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18日,中央軍委決定全軍軍銜評定工作延期至1955年舉行。1954年10月21日,彭德懷主持召開中央軍委第三次辦公例會,會議決定1955年全軍實行"四大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軍隊實行軍銜制。1954年12月16日,國務院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草案)》。1954年12月22日,總政治部發(fā)布《關于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銜制和頒發(fā)勛章獎章的工作指示》,決定從1955年1月起至6月止,以半年為期,將實行義務兵役制、薪金制、軍銜制以及頒發(fā)勛章獎章的工作,在全軍范圍內展開宣傳與教育,把這一工作列為1955年上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1954年12月31日,總干部部上報國防部長彭德懷,建議1955年1月15日召開全軍軍銜獎勵工作會議,布置軍銜制度的實施問題。1955年1月12日,總干部部經軍委同意頒發(fā)《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具體安排和部署了對各級干部的軍銜評定工作,其中提出:中將以上軍銜,由中央軍委于1955年1、2月間先行確定。按照軍委指示與總干部部的評銜部署,各大單位黨委于1955年1月10日前將擬評上將人選上報總干部部與中央軍委。1955年1月14、15日,彭德懷、羅榮桓主持召開了討論軍銜的座談會,對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人選的名單進行了研究,經兩天認真討論,取得了一致意見,通過了初評元帥、大將與上將名單,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lián)合署名,將軍委座談會一致通過的初評上將以上名單上報毛主席和黨中央。 彭德懷主持中央軍委負責全軍上將軍銜的評定,經過多次綜合評定與排隊, 1955年2月,第一期現(xiàn)役軍官的上將評銜工作結束,全軍中將評銜工作又緊接著提上日程。根據(jù)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fā)布的《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中關于中將的評定:軍隊級別為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多數(shù)可評為中將;少數(shù)正軍級也可評為中將。按照中央軍委和總干部部的評銜部署及《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要求,全軍各大單位結合已進行了兩年多的評銜準備工作,從1955年1月下旬開始了中將與少將評銜工作。經過認真研究,各大單位黨委首先確定出擬評中將與少將名單,對擬評中將與少將的軍銜鑒定又進行了補充、完善,并按部署要求,于1955年2月將擬評中將與少將名單上報總干部部。本期將專門詳述由于毛主席對擬評中將名單的指示,引發(fā)1955年中將名單從全軍各大單位上報202人到1955年3月中將評銜工作正式開始時減少為參加中將評銜190人,現(xiàn)具體介紹如下: 一,1955年2月,全軍各大單位黨委上報擬評中將共計202人(含原上報上將改評中將5人):1955年2月,中央軍委第一期現(xiàn)役軍官的上將評定工作告一段落,負責上將評定的彭德懷帶著剛剛評出的初評上將名單與幾個爭議人員的擬評軍銜,分別拜訪軍中各位"老總",共同磋商每個上將人選的軍銜,對于一些有爭議人員的軍銜,也一一仔細研究,然后定案。根據(jù)中央軍委評銜方案,上將人選初步確定后,中將與少將軍銜的評定成為下一階段全軍評銜工作的重心??偢刹坎坎块L羅榮桓親自主持中將人選的評定,對于各大單位上報的中將名單逐一研究討論,并隨時向彭德懷主持的中央軍委請示。對于少將一級的評定,羅榮桓委托總干部部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總政治部副主任兼政治干部部部長肖華、總政治部政治干部部第一副部長王宗槐等負責,遇到難以確定的問題時,再由羅榮桓主持會商解決。根據(jù)中央軍委的部署,1955年2月,全軍各大單位黨委上報了擬評中將與少將名單。據(jù)統(tǒng)計,按照中央軍委規(guī)定的評銜名額,全軍各大單位共上報擬評中將197人,加上原上報為上將改評為中將的5人,擬評中將名單共計202人,202位擬評中將名單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1955年2月各大單位上報擬評中將人選在1955年9月授予中將為168人:(1),軍隊級別為副兵團級(21人):
(2),軍隊級別為準兵團級(53人):
(3),軍隊級別為正軍級(90人):
(4),軍隊級別為副軍級(2人,1955年3月評定為中將后,級別調升為正軍級):
(5),無軍隊級別(2人):
第二部分,1955年2月各大單位上報擬評中將人選在1955年9月未授予中將為34人:(1),授予上將(1人):
(2),在1955年9月授予少將人(29人):
(3),在1956年1月補授中將1人:
(4),在1955年9月中將評而未授3人:
1955年2月全軍各大單位上報擬評中將共有202人,其中軍隊副兵團級21人,準兵團級59人,正軍級108人,副軍級9人,準軍級1人,地方級別4人。上報中將202人在1955年9月實際授予中將168人,1956年1月補授中將1人;另有1人授予上將,29人授予少將,3人未授銜。 二,1955年2月毛主席審批中將名單后,中將增加2人(楊秀山,皮定均),削減14人,確定全軍參加中將評銜共為190人:1955年2月,全軍上報擬評中將人數(shù)總計為202人(含從上報上將改評中將5人名單),名單上報毛主席。當總干部部評銜負責人向毛澤東主席匯報中將評銜情況時,毛澤東認為中將名單超過200人,名額有些多,要求評銜中將名單控制在190人左右,并提出讓全軍各單位做做工作,一是讓一部分同志自愿地降下來;二是讓年輕的同志讓一讓,以后還有調整的機會。根據(jù)毛澤東的意見,總干部部和各大單位經過工作,一部分原上報擬評中將者自動降銜為少將,擬評中將在增加2人的同時,削減中將名額14人,中將擬評名單從1955年2月全軍上報202人減少為實際參加中將評銜為190人。具體1955年3月全軍中將評銜工作正式開始前,參加中將評定的中將名單中,增加的2人與減少的14人分別為: 1,1955年2月,毛主席審閱總干部部上報的擬評中將名單時,提名增加皮定均為中將;又根據(jù)賀龍的提議,增加楊秀山為中將1955年2月,擬評202人中將名單上報毛主席后,在征求賀龍老總的意見后,毛主席專門在擬評中將名單上增加了二人,分別為皮定均與楊秀山,還在名單上加注"皮有功,少晉中"。1955年3月中將評銜工作正式開始后,總干部部根據(jù)毛主席的評銜指示,將皮定均與楊秀山二人列入中將名單。 ![]() ![]() 2,1955年3月全軍中將評銜工作開始后,總干部部削減中將人選共計14人,初步確定參加中將評銜為190人1955年3月,羅榮桓主持中將評定工作,根據(jù)毛主席的中將名額控制在190人左右的評銜指示,羅榮桓經過綜合考慮,上下排隊,左右平衡,最后削減中將名額14人,將中將名單減少為190人,減少的14個人的具體名單為:
1955年3月份,全軍中將評銜工作正式開始,總干部部和總政治部對擬評中將名單進行逐個審查和反復衡量,并在3月中旬的干部部長座談會上交換意見。4月初,總干部部又邀請參加黨代會的各大單位首長對中將名單作進一步的研究,終于在1955年4月底評定出中將名單為177人。1955年5月初,總干部部將修正后的177人中將名單上報中央軍委審查……… (連載更新中,待續(xù)……) |
|
來自: hejunwei_yeah >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