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父母,給予孩子溫暖陪伴,帶給孩子幸福童年;父母的有趣,也會讓孩子終身受益,成為孩子一生的資產。
收聽音頻見留言區(qū) ?不久前,山東青島家長會上一位“學渣爸爸”的發(fā)言火遍全網。 “我的兒子是學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國之棟梁。我的兒子心理特別強大,他學習成績這么差,仍然能吃能喝能玩能睡,連我都很佩服他……”他沒有批評兒子的成績差,而是坦然接受了事實,還高興地指出孩子其他方面的優(yōu)點,這樣有趣的發(fā)言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又給予了孩子信心。 從這位爸爸身上,不難看出成為有趣父母的重要性。 哲學家周國平曾說:家長對孩子,僅有愛還不夠,還必須有趣。 深以為然,身為父母,也許我們給不了孩子美麗的皮囊,但卻可以培養(yǎng)孩子有趣的靈魂。 無趣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負債”
知乎上有人問:無趣的父母是什么體驗? 一個高贊回復說出了無數孩子的心聲:無能為力,你說風景真漂亮,他們說這門票怎么這么貴,還不如待在家里。只求他們不要帶偏我。 這個“孩子”如此無奈,多半與父母的無趣有關。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在生活中,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若無趣,孩子也會被傳染。 網友@思絳 分享過自己和無趣媽媽相處的日常: 跟媽媽說長痘了,很嚴重,只換來媽媽一個“哦”的回復; 給媽媽認真推薦今年流行的穿搭,媽媽直接跳過她的話題; 勸媽媽別總看手機,主動提出陪她看一場好電影,結果電影還沒開場,媽媽就睡著了; 答應一起打羽毛球健身,然后就沒了然后; 說好了一起去大學所在地旅行,最終大學畢業(yè)了也沒有行動…... 這位網友還說,家里干什么都沒有儀式感,就是過年桌子上也很少出現四五個菜,一家人一年到頭也沒一起出去看過電影。 然而,她的媽媽也不過是姥姥姥爺乏味生活的犧牲品。媽媽從小生活在缺少趣味的環(huán)境下,也難免不知趣。 連網友也沒能幸免這樣的影響。她在初中就漸漸意識到自己的無趣,不會玩、不會講話、不會調動氣氛。 想想網友的經歷,真讓人心疼。 刻板無趣的父母,很難養(yǎng)出活潑有趣的孩子。 孩子希望出去旅行見世面,父母卻嫌她亂花錢;孩子挑戰(zhàn)潮服顯個性,父母卻指責她另類前衛(wèi)太張揚…… 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天馬行空的構想,就這樣一次次被父母的無趣給扼殺掉了。 父母墨守成規(guī),孩子便缺乏創(chuàng)新;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需求,甚至無情打壓,孩子很可能對人生感到無趣、無力,便很難求得幸福。 用新鮮好玩的方式,激發(fā)孩子對事物的興趣,讓他感受到生活美好,最終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才是為人父母的明智之舉。 
有趣和無趣父母養(yǎng)大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前段時間有2個畫風截然不同的視頻引發(fā)網友熱議: 第一個視頻是:一個14歲的女孩特意給媽媽做了豐盛的午餐,還貼心地準備了蛋炒飯和水果,卻被媽媽指責浪費。 被“差評”的女兒好似做錯事的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看完視頻就替女孩委屈。 有網友扎心評論:這種母親只會害了孩子,可能把孩子推到“不作為”的境地。 第二個視頻是:一個女孩分享了自己與父母相處的日常,家庭條件雖然不好,但一家人卻活得格外融洽。 “化了奇怪的妝,也不會被說教;帶父母出去吃飯,也不會被說浪費,很開心……” 看得出來,視頻里的女孩生活得很快樂。 一條高贊的評論:你在精神上的富足超越了很多人。 同樣為人父母,前一個媽媽毫不領情地指責,絲毫不顧及女兒的感受;后一對父母十分配合女兒,給予了女兒最大的精神支持。 掃興的父母經常批評孩子,孩子會自我懷疑,無論他們做了什么,都很難滿足父母的期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消極被動,好運氣也會繞道走。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中提到: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在孩子那里種下了什么,孩子未來就會收獲什么。 《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一書中,兩個女孩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兩個女孩用樹葉和石子做了好吃的“飯”,同時興奮地請各自的媽媽吃。 一個女孩的媽媽驚喜地接過來:“哇,看起來好好吃,謝謝寶貝!”她假裝吃得很香; 另一個女孩的媽媽揮手打翻了“飯”,不屑地說:“吃什么吃,這么臟!” 兩個媽媽截然不同的反應,決定了孩子天差地別的人生。 此后,第一位女孩干什么事情都充滿信心,活得陽光明媚;第二位女孩變得謹慎自卑,和媽媽關系一直不太好,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不被接受的。 當父母嫌棄孩子不夠自信大方或者責怪孩子未有所成時,不妨先檢查下自己的言行。 父母有趣,孩子耳濡目染,更易對世間萬物充滿興趣,修得飽滿的靈魂,無懼人生風浪; 父母無趣,孩子也會無意間習得,對宇宙眾生喪失興趣,變得行尸走肉,迎來死水一潭。 有趣和無趣父母養(yǎng)大的孩子,實在是天壤之別。 
