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狐惑病醫(yī)案數(shù)例——甘草瀉心湯

 李香愚 2024-03-13 發(fā)布于廣東

《金匱要略》記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嗄,甘草瀉心湯主之?!睂τ谶@種既有神經問題,又有口腔、陰道等地方問題的疾病,中醫(yī)稱之為狐惑病,治療用甘草瀉心湯。圖片

11狐惑病——劉云鵬醫(yī)案

巴某,女,15歲,20021012日就診。反復外陰瘙癢、潰爛2年,伴口腔潰瘍?;颊咴V2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xiàn)外陰潰爛伴口腔潰瘍,反復感冒。經某醫(yī)院用甲硝唑、氯霉素治療及淘米水外洗后,外陰潰爛好轉。但隔1個月復發(fā),如此反復2年?,F(xiàn)始復發(fā),癥狀較前加重。診見:外陰瘙癢,右側陰戶紅腫,質堅硬,表面潰瘍,稍有疼痛,口腔有多處潰瘍,聲音嘶啞,咽痛。入院時查體:口腔黏膜及舌有多處潰瘍,咽充血,扁桃體兩側有濾泡,頜下淋巴結可觸及,外陰右側見一3cm腫塊,皮色紅,觸痛,其下1/3處可見1.5cmX2.5cm潰爛面,上有膿性分泌物,無滲血。實驗室檢查:血沉40mm/h,抗"0"298U/ml,外陰刮片見大量中性粒細胞,少許淋巴細胞、紅細胞和鱗狀上皮細胞?;颊呱嗉t苔黃,邊有潰瘍,脈弦滑,尺脈洪大,寸關脈弦滑。辨為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狐惑病。
處方采用甘草瀉心湯加味:半夏9g,黃連9g,黃芩9g,生甘草24g,炮姜3g,連翹15g,金銀花15g,石斛15g,大棗12g,太子參30g,蒲公英30g,麥冬10g,14劑,水煎服。另用苦參湯加減外洗:苦參60g,白花蛇舌草60g,狼毒20g,百部30g.7劑,外洗陰部。
20021027日復診:口腔及外陰潰瘍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去狼毒,用藥4劑后,痊愈。隨訪未再復發(fā)。《經方驗案評析》

12狐惑病——李藩醫(yī)案

周某,男,37歲。形體消瘦,面色微紅,兩目、前后陰及唇、口腔潰爛成膿,痛癢交作??谏喔煽?、不欲飲水,大便偏稀,小便色黃,脈弦而數(shù),舌紅苔黃膩,用青霉素治療有效而不能根除。證屬狐惑病,即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謂白塞氏綜合征。治宜清熱利濕,消腫解毒。處方:甘草30克,黃芩12克,黨參12克,干姜6克,大棗10枚,川連12克,半夏6克,當歸12克,赤小豆30克,金銀花30克,土茯苓30克,膽草6克,車前子30克,苦參30克。
外用劑:雄黃15克,苦參30克,膽草12克。水煎趁熱薰洗陰部。服藥18劑,薰洗兩周(每日兩次),三處潰瘍痊愈,其余諸癥消失,一年未見復發(fā)。
按:本病系感染濕熱毒邪所致,《金匱》云“……蝕于上部……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苦參湯洗之;……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有是病用是方,加入膽草、車前子兩味,與原方中甘草、黃芩、當歸等藥伍用,則在合龍膽瀉肝湯之意。為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又加金銀花、土茯苓、苦參三味,或合用二妙散。再輔以苦參、雄黃、膽草三味煎湯薰洗,這樣內外合治,故效甚速。《當代醫(yī)家論經方》

