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jié)假期結束了。 可是,這個年,有人卻沒過好。 因為年夜飯的餐桌上,擺放的,是她的朋友。 不只是這個春節(jié),這一定還是我今年見過最窒息的一個話題之一: “兔年最后一天,家里人把我的兔子殺了。” 未有告知,未經(jīng)同意。 在這個原本應該指向幸福團聚的日子里。 博主養(yǎng)了一年多的兔子,卻直接被爺爺奶奶打死,做熟了。 更崩潰的是,他們還邀請博主一起過去吃飯,一起品嘗她“寵物朋友”的味道。 博主真的很喜歡她的兔子。 她會記下它到家第一天的日子。 她會經(jīng)常記錄下它可愛的日常。 一點一點,用了一年4個多月,她才終于把它養(yǎng)到那么大。 她把它當作朋友甚至小孩,在家人眼中,它卻始終只是一盤菜。 可是,過年缺這一口肉? 年夜飯,缺這一只兔子嗎? 我們不想以惡意去揣測,可他們的絲毫不顧忌,絲毫不考慮,卻傷透了一個孩子的心。 因悲傷心寒,博主決定拒絕回家吃這個年夜飯。 在爺爺和爸爸的聊天記錄里,看到的卻全是博主的“不懂事”: “心疼你18年,都不如一只動物” “叫你接電話你沒聽見嗎?” “你沒考慮過我們的感受,爺爺奶奶的感受呢” 又有誰,考慮過她的感受呢? 大過年被殺死,被吃掉的是她的朋友,現(xiàn)在,一切的問題的矛頭,似乎又成了她。 只是看文字都覺得窒息。 更遺憾的是,這樣的窒息,每天在發(fā)生,從來都不是孤例。 2 “你的小狗呢” “分了,老師一半,大伯一半。” 有人說,這是一段可以一字不改寫進余華書里的對話。 因為太過戲劇,太過扎心。 可比書中更殘忍,更振聾發(fā)聵的故事,永遠都是真實世界。 這句話是一個紀錄片里,一個小女孩,對著鏡頭笑著說出來的平靜。 可所有人都知道: “她的眼睛在笑,她的心卻在被凌遲?!?/span> 小女孩叫石鳳鳴,12歲的她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父母外出打工8年,沒往家寄過一分錢。 別人被歡聲笑語填埋的童年,她只有漫長的等待和孤獨。 幸好,她還有個好伙伴, 那條小黑狗是她最好,也是唯一的朋友。 她在日記里這樣寫她的朋友: “它不僅可愛,還很乖呢,每次我無聊的時候,它都會跑來和我玩……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狗。” 可后來,她再吹響口哨,它再也不會沖過來。 因為她的小狗,被分了。 老師和大伯,各一半。 就是字面的意思。 她那么喜歡她的小狗,可她有什么辦法呢? 就像那個哭得撕心裂肺的小男孩。 他的小伙伴,要被爸爸賣掉。 他不停祈求,卻只換來一句“滾一邊去”。 他哭著喊著扯著狗鏈阻止,最后小狗還是被拉走了。 800塊,被賣掉的不只小狗。 還有孩子的陪伴和童年,還有孩子對父親的信任和敬仰。 就像那個哭成淚人的小女孩。 她養(yǎng)了兩年的雞,被燉了。 她聲嘶力竭尋找哭喊,“我的雞呢?” 鏡頭對準的是她的臉,畫外音是媽媽的哈哈大笑,還有爸爸那句漫不經(jīng)心的“在這呢”? 最后被端上來的一盤菜,配上好笑的音樂,成了全網(wǎng)瘋傳的“真香”搞笑段子。 我卻真的笑不出來。 那些當著孩子的面,被殺死的螃蟹,被賣掉的小狗,被扔下樓的倉鼠…… 是家長從不會在意的東西。 可那些撕心裂肺的祈求,那些緊抓不放的小手,那些想不明白的控訴…… 又成了哪個孩子,一生的無法治愈呢? 3 電影《狗十三》的海報上,曾留下讓人印象頗深的這樣一句話: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就是我們的生存法則?!?/span> 對于電影里,最后終于妥協(xié)低頭的李玩是。 對于紀錄片里,心里的無底洞再也無法被填埋的石鳳鳴是。 