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對黃赤道帶星空的一種劃分方法。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a]運行而把天體黃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qū),每個星區(qū)各取一星為宿,共二十八宿。[14]二十八宿又組成四個區(qū)域,稱為四象,分別為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二十八星宿包括東方蒼龍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的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的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的井、鬼、柳、星、張、翼、軫星宿組成。[2] 古人最初觀測到月亮在恒星之間每天沿著白道[d]從西向東移動約13°,差不多每天停留在一宿里。二十八宿的用途是可間接參照月亮在星空中的位置推定太陽的位置,并由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測得一年中的的季節(jié)和天氣變化。[15] 古代天文坐標系統(tǒng)古代人們受科學條件所限,感覺不出恒星的遠近區(qū)別,因而恒星就從它們的實際位置投影到以地球為中心以肉眼極限為半徑的球面上。這種假想球面叫作天球。要確定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需要有類似平面坐標系的兩個數(shù)據(jù)支撐,因此誕生了三種球面坐標系統(tǒng):地平坐標系、赤道坐標系和黃道坐標系。其中地平坐標系最直觀,赤道坐標系最常用,也是二十八宿的主要依據(jù)。[16] 地平坐標系赤道坐標系天文上的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向外延伸與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圓環(huán),叫作天赤道。天赤道附近的恒星帶由西往東分成28個天區(qū),就是常說的二十八宿。每宿都有一顆作為測量其他恒星的標準星,叫距星。距星之間的赤經(jīng)差叫做距度,由于存在歲差的影響,距度隨時間變化而不同。在這個體系中,天體的位置用去極度[e]和入宿度[f]這兩個赤道坐標分量表示。[18] 赤道坐標系 黃道坐標系太陽恒星背景上每天向東移動大約1°的角距離,因而一年差不多移動一圈,太陽在天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道[g]就稱為黃道。黃道與赤道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大致斜交成23.5°的夾角。黃道坐標系以黃道為基本圈,天體的位置可用黃經(jīng)和黃緯兩坐標分量來表示。[16] 名稱由來古人最初根據(jù)月亮的運行軌跡來測定歲時季節(jié)和天氣變化,他們觀測到每天晚上月亮都會出現(xiàn)在某一個星官附近,就像月亮住宿在那里一樣。恒星月為27.32天,一月共有二十七個或二十八個位置, 月亮停留的位置被生動的稱為“二十八星宿”,[20]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太陽和五大行星也在二十八宿附近有規(guī)律的活動。因此人們利用二十八宿作為天球框架,對于出現(xiàn)在星空中任何方位的異常天象,如彗星、流星、客星等,也包括普通星座的位置在內(nèi),都可以具體、精確地表示出來。這樣一種坐標系統(tǒng)就在中華大地沿用了兩千余年。[21]在古代創(chuàng)立二十八宿時,是以赤道為準。雖然不是每個宿都適當赤道,但大多數(shù)在赤道鄰近,在以赤道帶為準類似黃道帶的兩邊各8度的寬帶上。[22] 歷史流變起源圖騰說中國二十八宿起源于四象,四象又源于華夏民族的圖騰信仰。大部分星宿名都與所屬四象有關,如亢心與龍,觜參與虎,翼宿與朱雀等。但也有部分如箕、畢和虛則與動物無關。因此應該把四象看成是東夷、西羌、戎夏、南蠻四方民族的圖騰,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到統(tǒng)一的解釋。在沒有科學解釋的上古時代,將華夏民族的圖騰搬到天上,置于黃道帶的四面八方,象征天帝統(tǒng)治下的四面八方的臣民,都在天帝的統(tǒng)轄之下和睦相處,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設想。東夷西羌是以龍虎為圖騰的最主要的兩大民族,早在黃帝時就實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聯(lián)盟,黃帝當上了聯(lián)盟的大酋長。以龜蛇為圖騰的夏民族建立了夏王朝,顯示出它在中華地區(qū)的重要地位。以鳥為圖騰的少昊族廣泛地分布于江淮地區(qū),建立起了商王朝。