13狐惑病——王付醫(yī)案

宋某某,男,69歲。主訴:患有貝赫切特綜合征30余年,曾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住院治療,并長期服用中西藥,可病證表現(xiàn)未得到有效控制,在10年前雙眼因貝赫切特綜合征而失明??淘\:口腔多處潰瘍,陰部有2處潰瘍,潰瘍處疼痛難忍,時有腹脹,飲食尚可,口干欲飲水且不多,咽中有痰但不易咳出,舌質紅、苔黃膩,脈弱。中醫(yī)辨證:中虛濕熱證。
治療原則:補虛泄熱,除濕消痞。治療方:甘草瀉心湯加味。炙甘章12 g,黃芩9,清半夏12g,大棗12枚,黃連12 g,干姜9g,紅參9g,赤小豆18 g,當歸12 g,苦參15 g,浙貝母10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分3次服。
二診:自覺潰瘍處疼痛有所好轉,又以前方6劑繼服。之后累計服用前方40余劑,癥狀得以完全控制,自此每周以前方3劑繼服,以資鞏固療效,至今已數(shù)度春秋,貝赫切特綜合征未有明顯發(fā)作。《王付經方醫(yī)案》

圖片

14狐惑病——陳瑞春醫(yī)案

劉某,女,23歲,會計。1987724日初診。病者初則口腔有兩處如針尖大小的潰瘍,并未介意,用維生素,輔以綠豆湯等清胃藥食等,能夠緩解。1個月前口腔有多處潰瘍,且陰戶大陰唇處亦有小潰瘍面,并瘙癢難忍,用PP水洗局部皮膚干燥,癢勢未減。繼用青霉素注射、中藥清熱解毒之品,治療月余,未能見效。診察所見,口腔兩側和舌邊均有潰瘍面,大者有綠豆大,小的如針尖樣。陰戶大陰唇兩側亦有多個潰瘍面,但未見膿液,邊緣清晰,潰瘍不深,遇辛辣、咸味都感不適。食納量少,腹脹氣滯,大便稀溏,小便清,口不渴,睡寐欠寧,情志不悅,脈緩偏細,舌苔淡潤。擬從調和脾胃寒熱入手。處方:黨參15g 法半夏10g川黃連6g 黃芩10g干姜10g 炙甘草10g 大棗3枚郁金10g厚樸10g 薄荷6g,服5劑,水煎日服2次。并囑以淡鹽開水,涼后漱口,日多次。
二診:730日。病者服用上方后,自覺口腔潰瘍陰戶瘙癢均明顯改善,食納增加,精神舒暢,脈緩而有力,舌苔淡紅 守原方囑進10劑,以觀后效。
三診:812日。病者來診,察其口腔潰瘍基本消失,自謂陰戶瘙癢潰瘍面亦已痊愈,全身無明顯陽性體征,飲食、睡眠、二便基本正常。遂擬六君子湯加胡黃連、天花粉各小劑量。囑服10劑,以鞏固之。
按:本案是脾虛胃熱所致。綜觀其臨床表現(xiàn),以口腔潰瘍、陰戶瘙癢為主,故用甘草瀉心湯為基本方,兼見肝郁氣滯,故加入郁金、厚樸,其中加少許薄荷,是取逍遙散中用姜、薄的含義,移植于此,實即疏肝解郁的意思。大凡女性罹患本病,病因脾胃濕熱,兼之肝郁氣滯,影響情志,煩悶不舒,故在用藥中考慮疏泄透達肝氣,是在所必須的。此病既能取效,亦常反復,可以多次治療,如圖速效用激素,往往難以獲效。

25口腔潰瘍——胡希恕醫(yī)案

史某,男性,42歲,住東四六條,19651115日初診。反復發(fā)作口舌潰瘍2年,本次發(fā)作已半個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潰瘍,因疼痛不能吃飯及說話,右肋微痛,大便少微溏,苔黃厚,脈弦滑。證為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予以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克,黃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棗3枚,黃柏10克,黨參10克。結果:上藥服兩劑,舌痛已,進食如常,繼調半個月,諸癥消除。《解讀張仲景醫(yī)案》

