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心生,不假外求。 【原典】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fù)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fēng)吹,日光不現(xiàn)。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zhí)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悟讀】 內(nèi)求諸己,不假外物。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此《莊子·外篇·秋水》的一段話。大意是井底之青蛙,不可與之談?wù)摯蠛?,是因受到生活空間之限制;夏天之蟲子,不可與之談?wù)摫且蚴艿缴顣r間之限制;鄉(xiāng)曲之士,不可與之談?wù)摯蟮溃且蚴艿缴甜B(yǎng)之束縛。 本品大師也有類似之感概。大師說,“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fù)如是”。天龍下雨于世間,城池村落猶如草木皆會自倒漂流;如果雨下在大海里,不增也不減。即言如是最上乘之人,聽聞《金剛經(jīng)》,即可了了分明,瞬間頓悟。因?yàn)樗麄兩钪闳糁腔?,本自具足,不假文字?/span> 其實(shí),眾生皆佛,“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眾生與佛無異,迷悟不同而已。 大師進(jìn)一步啟迪,“若開悟頓教,不執(zhí)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正見”是八正道之一。所謂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是佛家獲得最終解脫之八種正確方法或途徑,是四圣諦中道諦之具體內(nèi)容。 “正見”,是佛知見,與世間法相對;“正思維”,是面對自身及周邊環(huán)境之正確思維;“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正業(yè)”,是正當(dāng)之行為,即戒殺、戒淫、戒盜等善良行為;“正命”,特指修行人所從事之職業(yè);“正精進(jìn)”,是不斷去掉煩惱習(xí)氣;“正念”,是斬?cái)嗥咔榱?;?/span>正定”,是攝心一處,保持寂靜,不向外馳。 “正見”,即所謂的佛知見,就是真心、真如、法性、空性,亦稱如來藏,或涅槃妙心,其實(shí)就是本來面目。 般若智慧,本自具足,只須內(nèi)觀,勿須外求。 所謂內(nèi)觀,不是用自己之大腦去對萬事萬物作出評判,一旦評判,即是知見。真正的內(nèi)觀,是時時刻刻用自己之真心來觀照自己之生命,無所無求,轉(zhuǎn)識成智,風(fēng)輕云淡,從容自如,自然“煩惱塵勞,常不能染”,這便是真正的明心見性。 “寧靜無事,是所有財(cái)富中最稀有的”,“需求愈少,愈是接近神明”,此蘇格拉底之名句。欲達(dá)寧靜無事,自在自如,須有“正見無染”之精神品格。 人生之路,或許漫長;生命選擇,或許眾多。但只有一條是正確的路,即覺醒之路?!?strong>正心正言正意,正行正念正見”,用慈悲、愛和善良來處世為人,自然春光明媚,輕松自如,從容自在。 生命之真諦,就是追逐快樂之永恒。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把自己放在喜歡之環(huán)境中,不執(zhí)不染不妄,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 人終究是難以承受生命之重的。“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就像人生一樣,在茫茫塵世中,很微小,很無助,就是因?yàn)檩p盈,才活出了新的生命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