這四個民族不同時期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故龍、虎、龜蛇和鳥,作為華夏民族的代表入選四象在情理之中。[23] 觀象授時說上古時期除使用太陽出沒方位或太陽影長外,人們經(jīng)常使用星宿來判斷季節(jié)。參宿'三星'可能是最早被用來判斷季節(jié)或年首的,比如我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以及在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上的土著使用參宿和昴宿來定季節(jié)?!妒酚洝ぬ旃贂吩?'昴曰髦頭,胡星也。'古代傳說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即用大火星(心宿二)的晨出來確定一年的開始?!?/span>尚書大傳》云:'遂人以火紀。'燧人氏將天上的大火星與人間的用火聯(lián)系起來,故《路史》云:'昔者遂人氏作,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鉆燧別五木以改火,豈惟惠民哉,以順天也。'《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闕伯,季日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參星已入正式規(guī)制。之后,人們觀測日月在星空中的運動,認識了更多的黃道星宿,作為'日月五星出入之道'。再后來,就是發(fā)明了二十八宿,使得'觀象授時'更加精確和細致。 三代及以前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間,二十八宿與赤道和黃道相合的宿數(shù)[h]、月舍宿數(shù)[i]和對偶宿數(shù)[j]都達到了局部極大值[k]。經(jīng)過對比,四個數(shù)據(jù)共有區(qū)間是自公元前5690至前5570年,因此二十八星宿體系的形成年代就應該是在這120年里。再利用“①將每一宿中的恒星的赤緯或黃緯進行平均,平均值相當于該宿距赤道或黃道的平均距離;②對每一宿,在距赤道和距黃道的兩個距離中,選擇絕對值小的距離,以作為該宿離開赤道或黃道的距離;③將二十八宿離開赤赤道或黃道的距離做平方和,以表征二十八宿與赤道或黃道的符合情況;平方和的值越小,表明二十八宿與赤道或黃道的符合情況就越好”的方法得出,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年代在公元前5670年前后。[25] 從文獻記載來看,三代[l]以前中國人認識的星座過還是很少的,主要是參、商、北斗三個星座。《尚書·堯典》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這是文獻表述帝堯用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四仲中星。但經(jīng)竺可楨等人考證,這個四仲中星并不在同一時代,僅冬至昴中,大致相當于帝堯時代(公元前三千年),其余三個天象,大致相當于周初(公元前一千年)。這證明《堯典》天象是摻雜了周代觀點,不能作為堯時天象的確實憑證。[27] 夏代有中國最早的農(nóng)事歷書《夏小正》。據(jù)記載,這是孔子為了觀夏道、正夏時,而從夏人后裔杞國采訪到的這本歷書。為了利用星象出沒定季節(jié),書中共記載了六個星座:北斗、大火、參、織女、南門、昴。在這六個星座中,除兩個特殊星座昴和北斗以外,全是一等以上大星,[m]均為全天最為明亮、著名的星座之一。經(jīng)潘鼐先生等考證,南門星座就是后代星表中的南、北河戊星。二十八宿中的井宿八星,夾在南、北河戌星之間,因其星等較低未能進入觀測對象序列。以上兩點可以確定夏代未能形成二十八宿。[27] 《左傳》《國語》中的高辛氏二子的故事,在上文中已提到,閼伯為火正,即專門觀測大火星用于定季節(jié)的天文官。相傳商人以火紀時,唐人以參紀時,故大火星、參星分別為商人、唐人的族星??上?/span>商朝的天文典籍沒有流傳下來,從殷墟甲骨文可以知道商代可知的星宿只有大火星、商星和鳥星、參星等。[27]商代人巫咸,太戊帝(公元前1638-前1563)時候的賢相,筮占卜的創(chuàng)始者,又是占星家,后世記載有其所測定星官體系。[29] 在《周禮》的二十八星的記載中,并沒有具體宿名的記載,,曾經(jīng)論及它可能是二十八宿形成的原始形態(tài),有名而無象,其分割尚處于等分狀態(tài)。 在《詩經(jīng)》有九個二十八宿星名,分別為大大火、參、昴、定、織女、牽牛、箕、斗、畢。箕宿和斗宿在之前從未被記載過,而且兩個星宿并不很明亮,僅箕宿三和斗宿四為二等星,其余均為三或四等小星。被人們在詩經(jīng)中反復吟詠,可見重要程度,也只有當二十八宿成立之后,斗宿和牛宿才能獲得這樣重要地位。由此可證,早在西周時代,二十八宿即已成立,并且已在民眾中得到普及,為后來形成中國特色的天文學體系奠定了基礎。[30]《淮南子》中的《十二月紀》,先后在《禮記 ·月令》和《逸周書 ·周月解》中被引用。近人根據(jù)觀測計算得出,二十八宿星名至遲出現(xiàn)在春秋中期。