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人到四十歲,就變得不迷惑了;人到五十歲,就能感知天命了;人到六十歲,無論什么都能聽得進去。 知天命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對于自我、社會、人間、天地、自然的認知和理解。你如何認知這一切,那你就會有什么命數(shù)。 50歲到60歲這十年,最大的覺悟,莫過于參透這五種天命。 一、接納自己以及身邊人的平凡。 有一句名言,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在見天地,見眾生之前,為什么我們要“見自己”呢?唯有接納自己,我們才能有積極的態(tài)度,廣闊的胸懷,去接納天地、眾生的一切。 連自己都無法接納,連身邊人都無法寬容,這不就顯得太狹隘了嗎?又怎么可能擁有見天地,見眾生的大格局呢? 接納自己,以及寬容身邊人的重點,就在于“接納平凡”這四個字。人活到了一定的歲數(shù),甭管爬到哪個位置,擁有多少權(quán)勢,不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嗎? 所謂的平凡,不是平庸,而是對于“人類”本身的清晰認知。精英尚且需要回歸到平凡當中,又何談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的普通人呢? 接納自己的平凡,接納身邊人的平凡,不去糾結(jié),不去抱怨,不去怨天尤人,才算是踏進了“成熟”的門檻。 二、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了生活質(zhì)量。 再美滿的幻想,也要屈服于現(xiàn)實。這個社會的現(xiàn)實、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就四個字,物質(zhì)基礎(chǔ)。 在唯物主義哲學中,有這樣一個說法,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了上層建筑。 要想精神豐富,首先就需要吃得飽,穿得暖;要想日子好過,首先就需要具備充足的生存物質(zhì);要想追求詩和遠方,首先就需要擁有一定的資產(chǎn)、錢財。 談到“理想”,為什么無數(shù)人都只能放棄理想?因為他們沒有錢,缺乏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chǔ),去支撐他們追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既要活得通透,也要活得現(xiàn)實。通透,在于心境的升華;現(xiàn)實,在于對于金錢、物質(zhì)的清醒認知。這兩者,是相互獨立,而又相互影響的。 物質(zhì)充足的人,未必有心境的升華。但物質(zhì)不充足的人,一定只會整天抱怨。唯有衣食足,才有可能知榮辱。 三、人間多少事,皆是大夢一場。 宋代大才子蘇軾有詩云: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人世間之事,不過是大夢一場而已。人生,又過了幾個秋天呢?還未夢醒,就在夢境中一直沉淪下去;夢醒了,就需要離開了。 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懂“大夢一場”什么意思,就認為這是一種夸張。等上了年紀,才明白,大夢一場,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道理。 塵世間的每一個人,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上一年的春夏秋冬結(jié)束了,今天的春天秋冬又開始了,明年也是如此,循環(huán)輪轉(zhuǎn),生生不息。 就跟每一代的人類一樣,老一代的人類離開了,又會誕生新一代的人類。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就是這個道理。 前人成了我們的談資,我們成了后人的談資。如此,豈不是“大夢一場”? 四、和光同塵,與天地萬物交融。 人身處于天地之間,該如何跟天地萬物相處呢?排斥不可取,爭斗也不可取,唯一可取的,就是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源自于《道德經(jīng)》中的“和其光,同其塵”。與光相融,與塵類同。 說到底,就是讓我們保持一顆淡然的內(nèi)心,去跟萬事萬物相互交融。你不排斥我,我也不排斥你,和諧相處,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一點,放在個人的身上,是可以做到的。而放在整個地球這個層面上,就比較難以實現(xiàn)了。因為每個人的矛盾、想法、三觀,是不一樣的。 身為普通人,只需要將自己過好,就足夠了。 有什么新觀念,可以及時接受;有什么新潮流,可以及時理解;有什么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及時適應(yīng)。跟上所處的時代。 五、寵辱不驚,笑看一切風云事。 很喜歡這一個詞,寵辱不驚。 不論是別人喜歡你,還是不喜歡你,你都可以保持隨緣、淡然的心境,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 人類這種生物,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要想做到“寵辱不驚”,就需要有多年的閱歷和磨練了。 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那是別人的自由,我們無法阻止,隨便他們就好;別人有什么樣的想法,那是別人的事,我們沒必要管太多,不妨做好自己的本分。 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為了自己而盡興活一場,才不負這短暫的百年人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