周時。當(dāng)時用來盛酒用,所以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或橢圓形,底部有腳或足圈,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跈E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商代多橢圓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圓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變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鳥獸形卣。鳥獸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統(tǒng)稱為鳥獸形卣。
商早期 獸面紋提梁銅卣 高50厘米,口徑12厘米,圈足徑16厘米,重10.4公斤。此卣體態(tài)修長,通體飾滿花紋,器身由上至下為雷紋、夔紋、獸面紋、連珠紋等,頂部有菌形鈕,蓋面飾夔紋。1982年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出土,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院。 商晚期 猛虎食人卣 通高35.7厘米,是日本藏中國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兩件之一。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tài),立意奇特。它和許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銅器一樣,紋飾繁縟,以人獸為主題,表現(xiàn)怪異的思想。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現(xiàn)老虎吃人的兇猛,還是人獸和諧的天人合一,歷來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商代青銅器中很少有比這件更奇異復(fù)雜的,現(xiàn)藏京都泉屋博古館 。 
商代 鸮(xiāo)卣 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寬13.4厘米。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首,器為身,圜眼勾喙,凜然威武。不僅是實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藝術(shù)品。有悠久歷史。1956年山西省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現(xiàn)藏于山西博物館。

商 癸冉提梁卣這件提梁卣蓋子和內(nèi)底都有銘文“癸冉”二字。讓人驚奇的是,這件高不到30厘米,口徑十幾厘米的卣里面,竟然裝了玉珠、玉管等近1200件玉器。似乎埋藏者把這件酒器當(dāng)成“藏寶箱”了。1963年在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寨子村炭河里遺址附近的河灘上被上漲的河水沖出,現(xiàn)藏山西青銅博物館。商 三足提梁青銅卣 提梁的兩端作蛇頭形。頸飾夔紋,腹上部飾一周雷紋,腹飾十二個三角形紋。蓋面呈弧形,上有傘狀紐,紐上套有一個可活動的環(huán)頭小鉤,鉤住提梁內(nèi)側(cè)的小環(huán)。蓋面飾一周云紋,蓋有子口相合。1976年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院。

西周早期 神面卣高33.8厘米,重4.23千克,其”神面”裝飾一反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獸面饕餮紋,蓋頂立小鸮,蓋面與器身均為神面紋飾,雙眼圓瞪,詭異的笑容,器身間有扉棱,中部貘首,提梁兩端各有一象鼻神獸,所見造型最為奇異的一件青銅卣。出土于陜西扶風(fēng),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1999年被保利集團購回,現(xiàn)藏于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
