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jì)年》載,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四十二年,西伯發(fā)受《丹書》于呂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丹書受戒。丹書受戒在《武王踐祚》這篇文獻(xiàn)里頭得到了詳細(xì)的記述,《武王踐祚》目前有兩個(gè)版本,一是《大戴禮記·武王踐祚》,一是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武王踐祚》,這兩個(gè)不同版本能相互印證相互補(bǔ)充。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祚》:“【武】王問于師上父曰:不知黃帝、顓頊、堯、舜之道在乎?意微喪不可得而睹乎?師上父曰:在《丹書》,王如欲觀之,盍祈乎,將以書見。”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qū)υ唬何吹寐勔?!然后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祈)矣!” 古代廟寢堂前有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踐祚,就是登上阼階主位,即登基。武王踐祚,是指姬發(fā)登上西伯之位。西伯姬昌去世,姬發(fā)就繼承了西伯之位。《武王踐阼》是武王繼西伯之位的實(shí)錄, 丹書,是用丹砂書寫的典籍。丹砂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shí)代彩陶中,古代丹砂很稀有,采挖很困難,極其重要的典籍才會(huì)用丹砂書寫。丹書之名就說明這部典籍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誰掌握著丹書,誰就掌握了意識(shí)形態(tài)至高點(diǎn)。后世將丹書受戒渲染為祥瑞,《呂氏春秋·有始覽第一·有始》“及文王之時(shí),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史記》正義引《尚書帝命驗(yàn)》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qiáng)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蓋圣瑞?!?/span> 商末精通黃帝學(xué)說的主要有三人,即太公、鬻熊與辛甲,而首席當(dāng)屬太公,《漢書·藝文志》載《太公》237篇,其中《謀》81篇、《言》71篇、《兵》85篇,是中國文化在商末周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武王問太公,黃帝顓頊堯舜之道還在嗎?太公說在《丹書》,說明《丹書》這部典籍是有關(guān)黃帝顓頊堯舜之道的經(jīng)典。《路史·疏仡紀(jì)》“黃帝用作戒于《丹書》”,《韓非子·揚(yáng)榷第八》:“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薄俄n非子》所引黃帝之言,即黃帝《丹書戒》:“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聞過。禍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戰(zhàn)?!?/span>《丹書戒》又見于《逸周書·王佩解》:“施舍在平心……禍福在所密,利害在所近,存亡在所用,離合在出命?!彼^《丹書戒》,就是記錄在《丹書》里頭的戒銘。 武王認(rèn)為《丹書》是“萬世可以為子孫所常者”(《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百世不失之道”(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可見武王是極其推崇黃帝顓頊堯舜之道的。丹書受戒在歷史上產(chǎn)生如此重大的影響,與武王對(duì)黃帝顓頊堯舜之道的推崇有著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六韜·文韜·明傳》(唐敦煌寫本)同樣記載了《丹書》的內(nèi)容,“文王寢疾五日,召太子發(fā)在惻曰:於乎(嗚呼),天將棄予,周之社稷,天將以屬汝。太【子發(fā)】再拜受命。太公曰:王何所問?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其】要可得聞乎?太公曰:見善而迨,時(shí)至而勿疑,去非而勿處,故義與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屈而強(qiáng),忍而剛,此四者道德之起也。故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減(滅),故恭勝怠則王,怠勝故則亡?!?/span>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王齊(祈)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fù)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qiáng)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span>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武王祈三日,端備(服)冕,踰堂微,南面而立。師上父:夫先王之書不與北面。武王西面而行,曲折而南,東面而立。師上父奉書,道書之言曰:怠勝義則喪,義勝怠則長。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仁以得之,仁以守之,其運(yùn)百【世】。不仁以得之,仁以守之,其運(yùn)十世。不仁以得之,不仁以守之,及于身?!?/span>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乙本“武王齋七日,大【公】望奉《丹書》以朝。大公南面,武王北面而復(fù)問,大公答曰:《丹書》之言有之曰:志勝欲則利,欲勝志則喪。志勝欲則從,欲勝志則兇。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不敬則不定,弗力則枉。枉者敗,而敬者萬世。使民不逆而訓(xùn)城,百姓之為聽?!兜分杂兄??!?/span> 這三個(gè)版本的記載大同小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diǎn)就是“先王之道不北面”?!跋韧踔啦槐泵妗钡摹巴踉诘老隆钡乃枷耄c中世紀(jì)英國法治傳統(tǒng)“王在法下”的精神是一致的。《武王踐阼》對(duì)“先王之道不北面”的禮儀作了很詳細(xì)的闡述,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乙本的記載是“大公南面,武王北面”,即以先王之道為上;《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的記載是“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即以先王之道為尊;這兩個(gè)記載都意在說明先王之道在王之上的事實(shí)。