26口腔潰瘍——聶惠民醫(yī)案

刑某,女,30歲。19857月初診?;伎谇粷兪嗄曛茫磸桶l(fā)作,每至月經之前,口腔潰瘍復發(fā),少則一處,多則數(shù)處,潰瘍大小有如黃豆,或米粒,口干,心煩,不欲飲食,脈沉弦略數(shù),舌尖紅,舌根部苔厚而淡黃,治以補中清熱消痞,用甘草瀉心湯加炒仁、茯苓、山梔等。守方化裁,服藥30余劑,潰瘍痊愈。《聶氏傷寒學》
論:病狐惑者,脈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無論什么脈,都是甘草瀉心湯。

圖片

27口腔潰瘍——黃仕沛醫(yī)案

盧某,女性,65歲。20096月中旬,開始反復出現(xiàn)高熱、汗多,全身骨節(jié)疼痛,某三甲醫(y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可能性大,纏綿兩月余。2009922日來診,訴一周前開始出現(xiàn)口腔、舌邊潰瘍,張口痛甚,舌淡有齒痕,苔白厚。予甘草瀉心湯加石膏,處方:
生石膏30g川連6g黃芩15g干姜12g炙甘草30g黨參30g法夏24克,大棗12克,4劑,水煎服。
925日復診潰瘍已愈,仍投此方4劑。適其夫亦患口腔潰瘍,投此方4劑,亦愈。此夫妻同患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實已多年,初試遍單方、驗方,時效時不效。后找黃師每以此方而愈。《經方亦步亦趨錄》

28幼口皰疹——鄭明醫(yī)案

趙某某,男,11個月。201061117時來診,高熱1天,伴咳嗽、咯痰、流涕,納差,大便一次質爛,就診時即測體溫:39℃,查體:咽充血(++),口腔黏膜見十余顆綠豆大小皰疹,心肺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白細胞:19.0×10L,中性:53.4%,淋巴:35.9%。舌紅苔白,指紋青紫。
診斷為:皰疹性口腔炎。即處以甘草瀉心湯加減,處方:甘草15g,黃連2g,黃芩8g,干姜2g,黨參6g,大棗6g,苦參6g,石膏35g,升麻8g,柴胡128,浙貝9g,法夏6g1劑?;純悍幃斖頍釀轁u退,次晨來診,體溫:37.7℃,泡疹縮小,咽充血減輕。繼守上方3劑(因家屬回鄉(xiāng)過節(jié)未見復診)。2周后,因小兒飲食不節(jié)發(fā)熱來診,詢及上次病情,訴服第二劑藥后熱退身涼,口腔皰疹消失,精神飲食正常,血常規(guī)復查正常。《經方亦步亦趨錄》

36小兒手足口病——唐醫(yī)易醫(yī)案

龍某,男,20061月生。2011527日就診,家長代訴:周二起手足口病,目前咳嗽有痰,口腔潰瘍,舌糜,唇口起泡潰瘍,手掌起泡,23天未有大便,發(fā)燒37.5~38.8℃,脈浮弦滑細,一息六至。
炙甘草20g,黃連5g,黃芩5g,干姜5g,黨參6g,姜半夏5g,桔梗6g,3劑。
2011529日復診,前藥后癥狀大為減輕,手掌的皰疹已經痊愈,口唇也好了不少,大便也有了,目前咳嗽有痰,有噴嚏有涕,舌色正常,看到多處潰瘍,舌苔白厚膩。指紋色淡紫,脈浮弦滑,一息六至。
炙甘草20g,黃連5g,黃芩5g,干姜5g,黨參6g,姜半夏5g,桔梗6g6劑。
201165日家長訴:前藥后手足口病徹底痊愈?!?/span>100首經方》

37滯頤——梁惠光醫(yī)案

劉某某,女,5歲。患兒一年多來,口角常流涎不止,漬于頤顏頸前等處均赤爛如斑,口腔檢查未發(fā)現(xiàn)病變,唯舌紅無苔,此為脾寒胃熱。蓋脾主運化水液,開竅于口,脾寒則涎液不攝,胃熱則漬蝕赤爛。治用甘草瀉心湯,以干姜、炙甘草溫散寒邪,芩連燥濕清胃熱,復加佩蘭芳香悅脾。服2劑后,涎液已不外流,紅爛皮膚已恢復正常,口角尚有紅赤,再服2劑痊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5):227]《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

