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尋求國際地位的方式變遷——以中東為案例 ![]() 作者:Hasan T.Alhasan,英國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IISS)中東政策高級研究員,曾為巴林王儲擔任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高級分析師。研究方向為阿拉伯海灣國家-亞洲關系、阿拉伯海灣國家經濟戰(zhàn)略等。 來源:Hasan T.Alhasan, “The Middle East in India’s Quest for Statues”, India Quarterly, Vol.78, No.2, 2022, pp.229-247. 導讀 以印度未能成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代表的現(xiàn)狀來看,印度追求更高國際地位的預期與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實際地位并不一致。為改變這一現(xiàn)實差距,印度在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策略以促進其地位的提升。本文以保留權力概念的地位理論為視角,將印度在中東的外交行為分成了包括空位期在內的三個階段,分別概述了在無權力及弱權力情況下,印度是如何在中東地區(qū)追求自身地位的??傮w而言,印度在中東地區(qū)的一系列地位追求行為無法從單一的權力視角進行解釋。 國際政治中的地位理論 結構現(xiàn)實主義認為,物質權力構成了無政府狀態(tài)下國家間互動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系統(tǒng)變量,而社會建構主義等理論學派則提出了一種主體間范疇的“地位”概念,其規(guī)定了國家在等級分明的國際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國家之間互動的具體方式。國際政治中的地位理論中和了兩種學派的理論假定,認為物質權力要素是地位的來源之一,但其本質上是主體間性的——地位不能單方面獲得,其必須建立在他國承認的基礎上;換言之,國家必須確保他國的承認,才能獲取某種地位。對地位的承認體現(xiàn)在某些標志性的“符號”上,如被接納參與峰會及其他權力集團、獲得國事訪問邀請等。 為了獲取或穩(wěn)固自身地位,國家通常會做出物質性或非物質性行為,其中,物質性行為包括購買軍事武器、投資太空計劃等;非物質性行為泛指提供經濟援助、進行沖突調節(jié)等各類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 無權力的地位:冷戰(zhàn)時期印度在中東的地位追求 尼赫魯(Nehru)是1947年獨立后印度外交政策的締造者。基于塑造更加溫和的國際環(huán)境從而為弱小的印度謀取國際安全的需求,尼赫魯締造了以“不結盟世界觀”為核心的地位尋求戰(zhàn)略,具備四大主要特點:一是總體上與西方疏遠,二是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持靈活態(tài)度,三是反對所有集團和軍事聯(lián)盟,四是相信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的道義優(yōu)越性。 在缺少必要軍事和經濟資源的前提下,尼赫魯主張通過參與聯(lián)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將印度定位為“大國的對話者”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者”角色,以提升印度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盡管印度提出的“在一個聯(lián)邦結構內分別建立阿拉伯和猶太自治國家”的計劃未能成行,但各種對巴勒斯坦權利的倡導依然為其贏得了聯(lián)合國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UNSCOP)的席位,以及聯(lián)合國內更高的聲望。同時,在蘇伊士危機、黎巴嫩內戰(zhàn)中,尼赫魯也對美英法的行為提出了尖銳批評。此外,印度還積極派遣軍隊參加中東地區(qū)的維和行動。上述行為都在致力于提升印度的國際地位。 但尼赫魯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與其多邊主義承諾產生了矛盾。如:尼赫魯尊重聯(lián)合國框架,這導致印度需要承認以色列。而在1954年萬隆會議上,尼赫魯也支持以色列參加,并且主張阿拉伯人與以色列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英德拉·甘地(Indira Gandhi)看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國際社會對以色列敵意的提升,因此,在上臺執(zhí)政后采取了“熱切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嚴厲譴責以色列”的方針來尋求印度地位的提升。為貫徹這一方針,印度于1975年成為了第一個允許巴解組織在首都設立辦事處的非阿拉伯國家,并與阿拉伯國家一起投票支持聯(lián)合國大會第3379號決議(該決議將猶太復國主義視為一種種族主義形式)。盡管1977-1979年期間短暫執(zhí)政的莫拉爾吉·德賽(Morarji Desai)暗中與以色列建立了關系,但印度在巴勒斯坦建國問題上的公開姿態(tài)基本保持不變。而英德拉·甘地復任后,印度又立即恢復了其對巴勒斯坦建國問題的絕對支持立場,并大力譴責了莫拉爾吉·德塞曾邀請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摩西·達揚(Moshe Dayan)秘密訪印的行為,稱此舉“損害了印度的形象”并“降低了印度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 地位模糊、權力不確定:冷戰(zhàn)后印度在中東地位追求的空位期 隨著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i)的上臺,印度在中東地區(qū)推行的戰(zhàn)略規(guī)范開始出現(xiàn)裂痕。