[31] 1977年,在湖北隨州市發(fā)掘的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有一個大漆箱。在黑漆為底色的箱蓋上,用朱筆繪有左青龍、右白虎的形象,中有一篆體斗字。斗字周圍,有篆文的二十八宿星名。宿名數(shù)量雖夠,但戰(zhàn)亂時期導致的文字不統(tǒng)一使宿名書寫與后世有九處不同,經(jīng)分析很可能二者同屬一個來源,一個系統(tǒng)。邊緣之地的曾國尚能記載二十八星宿,可見戰(zhàn)國初期二十八宿已流行與華夏大地。[31][32] 秦漢時期《呂氏春秋》成書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其中《圜道》曰: “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這是古代文獻中,第一次記述二十八宿之名,并指出,二十八宿是圜道,是月亮運行的軌道,其起于角而終于軫,又回到角。而且《有始》[n]的二十八宿名字已經(jīng)與現(xiàn)在一樣。[31] 這時期的魏國天文學家石申,編制了最古老的石氏星表,包括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共121個恒星的位置,建立了石氏二十八星宿星官系統(tǒng);齊國人甘德,以《甘氏四七法》創(chuàng)立了甘氏二十八星宿星官系統(tǒng)。甘石兩系統(tǒng)相比,大部宿名一致,只有甘氏斗、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十宿與石氏建星、留、濁、參、罰、狼、弧、洼、張、七星十宿不同。甘石兩個系統(tǒng)的二十八宿系統(tǒng)長期并行發(fā)展,直到西漢時代才逐漸得到統(tǒng)一。石申、甘德加上巫咸各自所命名的星官體系被稱為《三家星經(jīng)》,但未能流傳后世。甘石的主要記載都在《漢書·天文志》中。[31]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了兩卷星圖,其中一卷被英國人騙走,稱為甲本;留下的另一卷為殘卷,稱為乙本。據(jù)馬世長先生考證,甲本應做于唐中宗時期(公元705~710),也有隋唐之前所做之說。甲本星圖中的恒星,圓圈表示石氏星官,黑點表示甘氏星官,黃色表示巫咸星官。雖偶有出入,但大體不差,這是三家星表首次集體出現(xiàn),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星數(shù)最多的星圖。我國學者潘鼐先生和鄧文寬先生在 20世紀80年代依據(jù)敦煌文獻等資料,匯集三家星官的記載,復原了涵蓋全天恒星的《三家星經(jīng)》。[33] 漢代的古代天文學高度發(fā)達,較完整的中國星官體系得以建立。同一官的星以線形聯(lián)絡,并以距星為主,注出其他相關星點,以及各個星官之間的聯(lián)系?!?/span>史記·天官書》《史記·律書》《漢書·天文志》等古籍中就已經(jīng)詳細地記錄了一些重要星官名稱和星數(shù),其中在《史記》中有我國最早的古代關于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記載。[33] 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以石申、甘德和巫咸的三家星官為基礎,并同存異,綜合編成了一個具有283個星官、1464顆恒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自此陳卓統(tǒng)一了全天的星官,綜合而成的星象體系被后世史書所采納,成為我國觀測星象的基礎。其中的'二十八宿”星官體系尤其突出,以歷史上一些重點觀測的恒星作為標準,然后再以線形聯(lián)絡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構成一宿。全天共有28個宿,分為四組,稱為東、南、西、 北四官,即東官蒼龍、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這二十八宿為代表,攜領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但三國時代陳卓關于星官的著作和原圖未能傳世,只能通過后世史書觀其原貌。[33] 唐宋時期隋代,一名法號為丹元子的隱居者,依照陳卓星官布局,結合三家星官,作了一首認星歌謠《步天歌》。 唐朝初年的王希明對歌詞作了裁訂,自此《步天歌》成為表述中國星象的代表作,至今流傳,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chǎn)。《步天歌》“句中有圖,言下見象”生動形象,首次詳細整理和記錄了三垣二十八宿的全部成員,先描述每宿的主體,再以宿星為主,描述所統(tǒng)率的各星官與主體間的相對方位關系。[34] '三垣”[o]的創(chuàng)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們把北極周圍的廣泛天域定為“紫微垣”作為天的中心,將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間的天域劃定為“天市垣”和“太微垣”?!