伯格卣 西周早期高27.5厘米,口徑10.7厘米。西周早期,容酒器。扁圓體斜肩高提梁垂腹式。提梁較高,上飾夔紋。折角處飾有兩牛首,兩側(cè)設(shè)羊首提梁。蓋紐帽作四首相背形,蓋面飾有卷角饕餮紋。蓋緣飾有顧首夔紋。器為直口,頸部紋飾與蓋緣一致。蓋、器底均鑄有“白(伯)各乍(作)寶尊彝”銘文。 1976年寶雞市竹園溝7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
西周 圉(yǔ)卣高34厘米 。此卣蓋內(nèi)及器內(nèi)底鑄有相同的銘文"王于成周,王賜圉貝,用作寶彝",銘文與圉甗相同。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

西周 目云紋提梁卣高25.7,寬20.8,口徑6.8、底徑9.8厘米,重2750克,其蓋子是一件倒扣的觶,提梁兩端裝飾貘首,觶腰部也裝飾有貘首,整體綠銹非常鮮艷好看。是公安機關(guān)追繳的被盜文物,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
“盉”:古代盛酒器。 形狀較多,多為圓口,腹部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溫酒或調(diào)和酒水的濃淡。從商代至戰(zhàn)國都有,盛行于商末西周初。。商代的盉多款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于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較少,而多四足。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了圓腹、有提梁的盉。
商代早期 弦紋盉
通高21.2cm,寬14.7cm,重1.36kg。盉上部為半圓形,頂部有一傾斜的管狀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邊,腹部整體作三個袋狀尖足,有一素鋬,頸部有一窄沿,下飾弦紋三道。此弦紋盉形狀較原始,其設(shè)計、鑄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銅器的特征。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商代晚期 人面盉通高18.1cm,寬20.8cm,口徑12厘米。整體為圓形,器腹外鼓,下垂,有流,斂口,蓋作人面形,兩耳有孔,頭上有兩個角,人面仰天朝上。一般的盉都有三足或四足,而這件下面是圈足。民國時期按此盉做了一批仿制品,有三件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其中一件尺寸與該件大小相當(dāng),另外兩件略小一些。這三件仿制的人面盉,蓋上和器內(nèi)均有銘文。河南安陽市殷墟出土,修復(fù)后經(jīng)古董商遠銷美國,現(xiàn)收藏于弗利爾美術(shù)館。
西周 逨盉通高48、通長52厘米、重12公斤,管狀流,前部飾龍頭。獸(龍)首形鋬,四獸(龍)足。腹兩側(cè)各有一由三圈紋飾構(gòu)成的圓形圖案,由外而內(nèi)分別為變體夔龍紋、重環(huán)鱗紋和蟠龍紋。器蓋內(nèi)壁鑄銘文3行20字:“逨作朕皇高且單,公圣考尊盉,其萬年子孫永寶用”。2003年元月于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出土,現(xiàn)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西周 徙遽廣仆銅盉高21.7厘米,口徑12厘米。蓋上鼻鈕帶鏈,獸首鋬,帶流,蓋飾饕餮紋四組。蓋、腹均有云雷紋,頸、流、足飾夔紋。蓋內(nèi)二行六字“徙遽廣仆 作父已”銘文。1967年甘肅省靈臺縣白草坡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西周 青銅虎鎣 “鎣”是青銅盉的一種別稱。長35厘米,高26厘米,口徑12.6厘米,雖名“虎鎣”,但造型中又不乏“龍”的特點,其肩的后部與肩的前部臥虎造型不同,為龍首銜鋬,肩集龍與虎于一體;其蓋邊緣為竊曲紋,肩部為連續(xù)6組龍紋。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被劫掠海外,2018年3月在英國拍賣上出現(xiàn),國家文物局經(jīng)多方努力追索返回國內(nèi),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周 匍雁形銅盉 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長31.8厘米,體寬17.2厘米,口徑14.3厘米;重3550克;容量2125毫升。1988年出土于河南平頂山應(yīng)國墓地,現(xiàn)藏河南博物院。 
