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總在西北戰(zhàn)場創(chuàng)造過一個紀錄,把國軍一個整編師(軍)消滅三次。 此事里里外外透著一股黑色幽默,彭總被這支國軍部隊演繹的仿佛神仙再世,仿佛會七十二變,又會地底鉆行,簡直如封神演義里的土行孫一般。 一、第一次消滅 各大戰(zhàn)場重復消滅國民黨軍的番號,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不過同是被消滅多次,有的是站著死的,有的是蜷在窩里窩囊死的。比如整編七十四師就被華野消滅過兩次,這兩次都死的甚是壯烈。1947年5月孟良崮戰(zhàn)役,整編七十四師拼盡全力,死磕到底,張靈甫也算一條漢子。 整編七十師重建后,戰(zhàn)斗力雖大不如前,但其戰(zhàn)斗精神仍在,阜陽之戰(zhàn)硬是把中野頂得很難受。1949年1月淮海戰(zhàn)役最后階段,七十四軍(48年九月取消整編師番號,恢復軍番號)被消滅在華野的包圍圈中,同樣是硬頂到底,配得上軍人之稱號。 但西北戰(zhàn)場這個窩囊大王整編七十六師,卻是出盡洋相后一命歸西。 整編七十六師是胡宗南的主力部隊之一,師長廖昂。 ![]() 當時國民黨軍的整編師分為甲、乙兩種,甲種師轄三個整編旅、九個團,乙種師轄兩個整編旅、六個團。整編七十六師是甲種師,俗稱“親兒子”。 胡宗南進攻延安時對整七十六師厚愛一分,還把整編135旅臨時劃給廖昂指揮,一下子有了四個整編旅十二個團的兵力。 那么問題就來了,又是嫡系,又是甲種部隊,還享受戰(zhàn)時擴編的特殊待遇,怎么就被滅了,還一連被同樣的對手滅了三次呢? 我們說的雖然只是一個整編師,但這是整個國民黨軍遭遇的縮影,甚至不排除剛剛發(fā)生在某島的競選也是這樣失敗的。 鑒往事,知來路,這是我們書寫歷史的終極意義。 現在我們就來逐次復盤一下當年的神奇過程。 整七十六師第一次被消滅是在1947年10月的清澗戰(zhàn)役。 我們先算個總賬,整七十六師共轄十二個團,雖說實力不如華東、中原的國軍多——那邊一個團動輒兩三千人,胡宗南部隊一個團只有一千多人,但這樣算下來也有一萬好幾。 當時的西野全軍兵力只有兩萬多人。 總實力對比二比一。而西野默認的殲滅戰(zhàn)兵力比,要達到四比一左右。 沒辦法,西野部隊實力太弱,大部分都是警備部隊和游擊隊強行升級成野戰(zhàn)軍的。 彭總是怎么消滅這個師的呢? 說來好笑,整七十六師幾乎是自己作死的。 犯的最大錯誤是不斷分兵。 按我們理解的我軍軍史的基本套路,發(fā)兵打仗,肯定要把主力牢牢聚在一起,盯著對方有生力量一頓猛揍,等打差不多了,地盤自然就歸我們了。 其實這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很高明,我們之所以不難,是因為各種海量教科書、文藝作品已經把這種高明的學問,一遍又一遍地灌輸給我們,以至于形成了強烈而清晰的認知。 但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國民黨軍,并沒有這種觀念,而是自恃兵多將廣,一邊打一邊收地盤。 收地盤就要留兵守,于是乎有限的軍事力量不斷分散。 整七十六師的四個旅,新1旅,24旅,144旅,及135旅。1947年3月進攻延安之戰(zhàn),胡宗南令新1旅留在關中守家,四去其一。 打下延安后,又分出來135旅去追擊彭德懷,結果羊馬河一戰(zhàn),135旅被彭總集結四個旅圍殲,一個整旅幾乎全滅,旅長被俘。四去其二。 ![]() 胡宗南還不吸取教訓,又分出來144旅給劉戡,去延安一帶掃蕩,企圖抓住中共領導機關。四去其三。 留在清澗城的只剩下一個整編24旅,就是這一個旅,還被抽出好近一個團的兵力去到處守點。 什么叫作死?胡宗南和廖昂生動詮釋了這個概念。 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自恃優(yōu)勢足夠,隨意分派兵力,使優(yōu)勢無形中縮小,這就是國民黨軍一貫的毛病。 