叭痹谒逄浦H趨于成熟,合并二十八宿后成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體系。后來“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成為“三垣二十八宿”體制。[34][35] 成書于開元六年至十六年(718~728年)的《開元占經(jīng)》,其 60至63卷專載二十八宿。是我們迄今為止所見中國古代內(nèi)容最為集中、 篇幅最為巨大的二十八宿文獻。它包括上古各家有關二十八宿的各種論述,有二十八宿不同學派的不同星名和異名,有古今度的不同記載,有各宿星數(shù)、各宿的入宿距度[f]和去極度[e]等。這期間的723至724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恒星位置觀測,對二十八宿的距星以及其他二十四個星官,共127顆星進行了觀測。這是第一次在古代正史中記載的、由官方天文機構進行的恒星觀測活動,但觀測數(shù)據(jù)未能留傳下來。[33][34] 北宋時代進行過七次較大規(guī)模的恒星觀測,其中以皇祐年間的觀測資料流傳至今最為完整。天文史學家潘鼐先生匯集皇祐觀測相關史料,與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283官1464星一一相校,得出360顆恒星的數(shù)據(jù),命名為“皇祐星表”。此星表保存了中國傳統(tǒng)星象的原貌,是中國中世紀前后恒星星象的基本星表,是世界天文學史上第四部古星表。[34] 明清時期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1280年前后,使用天文儀器,特別是簡儀進行了大量的恒星觀測,編制成“郭守敬星表”,但未能傳世。其他古籍記載的部分數(shù)據(jù)可以確定“郭守敬星表”代表了我國古代恒星觀測的最高水平。明末清初的“崇禎星表”、清初的“靈臺儀象志星表”以及清代的“儀 象考成星表”等都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伊世同先生評價:資料來源相當雜亂,難說服力的結論。[34] 距星的 距星列表距星列表
星宿調整二十八宿隨著時間的變化,會發(fā)生回歸年[p]短于恒星年[q]的現(xiàn)象,這讓地面觀測者發(fā)現(xiàn)相鄰兩年的春分點時刻,二十八宿位置不同的現(xiàn)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因素很多,有恒星的位置移動、地球自轉以及歲差等等,主要因素是歲差的影響。歲差是地球公轉和地軸運動相結合的結果,導致回歸年相較于恒星年存在20分鐘時差的現(xiàn)象,為修正這種時差,從古至今天文學家進行了長久的觀測和記錄。[38][39]從晉代天文學家虞喜發(fā)現(xiàn)“歲差”開始,經(jīng)過從漢至清的多次演變,加之如今的科學技術更能準確測定二十八宿位置。祖沖之在公元463年編著的《大明歷》里,明確將歲差的影響計算在內(nèi),這是人類首次將歲差的影響融入歷法的推算中。[40] 星宿天區(qū)東方蒼龍東方蒼龍 角宿:東方蒼龍的第一宿,同時作為全天二十八宿的起始,地位十分重要。它包括11個星官,共45顆星。民諺有“二月二,龍?zhí)ь^”。俗稱二月二,龍頭節(jié)。這個龍頭也就是指龍角。說明三代以前,人們有利用角星出沒定季節(jié)的習俗。[43] 亢宿:包括7個星官,共22顆星。上連角宿,下接氐宿,是龍頭與龍身的連接之意。[43] 房宿:包括7個星官,共21顆星。處于蒼龍七宿的中心部位,故稱為龍的腹部。[43] 尾宿:包括5個星官,共21顆星。二十八星宿中分布最南的一個星宿。其似龍尾嬉水之狀,懸掛于銀河南段的河岸邊上。[43] 北方玄武北方玄武 斗宿:包括10個星官,共62顆星。星名源自其形象似北斗,有南斗、北斗并稱之說。其不同之處有二, 一是斗宿只有六顆星,斗柄僅為兩顆星;二 是二斗的朝向不同。北斗的斗口向上,南斗的斗口則朝向西南。[45] 危宿:包括10個星官,共56顆星。對應遠古時強盛的三危人,活動軌跡在齊州青州,是三危人聯(lián)合體之數(shù)的象征。[45] 室宿:包括10個星官,共109顆星。又名'定星',位于南方正中天時,是夏歷的十月,正值秋末冬初的農(nóng)閑,天氣又不是很冷,是營建宮室房屋的大好時機。而這里的房屋是指天帝外出巡游設立的離宮。[45] 西方白虎西方白虎 畢宿:包括14個星官,共92顆星。以天街為界,與昴星相對,代表中原。源于畢公高封于魏國,后魏國分野得畢,故稱畢宿。畢是指一種網(wǎng)小而柄長的狩獵工具,排列的形狀和捕網(wǎng)很相像,被稱為捕兔之網(wǎng)。[46] 南方朱雀南方朱雀 井宿:包括19個星官,共70顆星。在陜西寶雞地區(qū)曾建有井國,曾是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后因其有功被封于井國為侯。又因井人是伯益的后裔,以鳥為圖騰,故井宿屬于南方朱雀,主秦雍之地。水井之解釋不科學。[49]在井宿中最為醒目的當屬天狼星,它是全天最亮的恒星。[48] 鬼宿:包括7個星官,共29顆星。