西周中期 衛(wèi)盉通高37.2公分,口徑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 共兩件,其中一件是周恭王5年制作,稱〈五年衛(wèi)鼎〉;另一件做于恭王9年,稱〈九年衛(wèi)鼎〉。 蓋內(nèi)鑄銘文132字,生動地記錄西周貴族之間可以換田、易田、賣田。銘文為研究西周這一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被譽為“西周換田檔案”。 1975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國家一級文物。 現(xiàn)藏陜西周原博物館。
春秋 鳳鳥扁盉此盉有鳳鳥形蓋,圓角方形扁體,小口,高圈足,前有管狀流,上飾鳳鳥,后有獸首鋬,腹部中央飾鳥紋,這種鳳鳥蓋扁盉的形制是秦人在周人傳統(tǒng)的扁盉形制上增加鳳鳥形蓋而得,體現(xiàn)了秦人對鳥圖騰的崇拜。現(xiàn)藏于隴縣博物館。

戰(zhàn)國早期 錯金銀鳥獸形盉高26.6厘米,長29.5厘米。盉整體作立鳥形,虎形提梁,四獸足,蓋與提梁間有活環(huán)相連,鳥首上喙與鼻間以活環(huán)相連接,倒水時可以自動張開。兩翼飾大鳳尾紋。足、流尾均為分鑄后再與器身拼合為一體。器物周身多處錯金銀工藝,非皇權(quán)貴族方可擁有?,F(xiàn)藏上海博物館。
戰(zhàn)國 虎梁鳳流盉
通高25厘米,口徑10.3厘米。此盉以虎飾提梁,虎身被變形拉長橫跨盉口,四肢矯健,首尾對稱。流為鳳首,鋬?yōu)轼P尾,整體設(shè)計極為精巧,不可多看。1994年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后河墓地出土,現(xiàn)藏山西青銅博物館。
方彝:古代盛酒器。此名為宋人所定,未見于古書記載和銅器銘文。 器身高,方形,帶蓋,蓋上有鈕,蓋似屋頂,有的蓋頂上還帶有扉棱;腹有直的,有凸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前期有個別留存。

商晚期 “婦好”青銅偶方彝 通高:60厘米,口長:88.2厘米,口寬:17.5厘米,重量:71千克。該方彝器型特異,形似兩件方彝的聯(lián)體,故名。器體四面中部、四隅和圈足的相應(yīng)部位均有突起的扉棱,長邊兩側(cè)各有七個方形槽和七個尖形槽??谙聝擅嬲懈饔幸粋€突起的犧首,犧首兩側(cè)飾小鳥紋。兩長邊腹中部各飾一個大獸面紋,以扉棱為鼻,圓眼突出,小耳彎角,闊口。口兩側(cè)飾龍、鳥各一,兩端又分飾頭向上的卷尾夔紋。短邊兩面附耳上各鑄一浮雕象頭,象頭兩側(cè)各有一鴟鸮紋。象頭之下飾一大獸面紋。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商 翼方彝 高24厘米、口長14厘米、口寬12厘米、重3.048千克,像小房子的盛酒器,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器蓋為斜坡式屋頂形,上有同樣的斜坡式捉手,四條斜邊和四面中部共起八道齒狀扉棱。蓋面飾倒置的獸面紋,與腹部的獸面紋對稱。器底和器蓋鑄有銘文:“翼”,推測是族徽。文物由公安機關(guān)移交,藏于山西青銅器博物館。 西周 叔牝方彝 高32.6,長23.5,寬19cm,該方彝形制與著名的令方彝、折方彝極為相似。它的蓋及腹內(nèi)鑄銘文3行12字“叔牝賜貝于王姒用作寶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據(jù)器型和銘文認(rèn)為“當(dāng)是武王或成王時器”,銘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當(dāng)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這件器物即為王室重器,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國內(nèi)僅此一件,彌足珍貴。1924年洛陽孟津李村出土,現(xiàn)藏洛陽博物館。

