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達成協(xié)議后的第二天,張學良決定放蔣介石回南京,由米春霖送行。張學良本來沒有親送蔣的計劃,但蔣的一席話令他感動。 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陪蔣介石到機場,蔣對張說:“我們兄弟二人,大仁大義,絕不抱怨,將來歷史上記一筆留芳百世?!睆垖W良很激動,要親自送蔣回南京。 蔣又說:“我們兄弟二人諒解,你到南京就不好辦,他們打你的主意,我就遺臭萬年了?!笔Y勸張不要送,宋子文猶豫不定,蔣批評了宋子文。 張學良動了感情,越發(fā)堅持要親自送蔣介石。他認為, “西安事變”讓蔣吃了不少苦頭,現(xiàn)在蔣既答應抗日救國,就該給其撐點面子,幫助蔣恢復威信。同時他又以為自己這樣忠心為國,仁至義盡,可以取得蔣介石的諒解。 周恩來趕到機場想勸張學良回來,但張、蔣所乘飛機已經(jīng)起飛了。周恩來不禁慨嘆地說:“張漢卿是看《連環(huán)套》那些舊戲中毒了。他不但擺起隊列送天霸,還差一點要負荊請罪呢!” 12月26日,張學良陪送蔣介石到了南京后,就被蔣扣留軟禁。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給蔣寫了“請罪書”,說:“學良生性魯莽粗野,而造成此次違反紀律大罪。茲配顏隨節(jié)來京,是以至誠愿領鈞座之責罰,處以應得之罪,振紀綱,警將來,凡有利于吾國者,學良萬死不辭。乞鈞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顧慮也?!?br> 12月31日,高等軍事法庭審判長李烈鈞,以“首謀伙黨,對于上官暴行脅迫”之罪名,判張學良十年徒刑,褫奪公民權五年。 蔣介石作人情請求政府特赦,最后宣布由軍事委員會對張“嚴加管束”。從此,張學良遭受囚禁,失去自由。 張學良放蔣絕非心血來源,他畢竟是大帥張作霖之子,自以為是較有經(jīng)驗的政治家。 在西安時,許多人都規(guī)勸張學良不要放蔣,以免上當。張學良卻堅信蔣介石的人格,他對外人說:“這次我們放他回去,以后還是要爭取、團結他共同抗日的,我們發(fā)動“西安事變”的目的,只是為了要求結束對內(nèi)壓迫對外屈膝的國策。至于蔣介石如果把已經(jīng)答應了的條件又推翻了,那還有什么信用、人格可言呢?” 直到法庭開庭審判他時,張學良才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是天真的,他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怒,在法庭上慷慨陳詞,并重申了自己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為了不牽連別人,他把事變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審判長李烈鈞說:“張漢卿真是條好漢子?!?br> 1937年1月,蔣介石密令把張學良押到奉化溪口軟禁。2月,他從奉化寫信給東北軍將領,勉勵他們“為國家努力殺敵,為東北雪恥復土,一切以國家民族為重,勿以學良個人為念”。同時,他托何柱國轉告東北軍將領說:“我個人既然犧牲了,終得與共產(chǎn)黨交了朋友,要求還得保持這個友誼與愿足矣?!?br> “七·七”事變發(fā)生后,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求出去抗日。蔣介石卻回信叫他“好好讀四書五經(jīng)”。 張學良被囚禁后,中國共產(chǎn)黨一直積極努力爭取恢復張學良的自由,并派張的四弟張學思(中共黨員)于1937年8月去奉化溪口探監(jiān)。為了避開特務的監(jiān)視,兄弟兩人只能躲在書房角落里,利用紙條表達心中的千言萬語。張學良囑托張學思:“你回去,找東北各軍軍長,告訴他們,東北軍如能團結,抗日戰(zhàn)爭擴大,我就有恢復自由的可能?!辈⒁獜垖W思多看進步書,抗戰(zhàn)到底。 這年初冬,張學良被轉送到安徽黃山。接著從黃山轉到江西萍鄉(xiāng)。1938年5月,又從萍鄉(xiāng)遷到湖南郴州,住在蘇仙嶺上的古廟之中。他抱恨長嘆,奮筆在高墻上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一行大字,以抒發(fā)一腔的激情。 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10月被送到臺灣。1961年,蔣介石為了平息人民的怨憤,安撫東北人士,宣稱恢復張學良自由,解除了對他的“管束”,但蔣介石去世前仍叮囑蔣經(jīng)國看住張學良,“不可放虎歸山”。 張學良被解除“管束”后,自己出錢,在臺北復興崗興建了一所住宅。平日,他極少在公開場所露面,除了訪友,研讀圣經(jīng)外,再就是喜歡種花養(yǎng)性,醉在其中。 1981年,張學良患病住院。住院期間,曾不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病友——《聯(lián)合報》記者于衡的訪問。這是“西安事變'后,張學良接見的第一個新聞記者。談話中,張學良講到自己曾研究過明史。他說:“我研究明史的動機,是由于近百年來,中國一直被外國欺凌,我想從明清兩代的歷史中找出原因?!?br>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歲。2009年張學良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 ![]() |
|
來自: CITSLINC66 >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