圖片

53銀屑病——黃仕沛醫(yī)案

羅某,男性,47歲。2010318日初診?;颊呷砥つw斑塊狀皮癬已10余年,反復發(fā)作,脫屑較多,瘙癢甚。曾到外院皮膚科診治,診斷為“銀屑病”。醫(yī)生建議使用免疫抑制劑,羅某害怕藥物副作用,未敢服藥,僅自購些膏藥外用,病情逐漸加重。故至黃師門診求治??淘\:患者雙大腿外側、雙小腿外側、雙側肘后外側大片丘疹、脫屑,皮膚瘙癢,影響睡眠。舌暗紅,苦薄白,脈細稍弦。查體見雙大腿外側、雙小腿外側、雙側肘部后外側見大片紅斑丘疹,最大處約7cm×8cm,最小處約3cm×4cm,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伴有滲液,心、肺、腹檢查無異常。四肢及關節(jié)無腫痛。黃師予甘草瀉心湯加減,處方:甘草30g黃連6g黃芩15g黨參30g干姜10g法夏24g大棗15g苦參15g水煎內服,共4劑。
二診,患者雙小腿外側、雙側肘關節(jié)外側丘疹范圍明顯縮小,瘙癢大減,無滲液。守上方治療。2010323日復診,見雙小腿外側、雙側肘關節(jié)外側丘疹最大處范圍已縮小至3cm×3cm,無瘙癢,無滲液。54日因痛風發(fā)作,前來治療,見原患處皮膚嫩微紅,平滑,不癢,病情穩(wěn)定?;颊呃^續(xù)門診復診,至201011月,患者除右肘部仍有皮膚潮紅及脫屑外,其他部位皮癬已痊愈。
按:銀屑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皮膚紅斑上反復出血、多層銀白色干燥鱗屑的慢性復發(fā)性皮膚病。本病具有遷延反復與久治不愈的臨床特點,對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西醫(yī)目前尚不清楚其確切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缺乏特效療法。黃師常以甘草瀉心湯治之。甘草瀉心湯出自《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原用于治療“狐惑病”。臨床上,黃師常把本方用于免疫性疾病及黏膜相關性疾病,屢試不爽。黃師認為甘草乃是本方主藥,原方中此藥劑量最大,其作用并非調和諸藥,而是保護和修復黏膜的病變?,F(xiàn)代藥理學認為,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黃師每用此方,甘草用量都在30g以上,甘草量少則效不佳。黃師認為,本方中干姜也是關鍵,一方面,干姜可能有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對免疫相關性疾病常重用干姜,如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肝硬化、甘草瀉心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干姜用量均在10g以上。黃師早年的學生,越秀區(qū)兒童醫(yī)院副院長鄭明主任曾來信說:按黃師方法用甘草瀉心湯治小兒口腔黏膜病療效很好,一般一至兩劑便痊愈。
另一方面,對液體滲出過多者,無論是清涕、唾沫、痰液、多尿、腹瀉還是皮膚滲液等,只要質地清稀,重用干姜多可有效減少滲液。如黃師治療夜尿多、遺尿者常用甘姜苓術湯,復發(fā)性口腔炎用本方,咳喘兼有咯白稀痰者用小青龍湯,腹瀉水樣便者用理中湯,均以干姜加量,療效甚佳,黃師特別指出取效關鍵在于干姜。
此外,本病由于病程較長且容易復發(fā),所以守方治療也是獲效的關鍵。《經方亦步亦趨錄》
論:這樣治銀屑病的思路,真的很少見。難懂的,少見的,就附上原作者按語。以便學習研究。

