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由兩樣東西構成,其一是外在的身體特征,其二是內在的精神世界。 外貌跟精神世界,構成了一個人的整體相貌。前者,屬于人之軀殼。后者,屬于人之靈魂。二者合一,才算是真正的“人”。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相貌好不好,不能只看軀殼的外在,還需要看人之內在。長得好看,而精神、觀念不行,那他照樣相貌不好。 外貌是外貌,相貌是相貌,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既然說相貌由外在和內在構成,那什么樣的相貌,才是最有福氣的呢?兩個字,豐滿。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豐滿”。 最有福氣的相貌,莫過于這幾個地方豐滿,比什么都重要。 一、心靈豐滿,是重中之重。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極度豐富的物質世界,只會激發(fā)人性深處的欲望,而不會讓心靈平靜下來,造成過分嚴重的精神內耗。 現(xiàn)代人的心靈,明顯是不怎么“豐滿”的,還會出現(xiàn)各種“空虛”的感覺。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都會胡思亂想。 物質極度豐富,為什么人之心靈還會空虛呢?因為無數(shù)人都缺乏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試想,什么精神追求都沒有,只有物質追求,不就行尸走肉了嗎? 精神豐滿的代表人物,就是莊子和蘇軾。 莊子一輩子追求“逍遙自在”,一場“莊周夢蝶”讓人感慨莊子的境界;蘇軾一輩子追求“灑脫淡然”,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讓人感慨蘇軾的心境。 人,要想心靈豐滿,不再行尸走肉,就該好好想想,自己要追求什么,該有什么樣的精神和信仰。否則,只會一輩子精神貧瘠。 二、能量豐滿,是做事之源。 看到一個人很有悟性,身上的氣息特別純正,思維邏輯也很不錯,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很有“能量”。 什么是能量?就是一個人由內而外所散發(fā)出來的生命活力、氣息。比如,這人心態(tài)積極,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給人一種永不服輸?shù)母杏X。 有兩類人,所散發(fā)出來的能量特別孱弱。一類是怨天尤人的抱怨者,一類是走極端的魔怔人。由于能量不足,所以沒有福氣會庇護他們。 生活如此艱難,為什么人們還需要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tài)呢?現(xiàn)實如何,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終究需要調整自己的內心。 一代圣人王陽明,被奸臣宦官貶謫到了貴州龍場。在荒草不生的絕境,王陽明竟然接受了現(xiàn)實,還龍場悟道,完善了自身,也成就了自己,更開創(chuàng)了心學。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世上沒有走不通的道路,只有不想走通的心態(tài)。能量豐滿的前提,就是心態(tài)樂觀、積極。 三、習慣豐滿,是長久之道。 對峙于渭水河畔,諸葛亮和司馬懿已經(jīng)到了一決勝負的階段了。諸葛亮采取激將法,而司馬懿采取縮頭烏龜策略。 一日,諸葛亮就派使者送了一套女人衣裙給司馬懿。司馬懿看到了女人衣裙,不僅沒有生氣,還說蜀中的錦繡不錯,感謝諸葛丞相了。 隨后,司馬懿問了使者一個問題,諸葛丞相近來如何?使者回應,食三四升米,二十罰以上的事務都親自處理。 司馬懿大笑,就送走了使者,還跟使者說,希望諸葛亮丞相保重。身邊人不理解,怎么受屈辱了,司馬懿還如此高興?司馬懿回答,食少而事繁,其能久乎。 不久,諸葛亮便星墜秋風五丈原。而司馬懿,由于一輩子奉行“縮頭烏龜”的策略,該吃吃,該睡睡,所以熬死了無數(shù)英雄,笑到了最后。 生活習慣,最好要“勞逸結合”,既有辛苦賺錢的一面,也有休養(yǎng)生息的一面。如此,人生才能豐滿,壽元才能長久。 四、處事豐滿,是立身之道。 你我身處于這個世界,不可避免需要思考這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為人處世? 為人處世,講究的,就是人情世故。懂得說什么,不能做什么,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守住自身的底線,都考驗我們的智慧。 就拿說話來說,最為穩(wěn)妥的說話方式,其實是“沉默”。實在不懂說話,那就當個傾聽者,啥都不說,就讓別人說,那你就占據(jù)先機了。 就拿與人相處來說,既不能得罪人,也不能讓別人侵犯我們,這當中拿捏好一個“度”,我們才能左右逢源,立于不敗之地。 東漢末年的賈詡,少出頭,少說話,而多做事,讓別人覺得他會做人,那他自然就能得以善終,子孫安好。 處事豐滿,為人圓融,心中有一個度,不走極端,也不落于人后,才算真正的成熟。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