西周 垂幛紋雙耳銅方彝通高 45.3厘米,口徑長18.7厘米,寬15.70厘米,圈足長 21.70厘米。國家一級文物,直口圈足,屋頂形蓋,蓋上捉手,蓋和器身飾四道扉棱。器身兩側(cè)有環(huán)鋬。蓋表面和器腹四面均飾半月形垂幛紋,腹部垂帳紋兩側(cè)飾葉脈紋。頸部四面飾幾何變體夔龍紋,圈足四面飾〝之”字形幾何紋。此類銅方彝在西周青鋼器中并不多見。2000年沂源縣西魚臺遺址出土。沂源博物館藏。 西周 盠方彝 高22.2厘米,口徑14.2厘米,底徑13.3厘米,器身為長方形,腹部兩側(cè)置有象鼻上卷狀耳,圈足較高,底緣外侈作階狀。器身、圈足四轉(zhuǎn)角置扉棱。器通體以云雷紋為地,飾窮曲紋、夔龍紋、渦紋等??胺Q西周青銅器的翹楚之作。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西周 龍紋銅方彝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藏于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春秋早期 垂鱗紋銅方彝 高32,寬28·4厘米,器型與前相比頗有變化:口呈方形,蓋甚高,垂腹,兩端置環(huán)狀紐,圈足略外撇。器具飾垂鱗紋,為青銅器典型紋飾之一,春秋時期尤盛。1970年湖北隨州熊家巷灣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勺“:古代稱瓚(zàn),用勺從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飲酒或溫酒器中。 青銅勺商代時期就有出現(xiàn)。西周,戰(zhàn)國均有出土,漢代以后勺的功能逐漸演變?yōu)槎嘤眯?。勺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有的柄中空,很短,安裝木把才可用;也有柄短而扁的。
商晚期 羊首勺
通長17.5cm,勺深4.8cm,勺徑9.5cm。挹酒器,勺體圓形,深腹。勺柄端作一羊首,角大而后下曲,雙目圓睜,柄面扁平,前立一小羊,小尾后豎,作驚懾之態(tài),羊后立一虎,作張口垂涎。1977年陜西清澗縣解家溝出土,陜西省綏德縣博物館藏。
西周 伯公父勺 通長:19.3厘米,斗高:6.8厘米,斗徑:9.5厘米,斗深:5厘米,重:0.6公斤。柄曲處鑄有銘文,兩器的銘文連讀,共二十八字,說明此器乃伯公父鑄造,用以享孝皇考,祈求長壽,子孫永寶。西周晚期,1976年1月扶風(fēng)縣黃堆鄉(xiāng)云塘村村民在一斷崖發(fā)現(xiàn)一處西周晚期的窖藏,現(xiàn)藏寶雞周原博物院。 西周 青銅勺 高4.4厘米,寬2.7厘米,長20.3厘米。1901年,這組酒具出土于陜西省寶雞戴家灣,隨后被晚清重臣、收藏家端方收藏。1924年,在加拿大人福開森的斡旋下,這組酒具被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購。
戰(zhàn)國 祖柄青銅勺 通高16CM,重41g,勺口微斂,圓腹,圜底,圓柄斜直,柄與勺腹相連處作雙叉形,柄首如“祖”。釵尾部鎏金脫落,赤峰小黑石溝出土, 遼中京博物館藏。
戰(zhàn)國 錯金髹漆蟠虺紋方罍和勺 銅提勺,長43.7厘米,勺端為圓形,勺柄中段旋扭成麻花狀,頂端有穿,可以銜環(huán)。1975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戰(zhàn)國墓出土,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院。
漢晉 龍首青銅勺 挹酒器。半球形勺體。柄端作龍首狀、嘴微張。下頜飾葉狀胡須,內(nèi)鉤,可系掛。柄上飾有龍身,龍脊突出。內(nèi)側(cè)飾一龍爪,其間有隙。勺端蹲坐一人,面向勺體,頭束雙髻,雙手合十,雙膝貼于口沿上。現(xiàn)藏大唐西市博物館。
”罍“:古代盛酒或盛水器,也作禮器。 其狀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cè)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鈕。罍?zhǔn)菑纳檀砥诔霈F(xiàn),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方形罍多為商代器,圓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商代晚期 皿天全方罍 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蓋通高21.5厘米。主體紋飾均以云雷紋襯底。