拉吉夫·甘地傾向于改善印美關系,并將自身同以色列共同關注的巴基斯坦核計劃視為改善印美關系的重要渠道。受此影響,印度對巴勒斯坦問題首次表達出消極態(tài)度,拉吉夫·甘地針對巴以和談稱“已經有很多人參與其中了……我們更愿意觀望一段時間,看看事情會如何發(fā)展,然后再積極地嘗試”。 裂痕最終撕裂的節(jié)點是1990-1991年,海灣戰(zhàn)爭中阿拉伯海灣國家對美國軍事介入的實質性支持,使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地區(qū)規(guī)范遭受了沉重打擊。冷戰(zhàn)的結束,則標志著國際體系的系統(tǒng)參數(shù)正式發(fā)生變化,巴勒斯坦作為第三世界的戰(zhàn)斗口號開始失去影響力,而巴解組織在海灣戰(zhàn)爭中對伊拉克的支持,也使其在阿拉伯國家中的支持度下滑。此外,1991年的中東和平會議,更引發(fā)了與以色列關系正?;睦顺?。印度開始認識到,對以色列采取極端立場已經不再具有多少價值。印度的新認識也推動了其于1992年同以色列的正式建交。 除國際局勢變化外,印度的國內因素也推動了其中東戰(zhàn)略的轉變。一方面,海灣戰(zhàn)爭導致國際油價飛漲,直接加劇了印度國內的經濟困難。為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以防止債務違約,印度被迫向美國尋求幫助。作為回報,印度對其反對大國介入和不干涉政策的傳統(tǒng)選擇了妥協(xié),允許美國飛機秘密降落印度本土。另一方面,隨著1989年印度國大黨失去了對人民黨的優(yōu)勢,1989-1999年間的印度國內政治格局支離破碎,十年間共有八屆政府上臺,印度政府分散了原本對其中東地位的關注。 地位與弱權力的融合:“波克蘭-II”試驗后印度在中東的地位尋求戰(zhàn)略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印度主要通過跟隨美國、展現(xiàn)海軍實力兩種方式來追求其在中東地區(qū)的地位。其一,得益于印美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印度開始希望借助美國來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而這種戰(zhàn)略也對印度在中東地區(qū)的行為提出了要求。盡管1998年的“波克蘭-II”(Pokhran-II)核試驗,讓印度遭受到了美國的制裁,但這也為印度的大國地位帶來了相當大的可信度,小布什政府開始將美印關系的等級提升,并邀請印度加入核不擴散機制。作為回報,印度不僅要限制自身的核力量發(fā)展,也需要在伊朗核問題上與美國保持嚴格一致。在具體行動上,印度先后于2005年9月和2006年2月的國際原子能機構針對兩項決議的投票中,與西方國家一道投了贊成票,認為伊朗違反了《核不擴散條約》。 其二,印度不斷的經濟增長推動了其海軍力量的提升,而其又將中東地區(qū)視為展示海軍力量的舞臺。1999年3月,印度派出其唯一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與阿聯(lián)酋舉行聯(lián)合軍演——這是其首次在中東地區(qū)展示自身的海軍實力。2005年,在印度宣布了其“向西看”(Look West)政策后,印度在中東地區(qū)的海軍活動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一系列的訪問活動或聯(lián)合軍演接踵而至,諸如2008年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訪問阿曼,雙方簽署了修建印度海軍在阿曼的停泊設施等協(xié)議;2017年,印度海軍參謀長蘇尼爾·蘭巴(Sunil Lanba)訪問阿聯(lián)酋、阿曼;2021年8月,印度與沙特阿拉伯舉行了首次雙邊海軍演習等。 印度在中東撤僑行動的角色轉換,是其海軍力量展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006年以前,印度在中東的海外撤僑主要由政府負責、依托民用和商業(yè)資產開展,如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印度通過各類民用船只、商業(yè)飛機共計撤離了約17萬僑民。而在2006年,真主黨和以色列爆發(fā)敵對行動后,印度海軍在蘇庫恩行動(Operation Sukoon)中從黎巴嫩撤離了約2300人,標志著撤僑行動的負責權轉交到了印度軍方手中,此后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2016年的也門撤僑也均由印度軍方依托軍事資產開展。鑒于通過軍方撤僑背后的國家軍事實力展示作用,印度撤僑行動直接提升了印度在中東地區(qū),乃至全球層面的地位和聲譽。 結論 自1947年以來,印度尋求地位策略的演變反映在其對中東的外交行為中。印度尋求地位的嘗試直接挑戰(zhàn)了結構現(xiàn)實主義提出的“物質權力與地位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假定,在權力受限的背景下,印度依托自身界定的道義、不結盟運動和聯(lián)合國平臺等規(guī)范性戰(zhàn)略,仍然在國際體系中取得了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同時,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原有基礎上,利用其在中東地區(qū)的力量來尋求地位的行為,也直接為重構地位理論提供了現(xiàn)實案例。由此可見,權力不是在國際體系中獲得較高地位的唯一途徑,地位的追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得以實現(xiàn)。 詞匯積累 親社會行為 prosocial behaviour 第三世界 Third World 不結盟運動 Non-Aligned Movement 譯者:孫溶鍇,國政學人編譯員,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博士研究生。 校對 | 鄧天瑞 王偉逸 審核 | 施榕 排版 | 楊博 本文為公益分享,服務于科研教學,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