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span> 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肯定會為了孩子而謀劃長遠。當然了,這是最為理想化的情況。并非每一個父母,都有正確而又長遠的謀劃。 有的父母,確實是為子女謀劃了,也將自己的觀念灌輸給了子女??上?,他們的觀念跟不上時代,或者有點歪斜,那就會害了子女。 有的父母,確實希望孩子成才,可他們自己不會培養(yǎng),放任孩子,那就會讓孩子學壞。一旦學壞,就真的很難回頭了。 子女淪為底層人,一半的原因,跟他們自身的情況有關(guān)。另一半的原因,跟父母的一舉一動有關(guān)。 父母犯四錯,子女一生窮。有些貧窮,其實是父母造成的。 一、將孩子馴化得太溫順,會害了孩子。 無數(shù)父母都犯了一個錯,馴化孩子。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溫順、聽話了,那父母的麻煩就少了,孩子也就不會惹是生非了。 說實話,將孩子馴化得太溫順,其實是“弊大于利”的行為。試想,孩子就跟綿羊一樣,那他們?nèi)绾卧凇叭豪黔h(huán)伺”的江湖中生存下去呢? 從古至今,都是“虎狼”之人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而溫順如“綿羊”的人,都只會被虎狼之人吃掉。虎狼吃掉綿羊,本就是食物鏈的鐵律。 所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就是這個道理。性格過分溫順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后,到了社會打拼,大概率會被人吃得連骨頭都不剩。 劉邦,不是溫順的人,所以他才有機會登臨巔峰;朱元璋,不是溫順的人,所以他才有機會一躍龍門,飛龍在天。 讓孩子多些“白手起家”的狼性,少些“溫順聽話”的羊性。否則,會害了他們。 二、將自身的落后觀念,強加到孩子的身上,會害了孩子。 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搞清楚別人,這是一種本事。有自知之明,才是真正的智慧。打敗別人不是什么難事,難就難在戰(zhàn)勝內(nèi)心深處的自己。 做人,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父母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那他們就會灌輸什么觀念給孩子,把握好一個度。 反之,父母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就容易將錯誤、落后的觀念,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導致孩子跟父母一樣,代代貧窮。 羊圈中的羊爸羊媽,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就讓小羊羔接受“落后”的觀念。結(jié)果,不過是代代人都成為綿羊,成為狼群的盤中餐罷了。 身為父母,如果觀念跟不上時代,那就讓孩子自由選擇人生。也許,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主見和選擇,未必會比父母差勁。 三、過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只會毀了孩子。 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有相類似的觀念——孩子是我的,那他就該聽我的話,被我控制,我說什么,孩子就該做什么。 這就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這種行為,有好也有壞。如果孩子走了歪路,父母加強控制孩子,那孩子就有可能走回正路。 反之,如果孩子走了正路,父母依舊控制孩子,干擾孩子的選擇,就容易造成孩子選擇失誤,讓孩子的前途變得黯淡。 對于是否“控制孩子”這一點,《增廣賢文》早有言: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兒孫后代,自有他們的福氣,我們身為長輩,就不要管太多了。只要他們沒有違法犯罪,那就讓他們走出獨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與其控制,不如尊重。不如抓緊不放,不如適當放手。也許,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以闖蕩。
四、讓孩子啃老,不是好事,只會害死孩子。 上文談到,父母適當放手,不要干擾孩子的人生。對此,不少父母都會認為,孩子需要什么,就滿足孩子什么,就是對孩子好。 比如說,不論孩子是否找到工作,父母都讓孩子來啃老。慢慢地,孩子就會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坐吃山空”的品性。 一旦養(yǎng)成這種墮落的品性,孩子就會一路淪落下去,而不會有走上坡路的那一天。舒適區(qū),會讓人墮落。江湖中的磨練場,才會讓人成長。 孩子需要什么,父母不能完全滿足,而應該想想,滿足孩子的后果,究竟是好,還是壞。 孩子找不到工作,父母可以暫時養(yǎng)活他們,但不能讓他們長久啃老。適當逼一逼他們,也許他們才會養(yǎng)成“自力更生”的觀念。 父母,不能太固執(zhí),也不能放縱孩子;不能太隨和,也不能太嚴厲;不能抓得太緊,也不能放得太松。各個方面,都需要拿捏好一個“度”。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