器口銘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故名“皿方罍”。 曾在2001年以924.6萬美元創(chuàng)下中國高古青銅器拍賣記錄的青銅器“皿天全方罍”2014年3月19日再度現(xiàn)身紐約佳士得的拍場,消息一出,立刻引發(fā)了國內(nèi)文博界、收藏界和拍賣界的熱議。 1922年于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出土的,湖南博物館以2000萬美金洽談收購回中國,現(xiàn)藏湖南博物館。 商代 登屰方罍 通高51.3、口徑17.3x15.8厘米。 登屰方罍,是商晚期的器物,該器形呈近長方體,通高51.3cm,矮頸、有肩,圈足外撇,肩部一對獸首銜環(huán)耳,四阿斜坡形蓋上為一四阿斜坡形鈕,器身有六道棱脊,正面一對不連續(xù)棱脊把器蓋和器腹部分的突目饕餮紋剖為兩半,頸部和圈足飾相向夔龍紋,肩部飾鳳鳥紋。蓋內(nèi)陰刻銘文“登屰”二字,當(dāng)為作器者名,此族所做器商末多見。此罍都是沿用商朝樣式,時代在西周早期。 遼寧喀左縣小波汰溝出土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 西周 淊御史罍 高:33.3cm,寬:36cm,重:9.9kg。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獸首銜環(huán)雙耳,腹斜收。頸飾竊曲紋,肩飾渦紋間變體夔龍紋,腹飾蕉葉對夔紋。罍口內(nèi)有銘文5行19字:“淊御史作尊罍。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記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萬壽無疆,子孫后代永寶用此罍。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春秋 螭紋連環(huán)三足銅罍 通高41.5厘米,口徑28厘米,腹徑43.5厘米,底徑34厘米。罍為直口方唇,廣弧肩,環(huán)肩飾三角形填云雷紋,并有十余個銘文,因銹蝕字跡漫漶已難辨識,肩兩側(cè)置半環(huán)耳,耳內(nèi)貫雙鏈提環(huán),耳、環(huán)面飾勾連云紋。筒形深腹,外腹略弧鼓,腹壁環(huán)飾四道絞絲狀凸棱并界為五段,中間三段滿飾排列密集的蟠螭紋,最上段為肩,最下段飾勾連云紋帶和三角形填云雷紋。平底底緣勻布近似方形的三短足,足部上端飾蟠螭紋。浙江紹興獅子山出土 紹興博物館藏 戰(zhàn)國 錯銀青銅罍 高22厘米,口徑14.9厘米,底徑14.8厘米,器物周身都有錯銀花紋,花紋由相勾連的飛鳥和云氣紋組成,輕快劉暢,變化多樣細線為錯銀,粗線填朱漆,出土?xí)r顏色紅艷。1972年出土于廣東肇慶松山戰(zhàn)國墓,現(xiàn)藏廣東省博物館。
酒樽 :古代溫酒或盛酒的器皿。 青銅酒樽盛行于漢晉。溫酒樽一般為圓形,直壁,有蓋,腹較深,有獸銜環(huán)耳,下有三獸足,有的在腹壁有三個鋪首銜環(huán)。不同場合和儀式上使用不同種類的酒器也是體現(xiàn)身份尊卑、規(guī)格高下的重要道具。溫酒盛酒器多為樽。
西漢末 胡傅溫酒樽 通高24.5厘米,口徑23.4厘米。共2件,尺寸、形制、紋飾相同,通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huán),周有三鳳形鈕,熊形三足。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余種。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中陵為西漢雁門郡所轄縣,縣治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威遠鎮(zhèn)南。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 胡傅溫酒樽與胡傅酒樽這兩件器物中,盆狀的為酒樽,筒狀樽上面有蓋,起保溫作用的,為溫酒樽。盆高34.7厘米,口徑65.5厘米。溫酒樽如一對孿生兄弟,酒樽器蓋口沿上都刻有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它們通體鎏金,滿飾虎、羊、牛、猴等動物,還有傳說中的九尾狐。而酒樽亦通體鎏金,體型碩大,外壁彩繪有駱駝等動物形象。1962年出土于右玉縣大川村,是被當(dāng)時大川村生產(chǎn)隊的黨支部書記劉來天和一些兒童在收割時發(fā)現(xiàn)的。