有趣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資產”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有趣的父母,給予孩子溫暖陪伴,帶給孩子幸福童年;父母的有趣,也會讓孩子終身受益,成為孩子一生的資產。 怎樣才能成為有趣的父母呢?不妨看看以下3點。 1、充滿童“趣”的父母,養(yǎng)出樂觀自信的孩子 錢鐘書的女兒阿瑗寫過一篇《爸爸逗我玩兒》的文章,里面寫了很多錢鐘書的有趣故事。 錢鐘書拿她的臉和肚皮當畫紙,偷偷用墨筆畫胡子、畫鬼臉,還起各種綽號“戲弄”她。 每天睡覺前,她都要“排雷”,有時是玩具,有時是鏡子,甚至毛筆、硯臺等不明物體,一旦聽到她的叫聲,錢鐘書便會因“陰謀”得逞而大笑。 這樣一個童心未泯的父親,給阿瑗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即便那時條件艱苦,錢瑗依然成為了一個積極開朗的孩子。 剛去國外進修的時候,錢瑗怎么也看不懂老師指定的詩歌作品。但她并沒有消極放棄,而是堅信一定能夠弄明白。 她找來同時期其他詩歌作品,反復研讀,最終在考試時取得了所學專業(yè)少有的高分,并得到老師的表揚。 即便被查出肺癌晚期,錢瑗也依然笑對生活。她在給父母的信中開玩笑說: “最近在身上隨便打洞,真殘酷呀哈哈”......說完還畫上笑臉;躺在病床上,她反而開心地說:“終于有時間集中精神,多讀書了。” 正是錢鐘書和楊絳這對父母給了錢瑗有趣的生活,讓錢瑗在逆境中仍能找到生命的樂趣。 心理咨詢師張德芬在《不要用愛傷害我》一書中寫到:有趣的父母,更能培養(yǎng)出樂觀的孩子。 父母保持童心,不失童趣,才能更好融入孩子的世界,讓他感受到生活的可愛;教他用恰當的方式化解困難,他便有了對抗不確定的勇氣,變得愈加樂觀堅強。 2、富有情“趣”的父母,育出精神富足的孩子 高曉松曾這樣寫他的母親:“媽媽總是充滿樂趣地寫寫畫畫,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 母親張克群從小教給他琴棋書畫,領著年幼的他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講每幅畫的意義…… 母親告訴他:“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正是母親的情趣,讓高曉松變成了一個幽默十足、精神富足的人。 他在大三那年毅然退學,放棄清華大學高材生的身份,勇敢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 漸漸地,他有了自己的專輯,舉辦個人音樂會,在音樂圈占據一席之地; 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大膽嘗試拍攝電影;他還為別人填詞,去選秀節(jié)目當評委,在熱播綜藝《奇葩說》上擔任導師,創(chuàng)辦《曉說》…… 他的人生豐富多彩,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樣子。 這樣的他,自然離不開父母的情趣。 富有情趣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一片葉中嗅出花香,從一朵云中感受浪漫,從一首詩中領略千年文化的精深…… 父母的內在豐盈有情調,孩子的精神世界便能繁花似錦。 3、不失興“趣”的父母,才有幸??鞓返暮⒆?/span> 電影《美麗人生》當中的父親圭多讓人印象深刻。 圭多和兒子約書亞被送往集中營的路上,兒子困惑地問:“爸爸,我們是去哪兒?” 圭多故作輕松地告訴兒子:“你不是一直想去旅行嗎?爸爸正給你一個驚喜呢!” 在納粹集中營里,即便隨時面臨死亡,圭多也沒有失掉對生活的樂趣。 他告訴兒子,這是一場游戲,只要遵守規(guī)則就能積分,率先積攢到1000分的人,就能獲得獎品。 臨死前,他還在對兒子做鬼臉,讓兒子以為他仍在做游戲。兒子從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身處危險之中,直到成功獲救。 圭多從未在兒子面前顯露出害怕和痛苦,給兒子帶來的是平和、寧靜,兒子因此能快樂地成長。 正如電影的名字《美麗人生》一樣,圭多不僅沒有失去對生活的興趣,而且想辦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趣的世界,為兒子創(chuàng)造出幸??鞓返拿利惾松?/span> 不失興“趣”的父母,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都不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孩子心中灑下興趣的種子,最終養(yǎng)出幸??鞓返暮⒆?。 

作家賈平凹說:人可以無知,但不可以無趣。 面對孩子的天真,父母大可以變身“老頑童”,陪孩子一起玩耍; 面對孩子的好奇,父母不妨也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參與其中;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可試著換一種角度去看,發(fā)現原因,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父母戒掉評判指責,努力活得有趣,孩子才能多攬幾分福氣。 點個在看,愿你眼中有光,心中有趣,成為趣味十足的父母。 作者簡介:阿呆,富書作者,初中語文老師,用文字自渡,也愿擺渡他人,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雷利,排版:聞溪,校對:陳晨、Jenny。
|