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昨天稍稍怨婦牢騷了一下,調(diào)侃回復的見多,對于專業(yè)知識探討的一個也沒有,但是俺已經(jīng)很滿足了,至少有個回音兒。今天我們看一下刺腰痛論中幾種腰痛的治療方法,以及涉及到的幾條古經(jīng)脈到底匯合到了今天哪條經(jīng)脈里?
《素問·刺腰痛論》言: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太素》作小針)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這段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先看一下乏味的解釋:同陰之脈發(fā)病使人腰痛,痛時脹悶沉重,好像有小錘在里面敲擊一樣,病處突然腫脹。治療時應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的陽輔穴)處,針三次。 這個同陰之脈是今天的什么經(jīng)脈?張登本先生認為同陰之脈是足少陽之別絡,那么也就是說同陰之脈已匯合入今天的足少陽膽經(jīng)。卓廉士教授認為,從同陰之脈的病癥可以知道,其脈上及于腰,下及于外踝上,過絕骨端,此處在《明堂》為“陽輔”穴,陽輔屬足少陽。“外踝”在下肢外側,屬陽。因此,疑“同陰”之“陰”當為“陽”字,應為“同陽之脈”。同,《說文》:“同,合會也”“同陽脈”則意謂兩陽脈同行在一條線路上。因此可以判定:同陰(陽)脈與足少陽脈原本同在一處,一脈兩名,后來取一棄一。趙桐先生從張隱庵意,認為同陰之脈是陽蹺脈。從治療的穴位陽輔穴來看同陰之脈就是膽經(jīng),從其腰痛的癥狀體征來看更像是太陽之氣升發(fā)至腰受阻怫然腫,陽蹺脈者起于足跟外側足太陽經(jīng)的申脈穴,沿外踝后上行,經(jīng)下肢外側后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jīng)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nèi)角。與足太陽經(jīng)和陰蹺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jīng)上行與足少陽經(jīng)會合于項后的風池穴。司管一身左右陽氣,故太陽之氣升至腰間外邪阻逆,陽蹺脈痹則如錘擊之痛,腰部筋肉緊張拘攣隆起如腫。
所以俺認為此雖刺在足少陽,實治在陽蹺脈。陽蹺脈與足少陽脈多次相交接。亦有頭角維筋相交,維,蹺,膽交匯融合。故同陰之脈當為陽蹺脈,其腰痛為陽蹺脈與足太陽足少陽三經(jīng)同受外邪陽氣阻逆之腰痛。臨床實際針灸治療時,凡見三經(jīng)同病,脈見三經(jīng)異常,皆可刺陽輔,風池,跗陽(或申脈),腰部痛而拘攣隆起處。易暈針者俯臥位針灸,刺后使其扭動腰部。不暈針者刺后帶針溜達。明天我們再聊聊陽維之脈腰痛與衡絡之脈腰痛。會有意外收獲哦!記得互動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