根據(jù)銘文所示,“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正是中國西漢末年漢成帝劉驁在位之時?,F(xiàn)收藏于山西博物院?!?/span> 漢 彩繪動物紋酒樽 酒樽在漢代很流行,漆器也有類似酒樽。這件青銅酒樽的足是熊形,還是蜷身蹲踞的熊,頂蓋有三只鳳鳥。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 東漢 金銀涂乘與大爵酒樽 樽高28.3厘米,口徑36厘米,盤徑47.7 ,高8.5厘米。通體鎏銀,紋飾鎏金。酒樽蓋上面有三只朱雀展翅欲飛,酒樽腹部兩側(cè)是蟠龍鋪首銜環(huán),酒樽壁部描繪出流云,鳥獸,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異草等。酒樽底部以熊飾作三足,裝飾與乘盤足相同,熊身和鋪首鑲嵌綠松石。金銀涂寬平沿三熊足承盤。邯鄲市張橋莊漢墓出土,現(xiàn)藏邯鄲市博物館。
“觚”: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 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青銅觚流行于商代早期,至西周中晚期趨向衰落。據(jù)推測,很可能是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銅觚。但西周青銅觚也有較為特殊的,如中腰甚細的觚,體形比例皆細長,自圈足以上皆作細體管狀喇叭形,外觀無腹;還有腰細如筆管狀的腰極細式觚,皆為西周早期觚的獨特形狀。
商中期 獸面紋方觚 該方觚早期定商晚西周早,后改為商代中期。觚的底部一般是一個為加熱所留的空腔,鑄造的時候為了防止它變形,需要在里面放一個芯撐,不然底足泥范容易變形。所以商代晚期以前幾乎所有帶圈足的青銅器的圈足上都有一個到四個長條或者十字形的鏤空孔,到了殷墟晚期以后隨著鑄造技術(shù)的進步,這種孔開始變得很小甚至不見。西周以后完全不見。方觚圈足有巨大的孔洞,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容器的底是高于這個孔洞的。所以這個孔洞是故意為之而不是后來遭到破壞。這大概也是后來被改為商代中期的原因。2011年入藏國家博物館。 商晚 亞丑方觚
高43.3公分,口沿厚0.8公分,口徑22.5×22.5公分,腹深28公分,足徑14.4×14.5公分,圈足高14.7公分。方觚為罕見的觚制。銘文置於脰部向口部曲折外張前的腹壁曲度仍較緩和的地方。X光片顯示,銘文一側(cè)微見墊片痕跡,器底亦隱約可見。 現(xiàn)藏臺北故宮 商 獸面紋觚 高16.5厘米,口徑12.6厘米。第一列為平行弦紋;第二列為獸面紋;第三列由鏤孔雷紋相連并列組成;第四列為兩組對角夔紋。造型流暢,紋飾新穎別致,體現(xiàn)了商代早期較高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盤龍城李家嘴1號墓出土,現(xiàn)藏湖北省博物館。 商晚 獸面紋懸鈴觚 高32cm,重1.2公斤,形制特別大,敞口特別大,沒有分段,而卻紋飾僅僅集中在了足部一周。這件觚真的很另類,在商周時期絕無僅有,飾向下張口的夔龍,最特別的是這件觚也是不多見的足內(nèi)有懸鈴的器物。1959年呂梁縣石樓桃花莊商晚期墓葬出土,山西省博物館藏。 商晚 黃觚 高27.3厘米。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間細腰可以把手。頭部飾三角形變形獸紋,中腹部飾兩組對稱的龍紋。尤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龍紋采用透雕的樣式,裝飾性極強,同時也顯示出極為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圈足內(nèi)銘有“黃”字,是作器者的氏稱。現(xiàn)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西周 敄父方觚 高30厘米,口徑17厘米,,器體呈天圓地方形,敞口,長頸,直腹,方足外撇,邊沿加厚,四周出扉棱,頸部飾蕉葉形獸面紋,下飾鳳鳥紋,腹部飾獸面紋,方足飾獸面紋,上方有鳳鳥紋,整體均以云雷紋為地,方足內(nèi)有九字銘文和族徽。2006年絳縣橫水倗國墓地1006號墓出土,現(xiàn)藏山西博物院
—— 末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