彭總的嗅覺何其敏銳,探明清澗城只有廖昂的師部、整24旅的旅部,帶著一個七零八碎的旅,于是迅速集結近三個縱隊的兵力,四個旅攻城,四個旅打援。 廖昂是黃埔二期畢業(yè),也不是白給的,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把清澗城外圍經營的很堅固,整24旅旅長張新回憶說,共軍剛開始攻城時,他根本不怕,也沒有求援,認為憑堅固的工事和國軍的火力,頂一段時間太輕松了。 結果終因兵力懸殊,頂不住,被西野硬橋硬馬一步一殺地硬懟進來,廖昂和參謀長劉學超、整24旅旅長張新躲在一個窯洞里,被解放軍戰(zhàn)士破門而入,一家子整整齊齊全當了俘虜。 可嘆整七十六師,直到被消滅時,還沒搞清楚西野到底來了多少部隊。 二、第二次消滅 胡宗南一貫視部隊為命根子,整七十六師師部被殲,但還有一個多旅的部隊在,于是以殘缺不全的新1旅為基干,又把整七十六師重建起來。 這事本身無可厚非,擴充實力,正常之舉。 但接下來的事又令人啼笑皆非。 胡宗南提拔徐保從整28旅少將旅長升任為整七十六師中將師長。這個徐保是胡宗南的四大金剛之一,其他幾個金剛到底是誰眾說紛紜,筆者還沒找到確切的依據,所以就不展開了。 胡宗南重建七十六師,為防再次被打,沒讓該師參與重點進攻,而是放在大后方寶雞一帶,一邊整補,一邊休養(yǎng)。這倒也是好意,不過好意用在了豬身上。 ![]() 徐保自恃胡宗南寵信,當了中將師長以后沒有第一時間到任,而是在西安通濟南坊的家中整日紙醉金迷,據他的親戚、同鄉(xiāng)武乃棟(時任七十六師參謀處少校)回憶,徐保不理軍務,非嫖即賭,根本沒有當長官的樣子。 直到1948年4月,胡宗南突然得知彭德懷率主力殺到他的大后方西府,這才慌忙調集人馬來救,嚴令徐保必須克日到任,加強寶雞的防務。 可以說,整七十六師的命運,在初始狀態(tài)下就注定了被打掉。 西野是有備而來,集中主力。整七十六師是匆忙上馬,部隊分散,怎么打! 果然,還不待徐保充分集結兵力,西野大隊人馬就圍了上來。 武乃棟回憶戰(zhàn)斗經過說,只見西野士兵密密麻麻包圍上來,足有國軍十倍之多。 這是十足的夸大其辭。西野真正用來攻城的仍然只有兩個縱隊,充其量六個旅的兵力,打徐保城中的兩個多旅。 但作戰(zhàn)過程并不長,也不艱難,西野一縱、二縱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打進寶雞城內,逼得徐保不得不坐上鐵甲列車倉惶出逃。 ![]() 什么原因呢? 第一,國軍戰(zhàn)前對西野打寶雞完全沒有預判到,指揮比較混亂。 第二,徐保戰(zhàn)前才剛到寶雞,對各部隊不熟悉,上下各自陌生。 第三,不知道西野到底來了多少人,匆忙接戰(zhàn),嚇破了膽。 徐保一腔蠻勇,以為上了鐵甲列車就能逃出寶雞,不料剛一出城就因為西野部隊破壞了鐵軌而無法遠逃,鐵甲列車被解放軍士兵炸毀,徐保重傷后被俘,第二天傷重不治而死。 彭德懷親自指示,把徐保埋到北山上,叫徐保的副官來記住埋尸處,好讓國民黨軍和徐保家人來遷葬。 胡宗南派人將尸首運回西安,舉行追悼會。西安學生譏諷胡氏無能,送去一副挽聯(lián):劉戡戡內亂,內亂未平身先死;徐保保寶雞,寶雞未保一命亡;橫批:紀律嚴明。 劉戡是整編二十九軍軍長,嚴明是整編九十師師長,均死于宜川瓦子街戰(zhàn)役。 整體來說,整編七十六師第二次被殲滅,亡于沒有準備、過度輕敵、自大驕狂。 第三次被滅,才是真正到了高潮。 三、第三次消滅 1948年6月,也就是整七十六師第二次被滅兩個月后,胡宗南又一次把整編七十六師重建起來。這次師下只轄兩個旅,新1旅和24旅。這年9月,國民黨軍統(tǒng)一整編,取消整編部隊的番號,統(tǒng)一恢復兵團、軍、師的正常編制。整編七十六師改為七十六軍,下面兩個旅也改為新一師和二十四旅。 之前兩次被滅,主要原因是該軍自己太浪,輕敵,盲目自大。但是論實力并沒有弱到純粹挨打的地步,如果能認真總結失利教訓,找到針對解放軍的辦法,未嘗不能一戰(zhàn)。 國軍部隊確實有這樣的部隊,如從東北逃出來的五十二軍,中原戰(zhàn)場的胡璉十八軍,桂系第七軍等等。國軍將領也不全是蠢人,好好總結教訓,尚能給解放軍制造一定麻煩。 