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經(jīng)驗的“書法小白”眼中,草書猶如一團亂麻,難以辨清點畫,毫無外在美感,同時受網(wǎng)絡(luò)上的“鬼畫符”影響,許多學者認為草書創(chuàng)作,可以隨意潑墨,寫的飛動怪異、東倒西歪。 實際上,草書跟楷書一樣,具有完善的筆法體系、結(jié)字排布等,每一筆遵循“草法”,做到“知其所以來,又要知其所以變”,這樣才能擺脫庸俗、淺薄等問題,展現(xiàn)真正的藝術(shù)之美。 那么如何學習“草法”呢?早在900年前,米芾耗費20年時間,根據(jù)“草法”最純正的王羲之法帖,編寫了一本“草書寶典”——《集古草訣》。 了解草書的學者,知道書法界撰有好幾本“草訣大全”,但論精湛度、純正性,米芾此作當數(shù)第一,米芾號稱“王羲之大弟子”,青年時期“集古字”。 由此臨摹大量王羲之作品,深諳魏晉“古法”,將“王字”用筆走勢、俯仰開合等技法,拿捏的極為精準,摹本能以假亂真,是真正的“王書”集大成者。 所以他選擇的王羲之草書,極具代表性,揭開王羲之“核心秘法”,筆筆標準精絕,具備“教科書”水準,點畫連轉(zhuǎn)靈動、流暢遒逸。 采用中側(cè)鋒搭配,以及圓轉(zhuǎn)、翻折兼施的筆勢,為點畫賦予變化多端之姿,例如卷中“如”字,左方筆畫緊湊,右方疏空寬闊,一撇一捺飛動爽利。 右邊的“口”字直接連成一筆,運筆輕重、急緩清晰可察,盡顯瀟灑自如,還不乏沉著堅實的力量感,內(nèi)在層次感深厚,蘊含魏晉的遒和典雅之韻。 除了精湛的筆法技藝,此作采用歌訣形式,將常用字寫法、易錯點,進行了規(guī)律性的總結(jié),更易于記憶,比方說“ 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 這句話講述草書的固定組成方式,“曼”字的草書,可以看成“里”字下方加上一個“力”,而“舂”的寫法,則是將“圭”和“心”搭配,十分簡單易懂。 米芾這件《集古草訣》囊括的“草法”知識和技藝,極為精準豐富,為了便于初學者識讀,每一筆草字旁邊,有米芾撰寫的小楷,解決入門的最大難題,堪為初學者“必備之作”。 時常臨摹此作,可以提高控筆的平穩(wěn)度、精準性,擺脫散漫、松懈的書寫狀態(tài)和思想,夯實草書根基,吸收正確的創(chuàng)作理念,若把此作盡數(shù)參透,臨摹晉唐的今草、狂草,基本不是問題。 經(jīng)多方努力我們對米芾《集古草訣》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此品采用手工裝裱。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