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鄭莊公爭奪中原小霸的時候,齊僖公一直扮演“關(guān)鍵第三人”的角色。 【齊僖公的兒女們】 齊僖公有三兒、兩女,都很有故事。 女兒A,宣姜,先與衛(wèi)國太子(衛(wèi)伋)訂婚,被老公公(衛(wèi)宣公)“截胡”,成為“新臺丑聞”的女主。 女兒B,文姜,先被鄭國太子(鄭忽)婉拒,后嫁魯桓公,竟“伙同奸夫哥哥,謀殺親夫”。 兒子A,呂諸兒(齊襄公),就是與妹妹“談戀愛”、殺死妹夫的“奸夫”! 兒子B,呂小白(公子小白),后來的春秋第一霸,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兒子C,呂糾(公子糾),與兄弟公子小白爭位失敗,被殺! 史籍中沒能記載這幾位的出生年份,分不清誰大誰小。按照嫡長制,齊襄公呂諸兒應該是大哥。 (敲黑板:齊國是姜姓呂氏,有些書里把“公子小白、公子糾”記成“姜小白、姜糾”,有些則記成“呂小白、呂糾”,都可以。類似的,鄭國是姬姓鄭氏,宋國是子姓宋氏,衛(wèi)國是姬姓衛(wèi)氏,楚國是羋姓熊氏,等等) 【齊國的不確定性】 齊僖公死后,齊襄公正常上位。趁著鄭莊公死后,諸子爭位,齊國開始擴張。 齊襄公對待工作還可以,但人品很差。當太子的時候就和妹妹勾搭,上位后剛愎自用,經(jīng)常懲處大臣,齊國的不確定性讓大家很擔心。 公元前694年,齊襄公因為擔心奸情暴露,竟殺了妹夫魯桓公,更是不得民心。齊國政局就像火藥桶一樣,隨時都會爆炸! 為了避禍,公子糾、公子小白決定“離國出走”,在外圍“觀察與思考”,等待奪位機會。 【分散投資】 哥倆出走,應該跟他們的師傅有關(guān)。 公子糾的師傅叫做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安徽潁上)人;管叔鮮(周初“三監(jiān)”,叛亂被殺)的后代,姬姓。老爸在齊國做大夫。 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姒姓(大禹后代);老爸是齊國大夫,采邑在鮑地(山東濟南)。 管仲和鮑叔牙是多年的好朋友。 當初齊僖公給兩位公子選師傅的時候,管仲就很有投資理念,跟鮑叔牙商量:咱倆一人保一個,將來這倆小子無論誰有出息,咱都能互相提攜一把。 對呀,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股市有風險,投資要分散”! 現(xiàn)在情況緊急,二人更要分散風險,分頭逃跑。 1、公子糾、管仲、召忽,投奔魯國(山東曲阜)。 理由:公子糾的生母是魯國人;魯國的實力、地位都還可以。妹妹文姜也在魯國,關(guān)鍵時刻不至于和哥哥齊襄公鬧太僵。 2、鮑叔牙和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山東莒縣,東夷的嬴姓、己姓國)。 理由:公子小白的生母是衛(wèi)國人,但衛(wèi)國太遠。莒國離齊國近,一旦有機會,一腳油兒就回來了。另外,莒國是小國,也不敢怠慢大國公子。 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但齊襄公的兩位弟弟卻早早逃離,不光看哥哥的笑話,還隨時準備“撿漏”。 權(quán)力面前,親情啥也不是! |
|
來自: 新用戶7842qWV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