對于那些,撕心裂肺哭喊的孩子也是。 兇手是他們最親的人,被殺的也是他們的最親。 有人覺得這話說得太重。 有人從來不以為意。 “不就是一條狗而已。” 有人深信孩子哪有那么脆弱。 “矯情啥,過幾天不都忘了?!? 可我們從來都低估了,孩子們對于寵物的深厚感情。 我們從來都高估了,成長就能治愈一切的所謂力量。 有網(wǎng)友講了一個,關于她父親的故事。 她的父親非常喜歡小動物,奇怪的是,她的記憶里,父親卻從未養(yǎng)過。 后來,父親給她說起了,那個很多人早已不記得的往事。 父親七八歲的時候,養(yǎng)了一只狗,父親十分喜歡它,他給它取名小黑。 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奶奶卻把小黑宰了。 父親只是哭,一口也沒吃。 如今他已經(jīng)年過50,去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東西,唯獨從不吃狗肉。 因為那么多年過去了,他從來沒忘記他的小黑。 以至于,狗肉成了他這輩子最大的禁忌。 以至于,所有的小動物都成了他生命里的殤。 “我父親用了一輩子來治愈這在我奶奶看來無病呻吟的痛。” 長輩們習慣發(fā)問:“這娃咋從小不跟我親?!?/span> 卻從來忘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個被爸爸狠心賣掉狗的孩子,他說,我到現(xiàn)在都恨他。 那個被父親一次次殘忍殺死寵物兔的姑娘,再沒養(yǎng)過活物。她說,“對人也是如此了,從來不會深愛,因為害怕?!?nbsp;
那個突然古怪,不再聽話,不再好好上學的弟弟。 只有他的姐姐知道,他為什么變成這樣。 因為陪了弟弟4年的狗,突然被家里賣掉了。 因為這個姐姐,她也經(jīng)歷過和弟弟一模一樣的傷心絕望。 一直以為,每一個可以把動物當成朋友的孩子都是天使,有些天使的父母,卻當起了魔鬼。 4 寫到這里,終于讀懂了一句話: “父母夸大子女的不當行為給他們帶來的苦惱,總認為一切過錯都與他們自己無關。” 可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都能輕易窺見真相: 那些強制性指令,往往皆為自己方便行事。 這種方便行事,也讓太多家長忘了: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任何人的附庸所屬。 他們的情感,從不比大人薄弱。 他們的成長,需要的是被好好尊重。 是能從身邊之物,從生活小事學會愛和生命的教育,而不是一次次臣服于大人的服從性測試。 許多父母傾注心血于孩子的成績,于他們的身體健康。 千方百計,想要把自己的愛全部給予,卻唯獨忽略了: 尊重,才是愛最基本的表達。 有人過年回家,被殺死了陪伴多年的寵物。 有人過年帶狗回去,家人特意在陽臺布置了溫暖的窩,連小被子都是媽媽親手縫的。 “看似是小狗被愛,其實是你被愛?!? 有人被殘忍賣掉養(yǎng)了4年的狗,成了一生難以揮散的童年陰影。 有人寵物小狗去世,父母用特殊的方式,溫暖來他的一生。 想起一句話: “當你說一個孩子冷漠的時候,先想想這顆冷漠的種子,是誰栽下的?!?/span> 同樣,當我們質(zhì)疑孩子缺乏主見,不懂愛人時。 也該想想,是誰是哪一刻,他的靈魂已經(jīng)被扼殺。 永遠別站在高高在上的地方。 永遠別不拿孩子的悲傷當回事。 永遠別輕易奪走他的親密。 多年前射下的子彈,誰也不知哪天正中眉心。 生命和愛的教育,不需要刻意,卻需要一顆心去感受。 |
|
來自: lcyteacher > 《生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