但是七十六軍完全被打怕了、打傻了,新上任的軍長李日基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能,戰(zhàn)斗中洋相百出。 1948年11月,李日基和九十軍突然被派到大荔以北抵擋西野大軍。 令人捧腹的是,李日基根本沒搞清西野大軍到底有多大,多少部隊來了?重點打哪里?戰(zhàn)法如何?完全不知道。 七十六軍和九十軍進入防守陣地后,各部隊都在報告,這里有彭德懷的主力,那里有彭德懷的主力,兩個軍長對接了情況不禁一頓亂罵,彭德懷又不是孫猴子,不會分身,哪來這么多彭德懷? ![]() 起初以為是下面人亂報情況,準備派出去警戒部隊加強一下,結果東邊一個步兵營被共軍主力吃掉,西邊一個連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還真是到處都有彭德懷。 情況一下子嚴峻起來,李日基不得不把兩個師的部隊全都龜縮到永豐鎮(zhèn)的一個土寨墻內。他向上級兵團司令裴昌會求救要其快快來救,說部隊太密集,共軍一發(fā)炮彈就能打死很多人。 裴昌會說怕什么,共軍能有多少炮彈,隨便他們炸,只要堅持一晚上援兵就到。 這一夜七十六軍風聲鶴唳,害怕共軍來打,但又不知共軍番號,不知部隊確數幾多,也不知共軍主攻方向。 李日基和九十軍軍長陳武通電話,剛接通,突然信號斷掉。派通信兵去查,線斷了,似是被切斷的。 七十六軍與九十軍近在密邇,電話線本來沒有暴露在野外,而且很多地段都埋進土里,共軍是怎么斷的?此事傳開,又引起七十六軍驚恐,紛紛說是彭德懷親自來干的……謠言四起,令人不勝駭異。 稍后九十軍派參謀來通報情況,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電話恢復后,兩人商量后又是一頓抱怨,說彭德懷簡直是土行孫,要不然怎么能鉆到我們中間剪斷電話線。 次晚西野發(fā)動攻擊,士兵紛紛來報共軍發(fā)明一種新武器,威力無比,簡直比國軍的榴彈炮還厲害,發(fā)射一炮能打數公里之遠,一炸一大片,士兵稱之為“棍炮”,乃是彭德懷親制之器,國軍無可抵御! 李日基在土寨墻內無計可施。 什么是棍炮呢?原來這是西野士兵們自發(fā)改良的迫擊炮,用八二迫擊炮發(fā)射,炮彈系用一根木棍,棍頂綁上十余斤炸彈,用迫擊炮彈的底火藥包將其發(fā)射出去,爆炸的威力確實很大,但打的很近,只打200米左右。 國軍士兵為何說打數公里遠?原來是西野士兵提前一晚實施對壕作業(yè),把迫擊炮陣地推到國軍寨墻外附近,打起來時突然發(fā)現,給國軍士兵帶來極大震撼。 在西野圍攻之下,七十六軍很快全部覆沒。 此戰(zhàn)之后胡宗南再也沒有力量重建七十六軍,此番號從此消失。 七十六軍并不是國軍頭號主力,也不是西野一直緊咬著不放的部隊,彭總連續(xù)三次打掉這個軍,實屬各方面因素巧合所致。 一個軍級部隊被三次消滅,而且滅于同一位將軍之手,縱觀世界軍史,這個紀錄至今沒有人能打得破。 七十六軍的三次覆沒,我們只從軍事層面考量,明明實力、火力和供應都優(yōu)于西北野戰(zhàn)軍,為什么會一而再再而三被打掉呢?筆者簡單羅列幾條原因,供大家論正: 1.做事情必須有所敬畏,傲慢是最大的致敗因素。 2.必須做實事,少琢磨人事。七十六軍第三次滅亡,多半因素是胡宗南指揮不力,兵團司令裴昌會與軍溝通不暢,七十六軍與九十軍配合不好所致。為什么?將官們的心思都在保存自家實力,拼命擠兌別人。果黨退臺后一再喪失優(yōu)勢,致使綠蠅坐大,敗戰(zhàn)之始,不就是黨內諸佬自相猜忌廝殺嗎? 3.知己知彼才是致勝之道,不能自己窩里橫自我標榜自我吹噓。 4.組織人事工作尤為重要,內部不團結,焉能一致對外?從47年下半年到48年底,西野不打仗期間一直在開展整軍運動,20%的解放軍官兵,帶著80%的國軍俘虜兵打勝仗。為何人家一換了陣營,就馬上變?yōu)榫??國軍數十年不重視政治工作的惡果,在解放?zhàn)爭中暴露的淋漓盡致,一遇到危機,不待解放軍打擊,自己先亂了營。 言不盡意,請諸君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