源于西周周邊的鬼方民族,曾聯(lián)合周大臣申侯,以幽王廢太子宜臼,而殺幽王而滅西周,后被秦人征服,融入秦國而以鳥為圖騰,亦主秦雍之地。鬼魂之說雖形象但不科學。[49] 柳宿:包括2個星官,共11顆星?!?/span>爾雅》曰: “味謂之柳。柳,鶉火也。 一曰注,音相近也”。即這個柳宿之名,在甘氏二十八宿中稱為味,也即注,也為借詞,是鳥嘴之義。又因周之祖先公劉的以農(nóng)立國,打下了周的基業(yè)。平王東遷伊洛, 失去了秦雍的基地。故周的分野為三河,與柳宿相對應。為紀念公劉業(yè)績,以劉為星名,柳為劉的借詞。[49] 星宿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歸類到四個區(qū)域,而且把各方恒星用想象的線條把它們連成四種禽獸的形象,即東方蒼龍, 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這就是古代天文上的四象。[20]四象源于華夏民族的圖騰信仰,大部分星宿名都與所屬四象有關,如亢心與龍,觜參與虎,翼宿與朱雀等。四象代表著東夷、西羌、戎夏、南蠻四方民族,分別是中原的華夏民族、北方的夏民族和南方的商民族,在地面上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同時,映射到天空也是情理之中。[23] 十二次星土分野學說分野學說是中國古代星占學中的重要理論,“占星家把天上的某一部分星宿與地上的某一地區(qū)相應,那個部分星宿中發(fā)生的某種變異,預示著相應的地上區(qū)域內(nèi)發(fā)生某件大事,這種把天上的星宿對應于地上的區(qū)域的分配法,稱為分野。[n][8]《周禮·保章氏》云:“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這種觀測方法被古人稱作星土分野學說。[50] 十二次分野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歲星紀年。歲星即是木星,其星約12年行一周天,古人劃周天分十二次,將木星每年行經(jīng)的星次記下,便成了自然的記年資料。古人將木星運動的周天路線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次。二十八宿與封國對應,在戰(zhàn)國時已出現(xiàn),如宋景公“熒惑守心”故事。秦漢大統(tǒng)一以后,十二次與二十八宿分野逐漸整合統(tǒng)一并成為這時期的主導分野模式。這種'分野'的觀點,原來是由天象與地上的國家之間的關系的樸素的認識,進而發(fā)展成唯心色彩較濃的'天人感應論',在西漢中期尤盛。地上州郡的主要人物能在天上找到對應的星星,通過比較星星的顏色,進退,主客關系就能獲知所在州郡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在以后的兩千多年中,成為國家乃至百姓相信的“科學依據(jù)”。[51] “分野'制的建立,并非完全沒有科學根據(jù),是與這個國家的首次受封有關。如'周'在柳、七星、張。這幾宿十二次中屬'鶉火'。據(jù)《國語·周語》記載,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歲星在鶉火,可見這里有紀念周人開國滅紂的意義。觜、參這二宿,十二次屬'實沈',是趙的分野,趙在春秋屬晉,實沈是夏族始祖。商滅夏后,周成王封其弟唐叔虞于其舊址之上,就是后來的晉音,晉立在夏的廢墟之上。氏、房、心是宋的分野,這幾宿屬十二次中的'大火',又叫商星,傳說是商族的主管星。商被滅之后,在商故地建立了宋國。從這幾個國家與星宿搭配的關系來看,許多分野是有一定來歷的。有的是氏族的主管星,有的與國家、朝代的興替有關。[52] 二十八宿分野學說隨朝代地域不同存在多種分野記載,現(xiàn)僅舉例《晉書·天文志》所載: 晉書·天文志·州郡躔次
星宿相關文化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是月亮運動軌跡白道附近所選的二十八個星座群,而十二宮是在太陽運動軌跡黃道附近所選的若干個星座。十二宮是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古巴比倫天文學家為了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黃道分成十二段,從春分點起,每 30 度為一宮,每一宮冠以專門的符號和名稱,分別為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蝎宮、人馬宮、魔蝎宮、寶瓶宮和雙魚宮。黃道十二宮的算法于公元紀元前后隨印度佛經(jīng)傳入中國,黃道十二宮與二十八星宿大部分重合在一起。雖然此說傳入中國較早,且已融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只是作為一套粗疏的坐標體系在星神崇拜和星占推算中的作用,削弱甚至剝離了在西方系統(tǒng)中作為精細的坐標體系計量日月五星運行位置的功能,而這種功能仍由中國的二十八宿承擔。