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為銘焉,于機(jī)為銘焉,于鑒為銘焉,于盥盤為銘焉,于楹為銘焉,于杖為銘焉,于帶為銘焉,于履屨為銘焉,于觴豆為銘焉,于戶為銘焉,于牖為銘焉,于劍為銘焉,于弓為銘焉,于矛為銘焉?!蔽渫趼犃恕兜分裕瑯O其敬畏,將《丹書》之言銘刻在席四端,銘刻在機(jī)、鑒、盥盤、楹、杖、帶、履屨、觴豆、戶、牖、劍、弓、矛上,可見武王對(duì)《丹書》的崇敬之情。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武王聞之恐懼,為銘于席之四耑曰:安樂必戒。右耑曰:毋行可悔。席后左耑曰:民之反側(cè),亦不可志。后右耑曰:【所】諫不遠(yuǎn),見而所弋?!?/span>《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后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cè),亦不可以忘;后右端之銘曰:所監(jiān)不遠(yuǎn),視邇所代?!毕白筮呫懳牡囊馑际牵矊幒涂鞓窌r(shí)一定要有防備。席前右邊銘文的意思是,沒有可以后悔的行為。席后左邊銘文的意思是,人民翻來覆去不安,一樣不可以忘記。席后右邊銘文的意思是,如果不能高瞻遠(yuǎn)矚,便只能看到眼前。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為機(jī)曰:皇皇惟謹(jǐn),始生敬,口生詬,慎之口口?!?/span>《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機(jī)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詬,口戕口?!?/span>桌幾銘文的意思是,誠惶誠恐,謹(jǐn)小慎微,始終心敬善良,張口會(huì)招來辱罵,慎重出口所說。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檻銘曰:見其前,必慮其后。”《大戴禮記·武王踐阼》:“鑒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后?!?/span> 門檻上銘文的意思是,預(yù)見其前因,必須考慮其后果。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盤銘曰:與其溺于人,寧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溺于人不可救。”《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977年河北平山出土下葬于前308年后不久的中山王昔鼎,鼎銘中有“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之辭。盤上銘文的意思是,與其沉溺于人的欲望,寧愿沉溺于深淵。沉溺于深淵尚可以浮游,沉溺于人的欲望不可以挽救。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楹銘誨:毋曰何傷,其禍將長。【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何殘,其禍將燃?!?/span>《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遍恒憺椤督鹑算憽分裕f明《金人銘》亦記錄在《丹書》之中。堂前楹柱銘文教導(dǎo)的意思是,不要說有什么傷害?它的禍害會(huì)不斷地增加。不要說有什么危害?它的禍害將會(huì)變得很大。不要說有什么殘害?它的禍害會(huì)象火樣燃燒。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杖銘誨曰:惡危,危于忿連;惡失,失道于嗜欲;惡【忘,忘】于貴福。”《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杖之銘曰:惡乎危,危於忿疐。惡乎失道,失道于嗜欲。惡乎相忘,相忘于富貴?!笔终茹懳牡囊馑际?,厭惡危險(xiǎn),危險(xiǎn)的原因在于憤怒。厭惡?jiǎn)适?quán)利,喪失權(quán)利的原因在于貪婪的權(quán)力欲望;厭惡相遺忘,相遺忘的原因在于富貴。 上博楚簡(jiǎn)《武王踐阼》:“卣銘誨曰:位難得而易失,士難得而易外。毋堇弗志,曰余知之。毋【堇弗及,曰余杖之。擾阻以泥之,若風(fēng)將至,必先搖搖,雖有圣人,不能為謀】。”《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fēng)將至,必先搖搖,雖有圣人,不能為謀也。”卣器銘文的意思是,權(quán)位難以獲得而容易喪失,人才難以獲得而容易離開。不生禍患,不生向往,叫我知道它。不生【禍患,不追時(shí)髦,叫我依仗它。干擾阻撓以阻滯它,如同風(fēng)將要到來,一定會(huì)先有樹的搖擺。即使有圣人,也不能教導(dǎo)?!?/span>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span>衣帶上的銘文是,火滅以后要及時(shí)修理水器,謹(jǐn)慎提防必定敬奉,敬奉就長壽。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履屨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鞋履銘文的意思是,務(wù)必要?jiǎng)趧?dòng),勞動(dòng)才能致富。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餐具銘文的意思是,貪食就自我懲罰,貪食就自我反省。提防自高自大,自高自大人民就躲避。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牖之銘曰:隨天之時(shí),以地之財(cái),敬祀皇天,敬以先時(shí)?!?/span>牖銘見上博楚簡(jiǎn)《曑惪》“順天之時(shí),起地之【材】”。窗上銘文的意思是,順隨天時(shí),用好土地出產(chǎn),恭敬祭祀昊天上帝,恭敬氣候時(shí)令。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dòng)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眲︺懙囊馑际牵?/span>帶上它時(shí),行為一定要服人。行動(dòng)一定要力行正義,力行正義就會(huì)興旺,背逆正義就會(huì)崩潰。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惫懙囊馑际?,降服權(quán)勢(shì)和伸張正義的大義,廢止權(quán)勢(shì)和興起正義的行為,不要忘記自我思過。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閒弗忍,終身之羞。”矛銘的意思是,制造長矛制造長矛,瞬間不能忍耐,就會(huì)終身慚愧。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予一人所聞,以戒后世子孫”,這是我一個(gè)人所聽到的,用它來告誡后代子孫。武王希望他的告誡能夠?yàn)樽訉O后代所銘記,希望子孫后代記住《丹書》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