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史料記載,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圖和洛書。它是中國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發(fā)明,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

易經(jīng)有一個不變的核心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span> 所以,易經(jīng)八卦是由兩種代表陰陽的基本符號組成。這兩種符號我們稱之為爻。 陽爻用“一 ”來表示,陰爻用“- -”來表示。 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離lí、艮gèn、兌duì。 亦稱經(jīng)卦、單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陽爻“一”、陰爻“- -”排列而成,是由三個爻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記號。 三爻又代表著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 古人以天地自然為師,所以八卦分別代表著八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事物: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fēng)、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 
為了方便記憶,宋代朱熹的《周易本義》寫了《八卦取象歌》幫人記卦形: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1、乾三連:乾卦是三條長橫,所以說三連; 2、坤六斷:坤卦是六條短橫,樣子像三條長橫被從中截斷、一分為二,即六斷; 3、震仰盂:震卦是底下一條長橫,上面四條短橫,樣子像個正面放置的碗,盂的樣子和碗差不多; 4、艮覆碗:艮卦和震卦相反,最上面是一條長橫,下面是四條短橫,樣子像是倒扣著的一只碗; 5、離中虛:離卦,上下各是兩條長橫,中間為兩條斷開的短橫,兩頭實中間虛,象征火是虛體; 6、坎中滿:坎卦和離卦相反,上下各是四條斷開的短橫,中間是一條長橫,中間實兩頭虛,象征水是實體; 7、兌上缺:兌卦,上面兩條短橫,下面兩條長橫,因此上部有一缺口; 8、巽下斷:巽卦和兌卦相反,上面兩條長橫,下面兩條短橫,下部有一缺口。 六十四卦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易經(jīng)》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八個“單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兩兩排列組合而成的。 故每卦有六爻,又分為"上卦"和"下卦"。 這六個爻依照從下往上的順序排列,依次稱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下面的三爻(初爻、二爻、三爻)組成“下卦”,亦稱“內(nèi)卦”,代表一個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 上面的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組成“上卦”,亦稱“外卦”,代表一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 因為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從內(nèi)部開始,因此內(nèi)卦的位置在下面。 奇數(shù)位(一、三、五)為陽位,偶數(shù)位(二、四、六)為陰位。 陽爻用數(shù)字“九”表示,陰爻用數(shù)字”六”表示。例如“初九”是指初爻為陽爻,“六四”是指四爻為陰爻。 《易經(jīng)》崇尚“中”、“正”,“中”是指下卦的居中之位“二爻”和上卦的居中之位“五爻”。 "正"是指陽爻居于陽位,陰爻居于陰位,稱為"正位"或"當(dāng)位",否則就是"不正位”或“不當(dāng)位”。 相對而言,“中”比“正”還重要,《易傳·系辭傳》云∶“諸卦二五,雖不當(dāng)位,多以中為美",即使是"九二"和"六五"處于不當(dāng)位,爻辭也多為吉利之語。 總的來說,一、二爻是講地道,三、四爻是講人道,五、六爻是講天道。 “不三不四”這個俗語說的就是六爻中的第三爻與第四爻,這兩爻處在六爻的中間位置。 不三不四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是處在正道上或不正經(jīng)。 易經(jīng)總共64卦,384爻,雖然體系龐雜,其實存在一個比較通用的規(guī)律。 叫作:初難知,上易知;二多譽(yù),五多功;三多兇,四多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