[53][54] 術數(shù)術數(shù)一般指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shù)理,來推測人和國家的氣數(shù)和命運的方法,如占候、卜筮、星命等,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以各種方術,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xiàn)象,來推測人和國家的氣數(shù)和命運,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八宿結合七曜、動物等因素推測吉兇也是其中的一方面。[55] 七曜,又稱七政,是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的合稱。古人認為這七個星體是發(fā)光而且最亮的,所以稱之為'曜',七曜代表一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中國古時不講星期,而以二十八宿代表四個星期的每一天。[15] 二十八宿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用來觀察天體經(jīng)緯度和四季運行的重要參考坐標。唐初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與二十八種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并在每個星宿名下分別綴以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宿的名稱由原來的一個字變成了三個字。道教出現(xiàn)以后完全接受了這些信仰,并把星宿神化,也就成了所謂'星君'。山西省晉城玉皇廟的二十八宿星君是元代雕塑大師劉鑾的作品,他創(chuàng)造出立體的'昴日雞''奎木狼''室火豬'和'畢月烏'等神話人物形象,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文化傳播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56][57]
從漢代開始人們采用根據(jù)黃道選擇吉日的方法,即“擇吉術”,又稱“黃道吉日”。二十八星宿從此被賦予了吉兇的內(nèi)容。[59]古人認為每天都有一個星宿在天上值班,所以制定了值班表。想確認二十八宿誰值日,要先認定其日的地支和星期,再通過下表即可查出值日之宿,人們還編制了歌謠來加強對二十八星宿的吉兇記憶。人們憑借二十八宿值日、七曜等因素推斷吉兇,但僅憑這些還不夠,還需要結合測試人生辰天干地支、所處方位和周邊地形等等其他因素來綜合考量。[60]
社會文化二十八宿屬于古代天文學的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特殊的地位。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統(tǒng)領下,二十八宿學說不但是一門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問,也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在政治、軍事、禮儀系統(tǒng)上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21] 政治宣揚三垣二十八星宿體系把地上版圖對應的星空,代表著統(tǒng)治者順應天意、把握天命的正統(tǒng)地位。每位開國皇帝的人生重要時刻都有相應的天象顯示,而彗星的出現(xiàn)、五星的會聚又會讓統(tǒng)治者緊張,因此三垣二十八星宿體系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對所轄之地的一種政治宣揚,讓百姓有所依據(jù)也有所敬畏。[61]東漢明帝把跟隨劉秀一同開國、戰(zhàn)功卓著的二十八位將軍一一畫像,并將畫像懸掛在云臺閣上,對應二十八星宿的天象,取天人感應之意,說明這些將軍都是天星下凡,一同幫助天之驕子劉氏奪取政權,據(jù)此表彰'咸能感會風云,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雖說贊揚古人,也是勉勵后人為自己的王朝竭心盡力。[62] 文學作品在《西游記》有大戰(zhàn)齊天大圣的恢弘場面、有癡情下凡的黃袍怪奎木狼、[63]有昴日星官收伏蝎子精、有亢金龍刺破金鐃營救孫悟空,還有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助力唐僧師徒擒下犀牛精等精彩故事。[11]在《封神演義》中通天教主門下的二十八宿部將,于萬仙陣中拼搏刺殺;[12]在《水滸傳》中遼國統(tǒng)軍元帥兀顏光麾下也有二十八星宿將軍等等。