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有言:“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p> 月亮過了正月十五,光明就會逐漸減少;人到了中年,就容易走下坡路。如何減緩走下坡路的情況,是每一個中年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個中年人,可以做到這8點,說明他很好命,大吉將至。 1、從取悅他人,到取悅自我。 年輕的時候,我們?yōu)榱朔暧瓌e人,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會取悅他人。在取悅他人的過程中,我們一無所得,反而還被人拿捏了。 我們對別人的真心,會被人視為一文不值的爛泥。既然如此,就不要再取悅他人了。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并非他人,而是自己。 取悅自己,讓自己快樂,讓自己覺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意義。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而其他人都只是NPC,哪有主角去討好NPC的。 2、從排斥自我,到接納自我。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接納自己的平凡,接納父母的平凡,接納愛人的平凡,接納孩子的平凡。 我們都只是塵世間的平凡人,沒有任何的突出之處。對此,無數(shù)人都選擇否定自己,讓自己活在了自卑、苦悶、煩躁的日子當(dāng)中。 否定自己,毫無必要。自己如何,跟世俗的標(biāo)準(zhǔn)毫無關(guān)系,只要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自己,以及家人,就已經(jīng)很厲害了。如此厲害的自我,為什么不去接納? 3、有自知之明,不再妄想。 人吶,為什么越是上了年紀(jì),越會活得糾結(jié),根本放不下?因為他們?nèi)狈ψ灾?,不愿意承認(rèn)現(xiàn)實,放任了欲望膨脹。 看到富豪資產(chǎn)過億,就妄想自己也資產(chǎn)過億。越是妄想,而自己越是做不到,那就只會讓自己越痛苦。 人貴有自知之明。是什么鍋,就配什么蓋;是什么人,就做什么事;有多少錢,就過多好的生活。過“力所能及”的一生,才是真相。 4、有知足之心,活在當(dāng)下。 曾國藩說過:“靈明無著,物來順應(yīng),未來不迎,當(dāng)時不雜,既過不戀?!?/span> 保持清靜、明朗的內(nèi)心,對于任何事都順其自然,不為了未來而煩惱,不為了過往而后悔,只是純純的活在當(dāng)下,珍惜當(dāng)下所擁有的一切。 過往已成歷史,未來還沒有發(fā)生,只有當(dāng)下還在我們的掌握當(dāng)中。知足,才能常樂?;钤诋?dāng)下,才對得起過往,以及未來。 5、拋棄世俗,活出真我。 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span>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論外界怎么贊揚他,他都毫無心理波動,也不論外界怎么貶低他,他也毫不沮喪。唯有擺脫世俗的眼光、束縛,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無數(shù)人都深陷于世俗的漩渦當(dāng)中,被世俗的潮流裹挾著往前走,根本不知道,世俗的一切其實毫無意義。真正的意義,其實是內(nèi)心的“真我”。 6、寵辱不驚,天人合一。 有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span> 有什么樣的榮譽、恥辱,都不會為此而動心,只是以平常心去觀望塵世間的花開花落。有什么樣的升遷、貶謫,都毫不在意,只是順應(yīng)自然,保持天人合一的姿態(tài)。 人到中年,是時候要將緊繃的內(nèi)心放平了。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什么,都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保持平常心,享受當(dāng)下的好時光。 7、做事盡力而為,做人無愧于心。 豐子愷先生說過:“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無愧于天,無愧于地。無怍于人,無懼于鬼。這樣,人生?!?/span> 人活著,最重要的,就兩點。首先,做好自己的本分,對得起當(dāng)下的自己;其次,無愧于心,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 僅僅是“無愧于心”這四個字,就需要我們花費一生的時間去踐行。錢財名利皆是身外之物,荒唐且虛妄,唯有良心,一直伴隨著我們,走到人生的盡頭。 8、看清生活真相,依舊熱愛生活。 很喜歡羅曼羅蘭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就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楚生活的真相后,依舊熱愛生活。” 現(xiàn)實,終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美好。得知了生活真相的人們,要么消極,要么悲觀,越活越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我們不妨這樣想——悲觀也改變不了現(xiàn)實,消極是一天,熱愛也是一天,為什么不讓自己熱愛生活,開心一點呢?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