54口唇濕疹——黃仕沛醫(yī)案

習某,男,22歲,口唇反復起疹、滲液1年余??诖揭约按街芊磸统霈F(xiàn)濕疹樣丘疹,破潰、滲液、結痂反復發(fā)作。目前見口唇及唇周廣泛破潰、滲液,大便黏膩,口干口苦明顯,舌紅,苔薄黃,脈弦。處方予甘草瀉心湯加苦參:大棗5克,甘草30克,黨參30克,姜半夏25克,黃芩15克,干姜5克,黃連10克,苦參10克。7劑,水煎服,翻煎,日2次。
復診:口唇及唇周破潰、滲液好轉,續(xù)服7劑而愈。
患者舌苔紅,皰疹瘡破潰后見有黃黏水滲出,大便又見黏膩,不宜重用干姜,又黃連已用10克,適當加苦參。何故用苦參?祛濕分為苦寒燥濕及苦溫燥濕,加用苦參意在加強苦寒燥濕。同時需要注意,苦參有毒,切勿用量過大,量大即嘔,若滲液明顯,必要時予苦參30克煎水外洗亦可。《黃仕沛經方師傳錄》
論:這個口唇疹,從病位理解,相當于口腔潰瘍病,口腔黏膜病。

圖片

61痞悶溏泄——姜春華醫(yī)案

劉某,女,63歲。慢性泄瀉已3年,常心下痞悶,腸鳴漉漉,大便溏薄,挾有白色黏液,日2-3次。若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發(fā)作尤劇,并有失眠、眩暈。苔白而微膩,脈細弱。西醫(yī)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證屬胃虛痞結,予甘草瀉心湯加味。炙甘草12克黨參12克黃連3克黃9克半夏9克干姜9克白術9克茯苓9克厚樸9克大棗4枚,方5
服藥后大便即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眩暈。續(xù)進5劑,以歸脾丸善后,隨訪3年,腹瀉未發(fā)。
按:本例慢性泄瀉多年,辨證為胃虛痞結。以甘草瀉心湯及四君子湯同用重在治本,故補中消痞兼施,扶正逐邪并用,宜乎取效也。《經方發(fā)揮與應用》《當代名醫(yī)經方應用賞析》

62嘔利痞——畢明義醫(yī)案

于某,女,36歲,1983915日初診?;颊咚伢w強健,一個月前因夜間睡時著涼,翌晨六時突然感到腹痛、腸鳴,隨即腹瀉,呈水樣便,四十至五十分鐘瀉下一次,瀉如暴注下迫狀,頻頻嘔吐水樣物,繼則住院治療,診為急性胃腸炎。治療三天,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后兩日,復吐瀉不止,吐出為黃綠樣水,瀉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醫(yī)院治療六天,嘔吐腹瀉止。出院后復因食冷吐瀉復作,嘔吐食物,有時夾有血樣物,泄下水糞夾雜,時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脹悶,食則甚,形體消瘦,面色發(fā)黃,脫水狀。舌尖紅,邊有齒印,苔白厚微黃稍膩,脈沉、關上弦滑。脈證合參,為中氣虛,寒熱不調,脾胃升降失職所致。治當緩急補中,和胃消痞止瀉。以甘草瀉心湯治療。服1劑后嘔吐即止,脹滿減輕,又繼服2劑,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劑而諸癥皆除,未再復發(fā)。[山東中醫(yī)雜志1986,(3):14]《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
論:瀉心湯,瀉下不化之物,區(qū)別于四逆湯瀉下不化之物。
脈沉為太陰不散,關上弦滑,為木陷于土,而不能升降。關為土位,木不升降,滑見于關。瀉心湯,補中虛而瀉結熱。