[13] 影視作品電視劇版《西游記》《封神演義》《水滸傳》中都有二十八宿的身影;在2006年,山西貳拾捌星宿影業(yè)以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雕塑為原型,編著了天文神話故事《大耳朵爺爺歷險記》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榮獲優(yōu)秀國產(chǎn)動畫片獎;[64]2019年導演顏光興執(zhí)導了電影《二十八星宿之蒼龍訣》[65],另外還有電視劇《二十八星宿傳奇之東方青龍》;[66]2018年山西晉城計劃制作首部天文星宿作品《二十八星宿》等。[64][67] 京劇臉譜京劇中常有動物出現(xiàn),在舞臺上則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若是一般的動物,多采用所謂'鉆形'的辦法[r];若是神話故事中的精靈和妖怪,則大都以勾畫臉譜來表現(xiàn),如同象形文字一樣,這類臉譜叫象形臉。二十八宿的臉譜就是二十八種動物的象形臉,象形臉講求神似而不苛求形似,它是京劇臉譜中生動有趣的重要部分。京劇'二十八宿'臉譜源于八本《混元盒》,在《萬仙陣》和《安天會》中也有集體出現(xiàn),但二十八宿在舞臺上一般并非主要角色,故其臉譜勾畫較為寬松,可有不同的畫法。繪者根據(jù)有關資料與自己的理解繪畫制作的臉譜面具,使用的材料大都是信手拈來的一些東西:麻繩、塑料繩、毛線、雞毛撣子、紐扣、啤酒瓶蓋及裝中藥丸子的小圓盒等,也可戲稱之為京劇臉譜的'波普藝術[s]'。[68][70] 少數(shù)民族的二十八宿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天文學是古人研究星象、記錄時間重要學科,在各個民族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十八宿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在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71] 藏族在 1027 年印度時輪歷思想傳入西藏之前,藏族天文歷算中已經(jīng)有了對二十八宿的系統(tǒng)命名和對某些星宿的初步觀測,且到2023年,在西藏民間仍流傳著豐富的有關二十八宿的物候歷諺語。藏族天文歷受印度星宿思想的影響,有二十八宿或二十七宿兩種說法,同樣將二十八宿中的牛女兩宿認為一宿;藏族天文歷算以婁宿為首宿;命名方式更多依據(jù)了星宿的形狀和星數(shù),而與梵文名稱并無太多關聯(lián)。[72] 水族水族主要居住在黔桂交界地區(qū),第四次全國普查人數(shù)約35萬人,貴州境內(nèi)占95%左右。漢族二十八宿名稱是由宿名、屬性、物象三個部分組成,水族由于受到文化載體及經(jīng)濟等因系的制約,對二十八宿的稱謂僅限于該宿的物象,不夠規(guī)范完備。漢水相比,有16個相同的宿名:龍、兔、虎、豹、蟹、牛、鼠、燕、豬、狗、雉、雞、猴、馬、蛇、蚓等;有12個相異的宿名(先漢后水):蛟一雷,貉一竹腦,狐一太陽,蝠一婦,輸一魚,狼一螺,烏羊一鬼、獐一蜂、鹿一蛛。水族以雷為首宿,這源于社會母系時代的遺存,視雷神為最高神位。太陽也是水族的重要圖騰,并將其列為東方之第五宿。[73] 苗族苗族使用一種以十二生肖與二十八宿配合來表述時間的歲首歷法。苗族歷法主要采用十二進制,還采用了獨具一格的八十四進制。苗族紀年法為十二辰紀年法,也就是太歲紀年法,古人把黃道附近的周天劃為12等分,并以十二地支的名稱來依序命名,每12年為一個周期,如此周而復始。苗族對對二十八宿的稱謂也僅限于該宿的物象,以虎為首。二十八星宿中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26個,差異的只有2個,即房日兔,水族為兔,苗族為野貓;壁水?,水族為魚,苗族為小龍。也有相同有15個之說。苗族歷法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和影響,且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無法通過有形的載體獲得廣泛的傳播與傳承,亟待保護。[73][74] 二十八星宿故事參商不相見在遠古時代,帝嚳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閼伯,一個叫實沈。兩人因為各種事情經(jīng)常起沖突,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帝嚳找到堯帝,讓堯帝把閼伯封在商地(今商丘),把實沈封在大夏(今山西),因兩地相隔遙遠,從此二人難以相見,也就再無沖突。閼伯在商地擔任天文官“火正”,專門觀測和祭祀位于心宿中的大火星, 用來確定季節(jié),因此大火星也叫做'商星'。與此同時,實沈在大夏主要觀測的是參宿的參星。 商星和參星在天空中正好位于相對的東西兩側,每當商 星從東方升起,參星就在西方落下,而等參星東升,商星就正好西沉了。兩個星宿就像這兄弟兩個一樣,永遠不能相見。從此,人們就用參星和商星來比喻相互隔絕、永遠不在一起的人或物。唐朝詩人杜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詩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75] 斗牛見紫氣三國末期,西晉將要伐吳,天象顯示有紫氣出現(xiàn)在斗、牛二宿之間,一般來說這是要興盛的標志,但又與當時的政治形勢不符。當時朝中產(chǎn)生了爭議,尚書關內(nèi)侯張華主張該天象與吳國無關,得到了司馬炎的支持。張華主導了伐吳戰(zhàn)爭并取得了勝利。當晉國平定吳國成功之后,斗牛之間的紫氣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更為強盛。張華與“妙達緯象”的雷煥共同觀測,雷煥對張華說:“斗牛間出現(xiàn)紫氣是寶劍之精氣,上達天庭所致?!焙罄谉ㄔ谠フ?/span>豐城縣牢房的屋基下面四丈多深的土中挖出了一個石匣子,匣內(nèi)裝有兩把寶劍。一劍曰“龍泉”,一劍曰“太阿”。寶劍出土的當晚,斗牛間的紫氣便不見了。經(jīng)考證此兩劍為干將莫邪。惠帝永康初年,張華為趙王倫所殺,其劍不知所終。雷煥死后,其子雷華為 州從事, 一次其佩劍掉入水中,也亡而不存。正驗證了當時“靈異之物,終當化去,不永為人服也?!钡念A言。[76] 熒惑守心熒惑即火星,在五星中是一顆著名的災星。 熒惑守心指火星留守在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在中國古代星占術中,被認為是非常險惡的兇兆。但據(jù)排查正史中有關“熒惑守心”的記載共23次,但有17次不曾發(fā)生,從而推斷中國古代出于星占需要,為了與人事對應,往往偽造天象?!?/span>史記 ·宋微子世家》關于宋景公遭遇熒惑守心獨擔罪責,而增21年陽壽的故事,也有在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五月、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五月的真實記載。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驗證“熒惑守心”可能是一種周期性爆發(fā)現(xiàn)象。這種爆發(fā)可能是由于“心大星”(Antar—es)的伴星吸積主星的物質引起的,其亮度超過和掩蓋了主星,因其顏色和視亮度與“熒惑”(火星)非常相似,十分容易與“熒惑守心”相混淆。也證明“熒惑守心”只是一種天文現(xiàn)象。[77] 星宿轉世《鏡花緣》中李唐家族得了隋朝江山,但殺戮過重,且涉于淫私,傷殘手足,所以隋煬帝楊廣聯(lián)合各路敗軍,向陰曹控告唐家父子種種暴戾荼毒之苦。冥官具奏。最終令一天魔心月狐下界,擾亂唐室,任其自興自滅,以彰報施。心月狐就是唐代女皇武則天。[78]《說岳全傳》中星官女土蝠,在聽如來講法之時,偶放一屁,佛祖毫不在意,卻惹怒了大鵬金翅明王,被其啄死。而大鵬金翅明王因犯殺戒被貶凡塵,又將虬龍啄了一口,虬龍不憤,水泛湯陰,犯了天條處斬,托生為秦檜,女土蝠轉世成為了秦檜夫人,從此開始了冤冤相報。[79]相傳玉皇大帝想了解下界民情,就派星日馬、婁金狗、奎木狼、虛日鼠四位星君下凡,監(jiān)察人間。結果,只有星日馬廉潔奉公,將查訪的好壞善惡如實稟報。玉皇大帝對星日馬的表現(xiàn)頗為滿意,特別賞賜他一只豎著長的眼睛。從此便有了后世的“馬王爺三只眼?!?/span>[80] 爭議中國以外,古印度[t]、阿拉伯、伊朗、埃及等國,古代也都有二十八宿。后三處它的出現(xiàn)較晚:伊朗是約公元500年,埃及是公元三世紀以后的科布特時代,至于阿拉伯,它雖可能出現(xiàn)較可蘭經(jīng)時代為早,但也早不了多少。所以一般都認為這三處都是由印度傳過去的。雖然也有觀點以為二者同源于古巴比倫,但迄今沒有在古巴比倫的天文學文獻中發(fā)現(xiàn)二十八宿的確切證據(jù)。通過印度月宿中的主星或聯(lián)絡星與中國距星的作用以及星宿相同但名字和數(shù)目不同的特點,還有兩者都曾以角宿開始,又都將昴宿作為一個重要據(jù)點。所以,二者同源是幾乎無可置疑的。[22][82] 中國二十八宿體系,在古代文獻多有記載,而印度宿名不明確且難成體系;中國古代以拱極星中的北斗為觀測的標準星象,觀斗建以定季節(jié)。印度的各宿中只觀測黃道附近的星宿,與拱極星無關;中國二十八星宿在在赤道上廣度各不相同卻是一個個遙遙相對,如角與奎相距173度,井與斗相距187度,而印度只有星的明亮度為標準;中國二十八宿依四季劃分為四陸。中國一年分為四季是依照黃河流域的的氣候而定,冬夏長而春秋短,和二十八宿所劃分的四陸相同。印度古代歷法依據(jù)當?shù)貧夂驅⒁荒攴譃榱?即冬、春、夏、雨、秋、露。今日仍分為寒、暑、雨三季;中國二十八星宿的創(chuàng)立是古代天文學觀測和記錄的重要手段,但印度古代天文學偏重理論和推算,忽視觀測。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印度對于星辰的觀測還只限于黃道兩旁的。[83]現(xiàn)今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國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而印度的考古證據(jù)一件也沒有。通過以上六點就可以肯定中國是二十八星宿的發(fā)源地,而印度二十八星宿傳自中國。[84][85][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