86臟燥——趙明銳醫(yī)案

賀某,女,38歲。因孩子暴瘍后,悲憤異常,不久即現(xiàn)精神失常。每日下午至晚上即自言自語,哭笑不休,夜間雖能勉強入睡,但一夜之間數(shù)次驚醒,心悸不寧,躁擾不安,精神恍惚,有時獨自亂跑,早上至上午的時間則清醒如常人。如此二月之久,雖經斷續(xù)治療,時好時壞,不能鞏固。
初診時,患者正在清醒時候,故能將自覺證狀反映清楚:心神或清醒如常,或模模糊糊,煩冤,懊惱,胸下憋脹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飲水。善太息,易感動。脈數(shù)大無力,苔白膩。證屬心肝血虛,血燥肝急,兼痰熱壅聚,時擾心神所致。遂投服甘草瀉心湯,連服三劑,證情大有好轉。后宗此方加減服十余劑,諸證痊愈。《經方發(fā)揮》
論:煩冤,懊惱,上熱證。瀉心湯與梔子湯提綱。

87霉菌性陰道炎——王付醫(yī)案

陳某,女,23歲,199882日診。主訴:于1年前到南方旅游,之后,經婦科檢查,確診為霉菌性陰道炎,幾經治療,時輕時重,反反復復,中西藥外洗及內用,均未取得治療效果,近日病證加重,前來就診??淘\:外陰瘙癢,多于白天,內陰時有刺癢,多于夜間,帶下黃濁,時如豆腐渣樣,腥臭難聞,陰部潮濕,心煩,急躁,少氣乏力。倦怠嗜臥,舌紅,苔黃略膩,脈滑。辨證:中虛濕熱,濕熱下注。治當清熱益氣,和中利濕。處方是:炙甘草12g,黃連14g,黃芩16g,人參10g,半夏12g,干姜6g,大棗12枚,苦參10g,蛇床子15g,梔子10g,車前子18g,木通9g。6劑,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早中晚服。二診:帶下明顯減輕,外陰有略微癢,內陰瘙癢大減,又以前方加土茯苓15g6劑。之后,繼以前方20余劑,病證解除,經婦科檢查,病為向愈。
按:霉菌性陰道炎是難治性疾病之一,治療方法雖多,但治療效果大多不夠滿意。此患者病證表現(xiàn)則有明顯中氣虛弱的病理特征,同時具有濕熱蘊結,故辨證為中氣虛弱,濕熱下注。此用甘草瀉心湯清熱燥濕,補中益氣,加苦參增強清熱燥濕,使?jié)駸釓南氯?,蛇床子燥濕止癢,梔子清熱瀉火,車前子、木通清熱利濕,使?jié)駨男”愣ァ7街兄T藥相互為用,以達愈疾之目的。

圖片

88陰道瘙癢——黎崇裕醫(yī)案

女,27歲,2012103日就診,產后1年半,孕前曾有一次人流史,現(xiàn)反復外陰瘙癢。脈細。甘草12g,黃芩10g,黨參10g,干姜10g,黃連3g,小紅棗4枚,姜半夏12g,丹皮10g,桃仁10g,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g,赤石脂10g,天花粉10g,烏梅3枚,1劑。
回訪:愈。注:此方治療女性陰道瘙癢效果奇佳,不可忽視?!?span style="font-family:Calibri;">100首經方》

89產后胸——淺田宗伯醫(yī)案

《橘窗書影》云:某女,年二十五六,產后數(shù)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飲食不進,口糜爛,兩眼赤腫,脈虛數(shù),贏瘦甚,乃與甘草瀉心湯。服之數(shù)十日,下利止,諸證痊愈。
松平鐵之丞室,年二十余。妊娠有水氣,至產后不去,心下痞硬,雷鳴下利,口中糜爛,不能食咸味,僅啜稠粥,噫氣吐酸水,醫(yī)多以為不治。余以為口糜爛,為胃中不和之證,與甘草瀉心湯。數(shù)日而痞硬去,食少進,益連服之,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氣下利,依然尚存,乃與四苓加車前子,旬余兩證痊愈。《橘窗書影》《葉橘泉經方臨床之運用》《傷寒論今釋》《經方研習》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